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震
黑龍江省第三醫院,黑龍江 北安 164000
經皮穿刺球囊壓迫術具有較低的操作風險與安全,是現階段三叉神經痛治療的主要方案。但是對于老年患者,其自身疾病多,對手術的耐受性差,由此,我們要盡可能的提升手術安全性。實驗選取2019年6月-2020年5月收治的老年三叉神經痛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共計有76人符合調研的納入標準,現對治療情況匯報如下。
1.1一般資料 實驗選取2019年6月-2020年5月收治的老年三叉神經痛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共計有76人符合調研的納入標準。此外,在回顧患者基線資料中,從性別分類上看,有男性30人,女性46人??傻没颊叩哪挲g介于62-78歲之間,平均年齡(69.7±5.8)歲。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對比尚未見統計學意義(P>0.05),具備可比性。此外,我們需要向陪護人員講明情況,得到家屬同意后開展手術治療。最后,實驗須得到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1.2實驗方法 對所有患者均采用經皮穿刺球囊壓迫術,在術前使用阿托品0.5mg,從而預防三叉神經心臟反射。在手術前,還要開展全麻插管,以仰臥位開展手術。在C臂C線機進行影像結果分析,采用14號穿刺針穿刺,當針尖到達卵圓孔的時候,撤出針芯。通過穿刺針,經過卵圓孔導入Meckekl’s腔,注射非離子造影劑,對球囊進行充盈處理,邊注射,并檢查球囊形狀和位置,根據顯影調整導管位置,在充盈3min后排空球囊。隨后撤出穿刺針,在壓迫穿刺止血后,無菌覆蓋穿刺點,治療完畢,等候患者蘇醒。
1.3評價標準 本次實驗對患者術后療效以及并發癥進行對比分析。隨后可分析患者術后疼痛度,采用BNI疼痛指標量表。可分為1-5級,從無痛不需要服藥,直到疼痛無法緩解。

從手術上看,患者治療后的總有效率為96.1%(73/76),與此同時,在術后不良反應中,患者面部麻木有22例,咀嚼肌乏力有14例,口唇皰疹則有10例。如表1所示。

表1 76例患者術后不良反應對比分析(例,%)
此外,從術后疼痛度評分中看,1級的有36人,2級有19人,3級有13人,4級有5人,5級有3人。
原發性三叉神經痛屬于高發疾病,患者疼痛劇烈,通常會采用西醫治療,但是療效一般。傳統中醫方案有著自身的優勢,而三叉神經痛屬于暫時性鎮痛,存在于感覺、運動功能區域,發作時,患者感受到較大的疼痛感,在非發作期不對患者產生影響。有研究指出[1],針對50歲以后的人群,其發病率更高,且女性多于男性。
經皮穿刺球囊壓迫術是治療三叉神經痛的主要手術方案,該治療可以解除三叉神經痛入腦干區的血管壓迫,但是對于微血管減壓嚴格的手術而言,特別是年紀較大的患者,該手術模式不僅操作有效,且具有安全性保障,也是老年患者首選的治療方案。結合本次治療上看,患者術后的療效更好,各項不適反應也在術后逐步得到解決。從手術上分析,在側位X線下,球囊可表現出多種形狀,而如果為梨形,則術后療效更好。梨形可說明球囊進入到三叉神經Meckekl’s腔,而橢圓狀則說明未進入[2]。
此外,從患者疼痛度上看,球囊壓迫時間起到了決定性因素,對于術后面部麻木的發生率也有較大的影響。故而,若早期可采取3-10min的壓迫,雖然可減緩疼痛,但是面部麻木感嚴重也是患者無法接受的。故而,我們提出將壓迫時間縮短在1min,此時,面部不適癥狀可降低。從球囊位置上分析,有學者指出[3],導管位于Meckekl’s腔內側,對于三叉神經第一支痛的患者有著不錯的應用效果,對于第二支疼痛和第三支疼痛的患者,則可分為位于Meckekl’s腔的中心位置和外側,從而提升治療療效。從囊內壓力參數上看,研究指出不同患者的Meckekl’s腔存在差異性[4],所需壓力不同,只有合適的壓力值才能夠帶來較好的治療療效。最后,對于老年患者,在手術中必然會有風險性,也會由于血流動力學突變,加大對心腦系統的影響,故而要檢測關鍵性指標,保障治療安全。
綜上所述,采用經皮穿刺球囊壓迫術有助于改善老年三叉神經痛問題,該手術方案安全、有效,對于老年患者具有適用性,不失為首選治療方案,要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調整手術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