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豪
山西大學哲學社會學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6
論及中原地區的武術文化,人們首先會想到少林武術,其實在河南很多地方,無論都市還是鄉村,回族武術文化也廣為流行。習武強身在古代是回族的“圣訓”,河南回族歷史上一直有習武的傳統。元朝至元十八年(1281年),世祖命“括回回炮手散居他郡者,悉令赴南京(開封地區)屯田”。[1]中原地區的回族先民,多是蒙古人西征年代,從中東阿拉伯地區調集到中國來的穆斯林軍士,他們有的在戰爭結束后居于中原,其習武傳統和尚武精神也隨之保留下來。[2]明清兩代,回族遭受封建統治者的壓迫和歧視,這促使其更加重視武學功法、強身健體,以便于抗拒和自保。從元、明、清至今,清真寺都設有武館,招收學徒,傳授武藝,在回族重大節慶之時開展武術表演,許多武術項目流傳下來并發揚光大,在民間有著廣泛的影響。河南回族武術文化發展至今天,可以講,武學已是中原回族特色文化的典型代表。
回族人民為了民族的生存和發展,自強不息,練拳習武,在回族群眾中習武者隨處可見,武場、跤場數不勝數。回族居住區的清真寺就是廣大回族群眾練武的集中地,許多清真寺的阿訇不僅是伊斯蘭教文化的傳播者又是以武術見長的名師。每逢開齋節等重大節日,回族群眾都要在清真寺或是回族居住集中區域演練武藝加以慶賀。長期以來,在回族尚武好勇民族精神的鼓舞下,武術人才輩出,武林高手層出不窮。河南開封的李占發、倪勢林、趙汝慶、劉振興、丁全福等都是著名的回族武術家,丁全福功底扎實,力大無比,他曾在民國時期第五屆、第六屆全國體育運動會上榮獲“測力冠軍”,被譽為“全國大力士”的稱號。以清真寺為依托的回族武術有著許多優勢,寺坊周邊回族群眾可以就近把自家孩子送去練武,使得武學人才源源不斷;由清真寺出面選賢任能,聘請知名的武術拳師執教,使得教學能力一直維持在較高水準;清真寺在回族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使得一旦房屋館舍出現損壞情況,當地民眾都能夠及時出資給予修葺,這樣使得練武場所一直保持較好狀態。[3]這些因素,也使得回族武術傳承不息。
歷經漫長的歷史進程,河南回族群眾逐步發展出一系列的傳統優勢武術功法和項目。當地回族傳統武術和體育源遠流長,底蘊深厚,項目繁多,群眾基礎廣泛,有著自己的發展脈絡和明顯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心意六合拳、六路鉆拳、彈腿、查拳和七勢等是回族的優勢武術項目,也稱為教門拳。武術功法類主要有耍石擔、撂石鎖、抓壇、拋沙袋等,摔跤主要是中國式摔跤。河南回族傳統體育作為區域性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有著整個回族體育傳承發展的基本脈絡和鮮明的地方特征。查拳源于古代阿拉伯地區,是中華武術中唯一一門源自異域的武藝,傳入中原地帶以后,經由當地回族習武人士發揚光大。查拳屬于長拳種類,分十路正拳和十路副拳。豫派查拳的功力在于手法拳,其功夫能力打臥牛之地,出手含蓄,氣貫周身,行如風,站如釘,身手搭配巧妙,查刀的運用有獨到之處,其刀法渾然天成,相得益彰。豫派查拳在發展中還移植了其他拳法拳種,如少林拳、水滸拳、太子拳等,使得查拳技藝更加豐富。查拳非常注重武德修養,拳決曰:“為拳師需教禮,徒不賢不可傳”,體現了查拳文化中的仁德思想。論及河南回族的武術拳種,不得不提心意六合拳,心意六合拳作為我國著名的拳種之一,在中原地區尤其是河南東部一帶的回族當中非常盛行,又名六合拳、形意拳,適合于五綱十二目統一全體之功用。由于回族自古尚武,加之心意六合拳的獨具特色,當地很多清真寺都設有武場,收徒傳技,一批批回族武術人才在全國各級武術比賽中嶄露頭角。
撂石鎖是一項歷史悠久的武術功力項目,蒙元以后,逐漸為河南回族所鐘愛,石鎖功也是回族習武的必修功夫。石鎖小的有七公斤左右,大的有二十公斤。石鎖運動的式樣有數十種之多,按類型有接花、翻花、組合套花之分,按肢體舒展度和運動形態有小花與大花之分,小花指石鎖反轉幅度較小,較為貼身。接花有石鎖上拳、上肘、上三指、上頭頂、托塔、掛印、手托元寶、過橋、三指臥魚等;翻花有手花、飄花等。大花就是在石鎖翻轉拋接運動過程中,配以腰腿身行步法等肢體動作組合而成的石鎖花樣,特點是動作幅度大方、舒展、驚險。大花有背劍、別膀、腰穿兒、脖穿兒、外掏腿、內掏腿、隔山撂石等。練習石鎖時要求發力科學、眼力靈敏、身體靈活、手感到位。石鎖功法無論歷史上還是今天,都具有豐富的民族文化內涵,既有強健體魄的功能,又給人帶來藝術上的美感。[4]2004年,河南開封石鎖隊在全國武術功力大賽上取得了第一名的優異成績,包括中央媒體在內的各級新聞媒體對此進行專題報道和宣傳。開封市是河南回族文化最為集中和深厚的地區,當地許多清真寺都設有武館,保留了大量的包括耍石擔在內的武術功法,至今習武之風仍然盛行。耍石擔運動自元、明以來就為當地回族所喜愛,延續發展到今天。耍石擔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是增強練習者體質、膽魄、力量和運動技能的基礎武術功法之一?;顒悠饋斫罟鞘嬲梗瑲庋〞?,身體各部位充分協調運動,從而增強功力,尤其是四肢、腰背力量,利于進一步持用重型武術器械,如大刀、重刀、開山斧等。其器械制作簡單,以木杠將兩個重量相當的圓形石砘子串在兩頭即可,每副石擔重量不等,一般在15到90公斤之間。練習者以雙手或單手握杠,進行提、舉、舞、翻、掄、拋、旋轉等動作。幾十斤的石擔在項、肩、背、臂等部位不停旋轉,把石擔耍得全身飛舞。耍石擔是一項古樸的運動,承載著豐富的民族文化內涵,長期練習以培養吃苦耐勞的性格和健康的體魄,在豐富業余生活、傳承民族體育文化方面有著深厚的潛力。
在漫長的社會變遷過程中,我國不同地區的回族群眾,由于所處地域環境的差異,形成了各具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自古以來,中原地區的回族習武傳統與清真寺密不可分,對于回族群眾來講,清真寺不僅是開展宗教活動的場所,作為穆斯林社區的核心所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大小事務都離不開它,還為回族傳承民族武術文化提供了有利條件和寶貴場所。我國回族喜武樂動,具有歷史傳統,以清真寺為依托,中原回族武術文化發展至今,融合了歷史厚重的中原文明,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清真寺開設的武術館為習武創設了良好氛圍,使回族群眾樂于習武,并以習武為榮。歷史上回族武術對回族人民的生存、繁衍、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回族尚武精神的鼓舞下,回族武學人才輩出,回族武術也在發展中趨于成熟,對促進民族體育發展、增進國民體質、強身健體發揮著重要功能,同時也對我國武術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為豐富和發展中華武術文化貢獻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