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社區環境對流動人口健康的影響*——基于戶籍差異視角的比較分析

2021-09-13 00:54:48陳小英于海燕俞林偉
浙江社會科學 2021年9期
關鍵詞:心理健康環境影響

□ 陳小英 于海燕 俞林偉

內容提要 社區環境是影響流動人口健康的重要社會因素之一。本文利用溫州2017年的抽樣調查數據,采用多層次回歸模型,分析社區環境對流動人口健康的影響。提高社區安全感、降低社區社會失序狀況和改善社區服務設施會顯著提高流動人口健康狀況。社區環境對流動人口健康的影響在不同的健康指標上有不同的表現,社區環境的影響更多與個人主觀的身體健康感知有關,與慢性病患病率等客觀健康指標的關聯較小;而社區環境對本地居民的影響則相對較為穩定,主要集中在心理健康上。社區環境對健康的影響存在人群異質性,與本地居民相比,社區環境與流動人口的健康有更為密切的關聯。這一結論將有助于政府相關部門制定改進流動人口社區環境和健康狀況的相關制度安排和支持政策。

一、引言

社區環境對居民健康的影響是近年來公共健康、社會學、地理學、城市規劃等多學科領域關注的一個熱點。對流動人口來說,社區是其生活和工作的重要載體,不僅是流動人口獲得社會資本和社會支持的關鍵場所,更是其融入城市生活并完成市民化過程的重要場域。因此,社區環境的質量將直接影響到流動人口日常生活的便利性與舒適性(楊菊華,2016),進而影響到流動人口的健康。

伴隨著中國快速城鎮化以及空間重構,城市居住空間形態和社區環境發生劇烈變化,未經改造的舊城區、城郊結合部、“城中村”、“棚戶區”等成為流動人口聚集居住的主要空間形態,并與本地居民的居住空間出現分異,甚至呈現出日趨明顯的隔離態勢(馮云廷,2018)。住房擁擠、設施陳舊、治安混亂、貧困集聚、犯罪頻繁、公共服務缺失等是目前大多數流動人口社區環境的普遍現象(王漢生等,1997;牛建林等,2011),這一結局導致流動人口長期處于慢性壓力狀態,也帶來獲取健康機會和享有健康資源的雙重剝奪,影響其身心健康。遺憾的是,迄今少有研究對社區環境對流動人口健康影響進行深入考察。社區環境對流動人口健康將造成怎樣的影響?這種影響在流動人口和本地居民之間有何差異?對這些問題的考察將有助于加深對流動人口社區環境與健康間關系及其內在機理的深入認識,為尋求流動人口健康社區干預的有效途徑,為流動人口社區環境政策的制度安排和健康水平提升提供科學依據和政策參考。

二、相關文獻回顧與述評

早在17世紀,人們就意識到生活在貧困社區的居民更可能與犯罪、低教育水平、低社會經濟地位和較高的疾病發病率聯系在一起。在20世紀20年代初,美國芝加哥學派的社會學家就研究了社區環境與健康指標的關系,發現在城市中那些貧困、移民數量多、住房條件差的社區往往有畸高的嬰兒死亡率、犯罪率以及精神疾病發病率(Shaw& Mckay,1969)。社區環境與健康的關系作為一項專門的實證研究是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興起的,當時更多采用長時段的歷時性數據對此進行研究。2007年國際著名醫學刊物《社會科學與醫學》(Social Science & Medicine)雜志曾以“住所與健康”為主題出版了專欄論文,系統闡述社區環境對健康影響的重要意義(Stockdale et al.,2007;Bernard et al.,2007; Cummins et al.,2007)。總體上看,國外有關社區環境與健康關系的研究比較豐富,這些研究大都關注社區物理環境、公共服務設施以及社會環境對居民健康的影響。

