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應廣 李志強
湖南工商大學體育教研部,湖南 長沙 410205
基于人類發展對文化多樣性的需求,促進寬容、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的持存,是學校教育的重要使命,而對學生生命發展具有復雜性影響的體育學科被邊緣化、學生體質的持續性下降等現實問題的存在,學生生命成長的權益在無形中遭受損害與剝奪,這并非學校履行教育使命的正確方式。本研究的“生態視野”,主要借鑒于“生態”學的理論觀點,以“生態”的價值觀來探討學校體育文化的發展狀態,并尋求對現存問題進行合理性解析的路徑?!吧鷳B”本是研究生物之間及生物與非生物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所指為一切生物的生存狀態,在其意義化的不斷延伸之下,常被用來定義許多諸如健康、美好、和諧事物的存在狀態,或是著重于系統性探討的理論方法,從而“生態”成為了近年來倡導的一種研究潮流。長江學者孫杰遠教授曾指出,“生態文化核心價值不僅構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社會與人等宏觀框架,還從微觀上深刻關照人的內心世界與外部世界、精神與肉體、行為方式的和諧統一”,[1]因此,本研究所持的“生態視野”,旨在探討學校體育文化各要素在相互關聯、相互促進、相互協調之下、具有動態生成機制的美好圖景,既是評價學校體育文化現實狀態的哲學方式,也是探討學校體育文化發展的一種哲學觀,由此對當前學校體育文化發展在反省、批判基礎上的創造性轉變中,尋求其健康走向的發展路徑。
生態視野下的學校體育文化,指向其發展的生態構建,具體所指為體育文化系統內部各要素之間,以及與系統外部要素之間,在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制約之下形成的生態體系,是體育文化生成發展的一種方式或狀態,由此強調以下幾個關鍵方面,其一,體育文化生態生成發展的首要前提是體育文化主體,是體育文化生態生成發展的行為者,也是施動者、參與者或影響者;其二,體育文化生態生成發展的對象是體育文化客體,即體育文化行為賴以發生的體育文化環境,它是體育文化生態的受動者,主要是其存在的空間場所;其三,體育文化生態及其構成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各種要素相互關聯、相互協同的有機整體。由此,學校體育文化生態可從三個層面來呈現:首先是學校整體性層面的體育文化生態,由文化主體,體育課堂、體育競賽、體育文化傳播、學校體育發展的方針政策等方面的相互作用與協調,共同塑造的學校體育文化大環境;其次是學校體育教育層面的生態,指體育知識的傳遞或獲取知識的途徑方式,在各種教學要素的相互聯動之下所產生整體性的教育效果,使學生主體在相關知識的習得中處于主動狀態,而不是依托政策與行政鏈條自上而下的推動;第三是體育文化主體本身的生態,這是學校體育文化生態的核心指向,也是體育文化建設的最終歸宿,在此狀態之下,學生主體具有精神與肉體、外部世界與內在世界和諧統一的良好體育習性,具有健康持久的體育文化行為的內生動力,其價值意義可延伸于對學生生命成長與未來生活追求的關照。因此,“生態視野”既能對學校體育文化現實狀態的合理性進行價值判斷,也是學校體育文化未來健康發展的科學指向。
生態視野具有指向人與自然、社會的宏觀層面、也指向人與所在環境中各要素交互作用的中間層面、及人本身在精神與肉體、心理與行為上和諧統一的微觀層面的多層次解析維度與價值,學校體育文化系統結構原本涉及到眾多的要素,在一個層面上難以把握要素之間的相互關聯與協同作用,因此,以構建學校體育文化不同的生態圈層,并關注不同生態圈層之間的銜接與聯動,有助于我們對學校體育文化復雜系統的把握與科學探討。
任何一種文化現象,都是由特定的要素組成的復雜系統,同時其各種要素在相互作用之下形成具有一定空間結構特征的有機整體。學校體育文化大環境的構成涉及諸多方面的要素,可從制度層面、物質層面、精神層面進行梳理,制度層面涉及關于體育的各種管理條例、體育學科建設的頂層設計、學校體育競賽機制、學校體育社團等方面,物質層面涉及現有體育場所、器材及各種可利用的信息平臺等方面,精神層面主要指學校主體對體育文化的價值認同與追求的心理趨向。體育制度是精神形態的體育文化通向物質世界的樞紐,是將體育理念付諸實踐的保障,發揮著載體和工具的作用,其狀態決定著體育文化的規范性和運行的順暢性,同時,制度體系也是體育文化體系與社會文化體系在操作層面的結合部和互動界面,它將體育文化內嵌于社會大文化的運作結構中,使之成為社會文化運行的有機組成部分。