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利
莘縣第二人民醫院,山東 聊城 252423
髖關節置換術是骨科臨床中應用較為廣泛的一類治療術式,可在人工髖關節置換后積極維護患者髖關節功能,降低髖關節骨折患者臨床致殘風險,但由于髖關節骨折患者多以老年人為主,故存在較高手術風險性,需在手術護理實施中積極控制術中醫源性損傷及護理差錯風險,降低術后并發癥手術誘因,保障患者預后安全。傳統手術室護理中其各項護理措施雖可積極配合患者臨床手術的安全開展,但術中存在一定護理差錯風險,易導致相關護理問題的出現,影響患者手術預后安全性[1]。故本次研究中特以優質手術護理配合為研究變量,分析其在老年髖關節置換術中的應用效果及影響,現將研究結果詳述如下:
1.1一般資料 納入本院收治行髖關節置換術老年患者共86例為研究對象,開展對比性護理研究,患者均在2018年11月-2020年6月期間接受手術。取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觀察組,各組43例。
對照組,男25例,女18例,年齡最大者83歲,年齡最小者60歲,平均(71.52±3.51)歲,單左側/單右側/雙側髖關節置換術者,17/19/7例;觀察組,男24例,女19例,年齡最大者84歲,年齡最小者60歲,平均(72.03±3.59)歲,單左側/單右側/雙側髖關節置換術者,18/19/6例。患者基線資料組間對比結果無統計學差異,P>0.05,研究結果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患者術前MRI、CT髖關節攝片均提示為髖關節骨折,符合髖關節置換術指征;家屬、患者均在明確髖關節置換術及護理研究內容后確認參與研究,簽署《同意書》;研究由倫理委員會核準實施。排除標準:合并手術禁忌癥者。
1.2方法 術中予以對照組常規手術護理,即在按需指導患者完成術前準備及手術室準備后,于術前20min時將患者轉運至手術室內,在對手術大致時間及手術操作流程向患者介紹后,輔助其擺放手術體位,必要時可予以襯墊,維持體位,在完成靜脈通道建立及監護設備連接后,配合麻醉師予以患者麻醉誘導及麻醉實施,待確認麻醉后積極配合主刀醫師進行器械傳遞及體征監護,及時提示麻醉醫師追加麻醉劑量或告知主刀醫師患者體征異常實施處理干預,保障患者手術安全。
予以觀察組優質手術護理配合:(1)手術室準備優化:手術器械及設備是手術治療實現基礎,故在手術室準備期間,需優化器械包質量及設備運轉情況的核實、檢查,及時排除污染器械包及故障設備,提升手術實施準備基礎。(2)手術室護理優化:即在常規手術室護理實施基礎上,優化手術體位方案,即在分析相關髖關節置換術體位研究資料后,對患者術中手術體位進行優化,確保體位狀態維持效果,麻醉后手術期間,需在常規肢體束縛基礎上,階段性調整患者術中體位,維持體位正常,手術實施期間需在積極配合護理同時,對手術時間進行調控,避免手術時間延長,增加患者術中感染風險,或受追加麻醉劑影響延遲蘇醒。。手術完成后,需在患者轉運離開手術室后,對各類手術器械包所含物品數量進行清點、回收,如發現遺漏需立即追回,并對設備運轉情況進行檢查、上報[2-3]。
1.3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手術指征、術后并發癥率及手術差錯發生情況。
1.4統計學方法 研究數據差異性分析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統計處理,數據組間對比結果差異顯著且P<0.05時,則具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手術指征對比 觀察組手術時間、手術失血量、術后并發癥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指征對比
2.2兩組術中護理差錯率對比 觀察組術中護理差錯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中護理差錯率對比(n,%)
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手術時間、手術失血量、術后并發癥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術中護理差錯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分析原因:老年患者髖關節置換術中實施優質手術護理配合,可在積極優化手術室準備質量后,提升手術實施基礎安全性,其后可在術中護理配合優化及術后手術室處理環節優化后,積極控制患者手術時間,降低術中護理差錯及術后并發癥風險,應用價值顯著。
綜上所述,老年患者髖關節置換術中實施優質手術護理配合,可在積極控制手術時間、手術護理差錯同時,降低手術醫源性損傷風險,降低患者術后并發癥率,實現安全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