國外早期的研究更多集中于社區物理環境與健康關系上。居住空間的分異使得不同社區的物理環境會有差異,如在較差的社區隨處可見街邊或人行道上的垃圾、玻璃渣或廢棄物,以及比比皆是的建筑物上或墻體上的涂鴉等社區物理失調不利于居民的健康(Wen,Hawkley & Cacioppo,2006)。另一方面,鄰近主要道路、車站、機場等交通設施的社區,會因為噪音和尾氣污染而對社區內的居民健康產生不利影響(Stansfeld et al.,2000;Perlin et al.,2001;Geelen et al.,2009)。社區環境還通過體育鍛煉、飲食習慣等健康行為與健康產生聯系,如社區內有可供活動的場地或公共綠地等活動資源,可能降低環境污染暴露,引導居民進行戶外體力活動,增強社會交往和社區參與,從而間接對健康產生正面影響(Diez-Roux,2001; Frostet al.,2010)。在社區建成環境維度上,整潔的鄰里空間、適宜的人口密度、完善的商業布局、良好的生態空間及較好的交通設施等環境要素的宜居性與便利性能顯著提升居民的生活滿意度和健康水平(Florida et al.,2013;Dalgard &Tambs,2018)。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社會文化環境逐漸成為影響健康的主要因素(Poortinga,2012)。與健康相關聯的社區社會環境特征包括社會資本、社會融合、歸屬感、安全感、社區文化聲譽等,在近年來引起學者的廣泛關注,被認為是對健康產生影響的主要路徑之一,甚至有研究發現社區物理環境通過社會環境而作用于個體健康(Wen,Hawkley& Cacioppo,2006; Kim,2016)。總體上看,社會凝聚力、行為準則與價值觀、犯罪與秩序等社會環境與健康有密切聯系,尤其是社區社會資本對健康的影響關系得到深入研究,不同形式社區社會資本如相互幫助、彼此問候、禮尚往來,社會融合等使人獲得情感的認同、歸屬和社會支持,緩解孤獨、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并與一系列健康指標相關聯。即使控制收入等變量后,這種影響關系依然在包括精神健康、自評健康、身體功能、健康行為、預期壽命損失、死亡率等指標上顯著存在(Wen,Cagney & Christakis,2005;Wen & Christakis,2005; Maass et al.,2016)。相反,暴露于充滿暴力、犯罪、缺乏秩序等危險的環境里,將直接導致居民遭受身體傷害并且有可能加劇抑郁、消極等情緒(Wilson-Genderson et al.,2013),同時居民因為感知社區不安全而避免外出,減少了戶外活動和體育鍛煉的機會,對健康產生不利的影響。

相比國外的研究,國內對社區環境與健康關系的文章還較為少見,研究對象主要有流動人口、老年人和兒童等(陸杰華、郭冉,2017;靳永愛、周峰、翟振武,2017;劉欣、夏彧2018)。已有的研究指出流動人口的社區滿意度、社會凝聚力、安全感評價與健康有關(Wen et al.,2010;Chen & Chen,2015; Gu,Zhu &Wen,2015),其中對社區社會環境正面的主觀評價(如社區凝聚力、社區安全感)有利于改善自評健康、降低知覺壓力,與慢性病則無相關關系(Chen,2013;Wen et al.,2010),而社區的物理環境指標(如公共服務設施、空氣質量等)與流動人口的健康沒有相關關系(王桂新等,2011)。當然,也有研究指出社區內健康資源配置、健康知識的普及有助于降低流動人口的健康不平等(彭大松,2018)。相對城市居民,流動人口更多地依賴社區原有的鄉緣、地緣等社會關系,社區社會資本多的流動人口自評健康好于社會資本少的流動人口,城里朋友多、與本地居民交往多、與居住地組織常聯系、常參加居住地活動和信任居住地社區的流動人口的健康狀況相對較好(黃乾,2010;俞林偉,2016;劉曄等,2019)。從宏觀層面看,居住隔離塑造了隔離社區獨特的鄰里環境,通過多種作用機制影響流動人口的健康,突出表現為流動人口聚居程度越高,流動人口健康狀況越差(俞林偉、朱宇,2018;盧楠、王毅杰,2019)。

目前,關于國內流動人口社區環境與健康關系的研究已經起步且主要集中于地理學、城市規劃等學科領域。回顧以往研究可以發現,這類研究往往將社區環境作為健康影響因素之一納入分析,或聚焦社區環境的某一方面對流動人口健康的影響,結論不一;現有研究主要側重于社區物理環境對流動人口健康影響的分析,對社會環境因素重視不夠,多數研究將物理環境與社會環境分割探討,忽略了兩者對健康的共同作用;對社區環境的測量指標和方式也不一致,而且忽視社區環境影響因個人背景不同而帶來交互作用。到目前為止,社區環境與流動人口健康關系的本質未得到很好的揭示,更遠未達成普遍共識。隨著流動人口城市融入進程的推進,社區必將成為流動人口在城市生活和工作的重要場所,社區環境對流動人口的影響作用將越發凸顯。盡管學術界已關注到鄰里交往、鄰里貧困、人口密度等社區因素與流動人口主觀幸福感的關系,但是缺乏社區環境對流動人口健康的系統考察,更缺乏從戶籍差異的角度予以關注,本文嘗試有針對性地回答上述問題。