學校體育文化大環境的生態,是由學校主體在制度、物質、精神層面上的共同創造、具有共同趨向的一種文化狀態,是學校體育文化知識流動、學生實現自我生態的文化生存環境,因此,學校大環境的生態是學校體育文化發展的應然之態。任海教授曾提出“我國體育文化發展的一大難題是動力不足?!瓨嫵审w育文化的觀念、知識和制度,是精神層面的無形之物,只有將其內化于全體國民,才能轉化億萬人的體育行為,釋放出巨大能量”,[2]由此,將學校體育文化涉及的各種要素以生態的價值取向,在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促進之下形成的共生之力,才能塑造學校體育文化大環境的生態存在,從而促進系統各個層面的生成。
學校體育教育是由各種具有體育教育功能的要素,在相互作用與影響之下形成的系統結構,關系著學生對體育知識的習得,又決定著體育文化的科學性,是學生體育認知能力提升的前提條件,而人類的行為選擇總是在本能或認知體系之下產生的,科學的認知體系是人類行為恰當性的必要條件,也是其產生合理性行為選擇的內生動力之源,因此,學校體育教育系統結構的生態,既決定著學生體育認識體系的生態形成,也關系著學校體育文化大環境的生態構建。學校體育教育的系統結構,涉及到了體育文化的各種載體和信息渠道、體育課堂教學、及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等諸多方面,而體育課堂教學卻處于這一系統結構中的核心地位,對學生體育認識體系的形成具有整體性構建與規范化的功能價值,因而體育課堂教學是學校體育教育系統結構生態的關鍵所在。緣于當前我國學校體育課堂教學既定的、機械化的技能傳授模式,課堂的有機性常被肢解,生命的活力沒有激發等現實問題,我們需要以反思性的思維方式,以生態學的話語系統來推進體育課堂的生態生成(以下稱“生態體育課堂”),來激發體育課堂教學的生命活力。因此,在體育課堂本身所涉及到教師、學生、環境、教學信息等諸多要素的系統性結構中,需以遵循生態規律、注重內在聯系、強調整體關聯、倡導動態生成為核心的價值理念,指向學生完整的生命成長過程和豐富的社會生活,由此探索體育課堂教學的構建思路與方案,進而促進“生態體育課堂”的生成。
“生態”不僅探討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等宏觀框架,還從微觀上深刻探討人的內心世界與外部世界、精神與肉體、行為方式的和諧統一,只有人實現了自我本身的生態, 才能將人的文化實踐引向更為宏觀的生態構建,將生態系統的整體性與人的主體性結合起來, 從而保障人文生態的平衡與統一。主體自身持有的體育文化結構體系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主體對體育的價值取向和行為選擇,缺少具有生態結構的體育認知體系持存,學生只是在興趣之下的體育行為,在功能性知識結構的追求之下,常形成了對體育運動的疏離,也常有走向“運動成癮”現象的另一極端,而在當前我國學校體育文化發展的現實中,卻廣泛存在著這樣的現象,以追求內心感性的體育行為,甚至達到了“運動成癮”之境,卻常被認同與贊賞,而在以“必修”與“學分”的行政鏈條推動之下所產生的體育行為,卻缺乏內在動力的生成。由此,這些體育文化行為,要么逾越了合理性體育行為邊界的興趣誘惑,導致運動過度而產生對身心的傷害,要么來自于外在力量的強迫,缺乏良好體育習性的生成,在脫離了學校這一環境走入社會,也就缺失了健康體育行為的持續動力。因此,需要依托學校體育文化大環境,通過學校體育教育的規范和導向,對學生主體在體育思想、精神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生態化塑造,構建精神與肉體、外部世界與內在世界,行為方式的和諧統一,來實現學生主體本身的體育文化生態,從而養成良好的體育習性,在體育的感知、思維和行動中的經驗沉積,復蘇為鮮活的現實存在,并長時段地生成未來的生存經驗和實踐。
基于以上闡述,學校體育文化發展的生態視野,是指向校園體育文化的各種要素在相互作用、相互協調、相互依存之下,生成具有生態機制的大環境,由各種體育文化的教育要素在動態生成之下,形成體育知識流動與傳遞的協同機制,最終促進學生主體在精神與肉體、行為與意識上,具有內生動力的良好體育習性,因此,生態視野對于我國學校體育文化發展中的現實問題具有合理的解釋性與科學的價值判斷,對其未來健康發展路徑的探索也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
