高 靜
蘇州大學體育學院,江蘇 蘇州 215021
隨著經濟社會的改革發展和城鎮化的轉型升級,城市社區日益成為當前及未來群眾生活的共同體,也是居民享受基本公共體育服務的主要活動場所。[1]城市社區“10分鐘體育健身圈”是江蘇省率先提出來的,并逐步在全國范圍內實施開展的基本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內容。2011年,江蘇省人民政府頒布的《江蘇省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11-2015年)》中首次提出:為不斷擴大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積極打造城市社區“10分鐘體育健身圈”。2012年,江蘇省人民政府頒布了《江蘇省城市社區“10分鐘體育健身圈”建設實施方案》,從設施建設、組織構建、活動開展、健身服務四個具體細則方面落實“10分鐘體育健身圈”。[2]為貫徹落實城市社區“10分鐘體育健身圈”深入基層,各市級人民政府都相繼出臺了各市級城市社區“10分鐘體育健身圈”建設行動方案的通知,通過城市社區“10分鐘體育健身圈”建設,為居民提供最方便快捷的公共體育服務模式,讓所有人參與到全民健身過程中去,滿足群眾體育活動需要。
然而,在城市社區“10分鐘體育健身圈”建設過程中,如何提供更加優質均衡的基礎公共體育設施和服務,滿足群眾對體育健身日益增長的需求,使體育融入群眾的日常生活中,是當前及未來江蘇省“10分鐘體育健身圈”建設過程中所面臨并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基于此,本研究依據江蘇省城市社區、農村和縣域體育健身圈發展經驗,針對當前江蘇省城市社區“10分鐘體育健身圈”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探討江蘇省城市社區“10分鐘體育健身圈”的規劃布局及發展策略,助推江蘇省全民健身事業蓬勃發展。
體育健身圈是指為滿足居民運動、健身、組織、活動、指導、體質監測、娛樂、社交等需求,基于社區(村)居民體育活動的空間特征,形成的體育需求與活動空間的關聯耦合,更突出強調以體育生活方式為主的多圈層體系。關于“10分鐘體育健身圈”概念內涵的闡釋,在《江蘇省城市社區“10分鐘體育健身圈”建設實施方案》中明確指出:“10分鐘體育健身圈”是指在市、縣級以上主城區,居民以正常速度步行10分鐘左右(直線距離在800-1000米),就有一處有可供開展健身活動的場館(地)或設施。[3]
近年來,江蘇省各市、縣(市、區)堅持將城市社區“10分鐘體育健身圈”建設作為群眾體育工作的重要抓手和建立基本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的重要內容。各級政府都有出臺相應的地方性《城市社區“10分鐘體育健身圈”建設實施方案》或在《體育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全民健身實施計劃》及年度體育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10分鐘體育健身圈”建設的具體目標任務。除此之外,為提升農村公共體育服務水平,各地市政府也不斷加強農村體育健身圈的建設,并提出了不同的政策措施。

表1 江蘇省市級“10分鐘體育健身圈”基本情況

表2 江蘇省縣(市、區)級“10分鐘體育健身圈”基本情況
在城市社區“10分鐘體育健身圈”建設方面,早在2012年,蘇州市就率先出臺了《蘇州市城鄉一體“10分鐘體育健身圈”建設方案》,并于當年年底在全省率先啟動了“10分鐘體育健身圈”電子地圖制作工作。2017年,蘇州市政府進一步加快建設公共體育服務體系2.0版,升級版的核心就是把“10分鐘體育健身圈”的概念提升到”10分鐘體育休閑生活圈”,主要圍繞六個身邊工程開展“10分鐘體育休閑生活圈”建設,使市民步行10分鐘左右,可以到達健身場地,實現2到3種以上的健身項目活動。[4]截至2019年底,蘇州市“10分鐘體育生活圈”建設覆蓋率已達100%。
在農村“體育健身圈”建設方面,泰州市政府在完善城市社區“10分鐘體育健身圈”建設的同時,不斷的提升農村體育健身圈服務水平。為切實保障農村居民體育健身權益,推進新型城鎮化轉型升級,2014年泰州市體育局制定并出臺了《泰州市農村“20分鐘體育健身圈”建設實施方案》(泰政辦發〔2014〕115號),進一步加強了農村體育設施建設力度,逐步完成了行政村體育健身路徑提檔升級建設,讓全民健身的觸角伸得更遠。[5]