三、數據來源與方法

(一)數據來源

本文所使用的數據來自一項由溫州醫科大學和溫州市衛生健康委員會聯合開展的抽樣入戶問卷調查。本調查采用多階段分層隨機抽樣法,首先根據流動人口的區位分布選取位于市中心、近郊和遠郊的鹿城、甌海、龍灣和瑞安四個流動人口分布較為集中的縣級行政區域,然后在每個縣級行政區隨機抽取兩個街道,接著在每個街道隨機抽取3 個村(居)委會,再在每個村(居)委會隨機抽取流動人口和本地居民各25 戶,對每戶家庭中的一名成員(16-65 歲)進行入戶問卷調查。樣本的限定條件是在本村(居)委會居住超過半年,年齡在16 歲以上。調查采用一對一的結構式訪談,通過調查者和受訪者之間的一問一答的形式,由調查者根據受訪者的回答填寫問卷。最終調查了23個村(居)委會,最后納入本文分析的有效樣本為1139 個,其中流動人口571 份,本地居民568 份。

(二)變量選擇與設定

1.因變量

因變量健康狀況用三個指標衡量:(1)自評健康:為李克特五級量表,詢問被訪者自我感知的總體健康狀況,回答健康為非常好、很好或好賦值為1,自評健康一般或差的賦值為0。(2)慢性病患病情況:詢問被訪者是否被醫生告知確診患有以下慢性病,包括高血壓/高血脂/高膽固醇、哮喘、慢性氣管炎、糖尿病、心臟病、甲肝/乙肝或其他未列出的慢性病,至少患有一種慢性病賦值為1,沒有患任何慢性病賦值為0。(3)心理健康由自填問卷中包含的6 項健康問題(GHQ)來衡量,詢問被訪者在過去30 天內的心理感受,用GHQ 量表共6 個問題。Cronbachα 系數為0.853,說明其內部一致性信度較好,六個問題得分相加取平均分,取值范圍為1~5,取值越高代表心理健康狀況越好。

2.自變量

本文主要的解釋變量是社區環境因素,社區環境是一個多維度的綜合概念,已有研究表明社區環境感知相比客觀社區環境,對健康的影響更為顯著,需要將二者同時納入模型中綜合考察對健康的影響。本文將社區環境分6 個主觀感知指標和2 個客觀指標,其中6 個主觀感知指標:(1)社區安全感,詢問受訪者對所在社區安全的主觀評價,分別賦值1~4,得分越高,反映社區安全感越好。(2)社區凝聚力,詢問居住社區的居民相處融洽、信賴、認識、幫助4 方面情況,Cronbachα 系數為0.924,說明內部一致性信度較好,計算4 個問題的平均分,得分越高,代表社區凝聚力越好。(3)社區環境質量,詢問社區附近是否有工廠、社區空氣質量和噪聲質量評價等三方面情況,回答“沒有”、“較好”賦值為1,“有”或“一般”、“較差”賦值為0,3 個指標取值加總代表社區環境質量。(4)社區服務設施。詢問社區附近是否有圖書館、電影院、健身房、公交站、餐館、學校、超市等服務設施情況。有六項及以上賦值1,其余賦值為0。(5)社區物理失序。詢問受訪者主觀評價所在社區路面是否很多污水、是否有很多垃圾無人處理、墻壁上是否到處是“牛皮癬廣告”、社區道路是否坑洼不平等4 個問題,Cronbachα 系數為0.723,說明內部一致性信度較好。計算4 個問題的平均分,分數越高,社區物理失序越嚴重。(6)社區社會失序。詢問受訪者主觀評價所在社區是否發生入室盜竊、故意傷害、搶劫/搶奪、打架斗毆等事件,Cronbachα 系數為0.714,說明內部一致性信度較好。計算4 個問題的平均分,分數越高,社區社會失序越嚴重。社區環境的客觀指標為:(7)社區流動人口占比。是指流動人口占整個社區常住人口的比例情況。(8)居住區位。包括市中心、近郊和遠郊三個選項,分別賦值1~3。