“體育生活化”“體育學科核心素養”是近年來在學校體育領域探討的熱點話題,代表了我國學校體育在文化構建與價值追求上的前沿思想, 對“生態視野”與它們之間在學校體育發展探討上的區別性闡述,有助于更為客觀的認知“生態視野”對學校體育文化發展的指向意義與價值。學校體育文化發展的生態視野,強調系統各要素的整體關聯與動態生成,是在文化發展中所持的價值觀,最終指向文化發展的存在狀態,因此“生態視野”既是文化發展的一種價值追求,也是對文化實在狀態的一種價值判斷。
據文獻搜索,國外關于“體育生活化”的研究始于上世紀60年代初,我國學者的相關研究始于上世紀90年代初,在我國相關研究的初期階段,學者韓丹[3]指出其本意是把體育溶化到人民生活中,并從三個方面闡述了體育生活化,“一是把體育滲透、加入到人們的生活程序中,二是體育融入各種生活方式成為必有成分,三是融入人的生命活動全過程的每一項活動中”;張枝梅、李月華[4]認為體育生活化要求將體育活動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之中, 與人們生活緊密結合, 成為日常生活中與衣、食、住、行四大要素一樣重要的第五大生活基本要素;任海教授基于生活建構的體育文化提出了“生活體育文化”,并對其界定為:“基于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需求, 聚焦體育與生活的關系, 以體育全面提高人的生命質量和生活質量為目標, 促進人自身、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價值觀念、知識體系和制度安排”,[2]從中發現任海教授提出的“生活體育文化”在體育生活化的外延和內涵上有了進一步的擴展和深化,趨同于生態的價值追求。因此,據上述對“體育生活化”界定與闡述,筆者認為,其核心思想所指為人類將體育融入生活中的一種狀態,是人類體育行為在生活中的一種呈現方式,它本身并沒有對體育文化現實狀態“真”和“偽”,或科學與否的價值判斷。
“體育學科核心素養”,及“體育核心素養”是近年來在學校體育改革領域的熱點話題,學者尚力沛、程傳銀[5]認為“體育核心素養是在體育素養的基礎上,聚焦和關注適應個體的終身發展和社會生活需要的關鍵素養”,認為“體育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在接受相應學段的體育課程學習過程中, 形成的適應個體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關鍵品格與能力”;學者于素梅[6]提出體育學科核心素養應由體育精神、運動實踐、健康促進三個維度組成。趙富學[7]等認為學科核心素養更加突出體育教學活動中有關學生的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后天素養的培養程序和要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糾正體育課程與教學中存在的偏頗和誤差。據此,體育學科核心素養主要指關于體育教育目標和指向所涉及的內容,圍繞教育目的所進行框架設計,或探討培養學生應具備那些素養,因此,其探討的范疇主要關于具體的某些內容方面,而對學校體育文化大環境、學校體育教育系統、及學生體育行為的“性質”評價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綜上,面對當前學校體育被邊沿化、體育文化建設意識淡薄、依賴于“必修”與“學分”等行政鏈條推動之下的學生體育行為、及學生“運動成癮”現象等現實問題,體育生活化與體育學科核心素養卻無法對其形成合理的解析,而“生態視野”從學校體育文化大環境的各系統要素的關聯與協同、體育文化知識傳遞的生態機制、及學生個體在微觀層面上的生態持存進行指向與規范,對當前學校體育中存在的諸多現實問題能進行合理的解析與科學的判斷,并能對學校大環境的體育文化狀態、體育教育體系結構的性狀、及學生主體的體育思想與行為的恰當性進行判斷和評價,因此,生態視野具有更為寬廣的視角,對當前學校體育中的現實問題進行解析更具針對性,對文化的未來發展具有合理規范與指向性,由此對我國學校體育文化發展的健康走向具有重要意義。
學校體育文化的發展如何能促進學生對體育價值觀的認同和良好體育習性的形成,關系到學校肩負的教育使命、學生生命的成長、及體育文化自身的繁榮。“生態”指向文化系統結構生命鏈的形成,要素之間互相關聯、互為統一的關系,生態是人類發展的哲學觀,探討自然、社會、人文與人的和諧之狀,也是處理人文關系的哲學方法,指向未來世界的實在狀態,因此,在面對當前我國學校體育文化發展中的現實問題,我們需要以生態的視野來審視其系統結構的各種關系,尋求對這些現實問題的合理解析與價值判斷,由此探尋我國學校體育文化健康的時代發展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