在縣級“10分鐘體育健身圈”建設方面,昆山市“15分鐘體育生活圈”建設在縣級體育健身圈建設中具有一定的示范引領作用。2016年,在昆山市體育局頒布的《昆山市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16-2020)》(昆政辦發〔2016〕243號)中明確提出“15分鐘體育生活圈”的建設是昆山市打造江南特色體育健康城市的重要抓手;2017年昆山市將“15分鐘體育生活圈”列入重點實事工程。“15分鐘體育生活圈”是昆山市公共體育服務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繼 “十二五”結束時期昆山市建成覆蓋城鄉一體化的“10分鐘體育健身圈”全覆蓋的基礎上,對公共體育服務進一步提檔升級的具體落實。2017年,昆山市開始全面啟動“15分鐘體育生活圈”建設,即保證城鄉居民步行15分鐘范圍內就可到達一處相對功能較為齊全、條件較為優越的健身場所。昆山市“15分鐘健身圈”的工作是圍繞著“10分鐘體育生活圈”建設四個重點任務的延續,從“10分鐘體育健身圈”的建設到“15分鐘體育生活圈”更加關注的是公共體育服務供給的服務水平,實現公共體育服務供給從“設施到位”到“服務到位”的轉變。[6]
市區以大規模城市建設為契機,加快建設各類體育公園、全民健身中心(文體活動中心)及健身步道建設;繼續強化城鄉一體化建設,完成農村體育設施現代化升級,將村(社區)健身工程作為新農村建設亮點。逐步形成“以區級大型全民健身場館為引領,鎮(街道)全民健身中心為示范,村(社區)農民健身工程為重點,學校和企事業單位對外開放及社會經營性健身場館(俱樂部)為補充”的五級全民健身設施網絡。
充分發揮體育社團在“10分鐘體育健身圈”普及發展中的組織和帶動作用,建立健全晨(晚)練健身點、社區文體站、社區服務中心等體育組織,實現各城區、鄉鎮體育社團全覆蓋。充分發揮體育總會在體育社會組織中的帶動引領作用,有效保證各類體育社團組織在健身圈的正常活動,真正起到帶動和引導群眾性體育活動開展的作用。
除了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組織開展群眾體育活動外,各鎮(街道)居委會、村委會也積極組織居民參加各類體育健身及競賽活動,積極引進或自辦各類群眾性體育健身比賽、展示和培訓,大力支持發展健身跑、健步走、自行車、水上運動、登山攀巖等群眾喜聞樂見的運動項目。同時,鼓勵地方根據當地自然、人文資源發展特色體育產業,大力推廣武術、龍舟、舞龍舞獅等傳統體育項目,扶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發展,鼓勵開發適合老年人特點的健身休閑項目,推動群眾健身活動的普遍化和經常化。
將體育健身服務納入社區基層公共服務內容中,不斷提高體育健身服務的智能化水平,逐步完善城市社區全民健身服務平臺,建立科學宣教、信息服務、健身指導、活動開展、體質測試為一體的健身服務平臺體系,實現城市社區“10分鐘體育健身圈”電子地圖全覆蓋,使居民不出家門便可第一時間獲知身邊的體育設施及活動地點的相關信息。[7]
江蘇省在規劃編制城市社區“10分鐘體育健身圈”過程中缺乏關于基礎體育設施建設標準化體系建設,特別是在對已有的場地設施改造和利用中缺乏規范指導,導致群眾身邊的體育設施資源配置效率不高、居民獲得感低等問題。除此之外,體育設施規劃在城市總體規劃中不受重視,在城市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建設中關于體育設施的內容論述一般僅僅是布點和預測,關于城市社區體育設施的規劃成果較少。[8]
盡管早在2011年,江蘇省就率先提出了打造城市社區“10分鐘體育健身圈”的方法提要,但具體到地方層面,各基層單位并未出臺相應的推廣措施,調查中發現,絕大多數群眾對這項新事物并不了解,就算有所了解也只是對基本概念的了解,并不清楚具體的政策和措施,導致一些地區體育設施的利用率低、體育活動的群眾參加度不高等問題。
“10分鐘體育健身圈”建設的目的是為了進行全民健身,即調動全體公民體育運動的積極性,確保每個公民都能夠參與到體育活動中來,提高不同階段人群的身體素質。[9]然而,在實踐調查中發現,許多地區在全民健身實際開展過程中并沒有針對不同年齡、不同階層體育群體需求進行合理劃分,體育活動場地及活動方式的設計缺乏針對性。
首先在提高公共體育設施規范化水平方面,通過制定相對統一的“10分鐘體育健身圈”規范標準,加強對公共體育設施的規范化改造,提高公共體育設施利用效率。其次在規劃新建設體育設施方面,針對中心城市體育設施建設不受重視、土地批準困難等情況,體育設施建設可采取“見縫插針”的空間布局,充分利用周邊的公園綠地、樓宇空地等小型空間建設公共體育設施。[10]最后,通過將互聯網技術和城市社區體育設施相結合,構建“10分鐘體育健身圈”電子地圖的模式,充分利用互聯網信息平臺傳播速度快,覆蓋范圍廣的特點,快速共享空閑體育設施信息,實現公共體育設施的高效利用。
各級各類政府應積極出臺“10分鐘體育健身圈”建設實施的相關政策措施,不斷完善基層體育健身圈設施及活動內容建設,保證健身圈內體育活動的良性開展。充分發揮政府在體育宣傳過程中的優勢作用,運用多樣化途徑宣傳體育健身的作用,普及“10分鐘體育健身圈”生活理念,引導居民積極自發參與到這種體育活動中,以進一步提高居民生活質量。
在體育設施和活動的安排中,要針對不同年齡及階層人群的需求,提供有針對性的運動項目。在具體項目分類時,應安排群眾可接受的體育活動,如中老年人群體由于身體機能下降,可以多安排一些低強度有氧運動項目,并注重科學鍛煉方法的普及。青年人群體更偏愛具有一定負荷的、更激烈、更有競爭力的運動項目,因此,在運動項目的安排方面可以針對他們的身心特點,開展三大球、兩小球這類競技性高的運動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