3.控制變量

控制變量包括性別、年齡、婚姻、受教育程度、職業類型、月收入(取對數)、相對社會經濟地位和居住年限,其中婚姻分在婚和不在婚,教育程度用教育年限表示,職業類型分藍領和白領,相對社會經濟地位詢問受訪者自己的社會經濟狀況在溫州屬于哪個層次進行賦值,包括下等、中下等、中等、中上等、上等5 個選項,分別賦值1~5。居住年限是指所在社區的居住時間。

4.分析方法

流動人口健康的影響因素是多層次、多維度的綜合指標,分層模型的使用可以更好地理解在影響流動人口健康的因素中不同社區層次變量的作用機制。可以避免一般線性模型中蘊含的內生性問題,可以獲得更穩健的標準差,減少誤差項的干擾。因此,本文采用分層線性模型進行數據分析(HLM),在模型中分別納入個人和社區兩個層次的變量,在此基礎上擬合以下模型,

(1)空模型。空模型中不含有第一層和第二層的任何自變量,通過計算組間相關系數(Intra Class Correlation,ICC)來估計因變量的方差中被第二層單位所解釋的部分,據此確定是否有必要采用多層模型。具體表示如下:

第一層:Yij=β0j+γij

第二層:β0j=γ00+μ0j

其中,Yij是指第j組中的第i個個體的健康狀況,γ00是固定效應,代表所有個體健康狀況的平均值,誤差項γij和μ0j則分別代表組內流動人口的個體差異和組間差異。

(2)完整的HLM 模型。將第一層和第二層自變量加入空模型中,就構成完整的HLM 模型。該模型可以考察各層自變量對因變量作用的程度,同時也可以考察層二的群體特征如何通過個體特征對因變量產生影響。具體模型形式如下:

第一層:Yij=β0j+β1jXij+γij

第二層:β0j=γ00+γ01Wj+μ0j

由于本研究采用的自評健康和慢性病患病率為二分類變量,故運用的是多層模型中的多層廣義線性模型,也稱為含隨機效應的廣義線性模型(generalized linear model with random effect),心理健康為連續變量,則采用多層線性回歸分析模型。對自變量進行共線性檢測,得到方差膨脹因子(VIF)小于3,表明自變量之間不存在多重共線性。

四、結果分析

(一)描述性分析

由表1 可知,流動人口的自評健康狀況沒有明顯好于本地居民,這一結論不符合國際移民理論闡述的“健康移民假說”,但更符合“流行病學悖論”。根據該理論,流動人口的流動經歷存在內在健康損耗效應,隨著時間推移,流動人口的健康狀況不斷惡化,與城鎮居民的健康差距不斷縮小,直至健康狀況差于城鎮居民。本次調查中流動人口外出務工年限較長,平均外出務工年限為14年,最長的達到38年,隨著在流入地工作生活時間的延長,健康風險進一步積累和加劇,他們的健康狀況上的優勢隨之遞減。流動人口慢性病患病情況要明顯好于本地居民,這可能與流動人口的平均年齡較輕有關。流動人口心理健康得分略微低于本地居民,但無顯著差異。表5 的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控制了人口和社會經濟學變量以及社區環境變量,流動人的心理健康得分也明顯低于本地居民。

表1 流動人口與本地居民的健康狀況比較

表2 自變量的描述性分析情況表

從人口和社會經濟學特征來看,流動人口和本地居民樣本中男性比例略高于女性,流動人口普遍比本地居民年輕。但受教育年限低于本地居民,以初中文化程度為主。流動人口以已婚為主流,未婚、離異和喪偶的比例較少。流動人口的月收入水平明顯低于本地居民。流動人口的職業以藍領為主,占3/4,而本地居民中藍領職業不到1/2;流動人口相對社會經濟地位處于較低水平,存在明顯的相對剝奪,也明顯低于本地居民;流動人口所在社區的居住年限為8.74年,遠遠低于本地居民。本次調查的主要人口與社會經濟特征也與溫州市流動人口監測數據基本接近;因而,本次調查數據能夠較好地反映溫州市流動人口的基本特征,對溫州市流動人口具有較好的代表性。

從社區環境變量來看,流動人口表現出比本地居民明顯的劣勢,整體社區治安狀況較差,鄰里關系一般。流動人口社區安全感、社區凝聚力的評價明顯不如本地居民;相對于本地居民,流動人口居住社區附近有污染工廠的比例以及空氣和噪聲污染較重的比例都較高,社區服務設施的擁有比例較低。社區發生入室盜竊、故意傷害、搶劫/搶奪、打架斗毆等社會失序情況的概率明顯高于本地居民。但在社區路面是否有很多污水、是否有很多垃圾無人處理、墻壁上是否到處是“牛皮癬廣告”、社區道路是否坑洼不平等物理失序方面,流動人口與本地居民無顯著統計差異。由此可見,流動人口在城市社區生活中需要面對更多的混亂秩序、貧困、環境污染等多方面威脅,長期處于這樣的壓力和風險中將有害于健康。

(二)回歸模型與結果分析

1.流動人口人口、社會經濟學特征與健康狀況的關系

由表3、表4 和表5 的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僅有年齡、相對社會經濟地位和居住年限與健康狀況有一定關系。其中,年齡與慢性病患病情況呈顯著負相關,即年齡越大的人患慢性病的概率越高,這符合自然規律和經驗常識。年齡與流動人口自評健康有微弱的負相關關系,但與本地居民自評健康沒有相關關系。年齡與心理健康呈顯著正相關關系,即年齡越大的人,心理健康狀況越好。相對社會經濟地位與自評健康顯著正相關,即對自己社會經濟地位評價越高的人自評健康越好。居住年限與本地居民心理健康正相關,但與流動人口健康狀況沒有相關關系。

表3 社區環境與流動人口自評健康狀況的關系(B 值)

2.社區環境對流動人口自評健康的影響

根據多層模型要求,首先依據空模型分析結果,判斷數據是否可以采用多層模型。在空模型中,在不加任何自變量的情況下對因變量的方差分解為組內差異和組間差異兩部分。通過計算組內相關系數(ICC),來判斷是否適合采用多層模型。由空模型分析結果可知,ICC 為0.062。按照溫福星、邱皓政(2015)的建議,當ICC 大于0.059時,組間的變異不可忽略,有必要考慮使用多層模型。因此,本數據適合采用分層模型來分析。社區安全感和社區服務設施對流動人口自評健康有顯著正向影響,社區社會失序對流動人自評健康有顯著的負向影響。例如,社區安全感對流動人口自評健康的正向影響在0.001 水平上達到顯著。具體而言,社區安全感越強,公共服務設施越齊全,流動人口自評健康越好;社區社會失序越嚴重,流動人口自評健康越差。對本地居民而言,社區安全感和社區凝聚力對健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具體而言,社區安全感和凝聚力越強,則本地居民自評健康越好,說明社會凝聚力強的社區能提高本地居民社會支持和歸屬感,緩解其生活壓力和不適,進而提升自我健康認知水平。社區環境變量與戶籍的交互作用分析結果表明,只有戶籍與社區凝聚力的交叉項和戶籍與社區服務設施的交叉項分別在0.1 水平上顯著;社區凝聚力對本地居民自評健康的影響明顯大于對流動人口的影響。而相對于本地居民,社區服務設施的改善對流動人口自評健康具有更強的正面影響。即社區凝聚力的提高更有利于本地居民間社會融合和鄰里互動,進而改善自評健康認知水平;而完善的社區服務設施則更有利于流動人口實現社會參與、享有健康資源及獲取健康機會,進而提升自身主觀上的健康感知。

3.社區環境對流動人口慢性病患病情況的影響

空模型分析結果可知,ICC 為0.081,而當ICC大于0.059 時,組間的變異不可忽略,采用多層模型能夠有效探究流動人口慢性病患病情況的影響因素。從表4 模型回歸系數的顯著性水平看,社區環境對慢性病患病情況的影響明顯低于本文的理論預期。全樣本分析只有社區凝聚力、社區物理失序和居住區位與慢性病患病情況有一定關系,社區凝聚力越強、社區物理失序越少、離市中心越近,居民慢性病患病情況越少。社區環境質量、社區物理失序、居住區位和社區流動人占比與流動人口慢性病患病情況有相關關系,需要指出的是,社區環境質量、社區物理失序和社區流動人口占比的回歸顯著性較弱。具體而言,社區環境無污染、離市中心越近,流動人口報告慢性病患病情況則越少;相反,社區物理失序越嚴重、流動人口數量越多,流動人口報告慢性病患病情況則越多。已有的研究表明外來人口群體是環境暴露風險的主要受害者(孫秀林、施潤華,2016),尤其是各種噪聲污染和空氣污染已成為威脅外來人口身體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增加患慢性疾病的風險,但這種現象卻往往被外來人口和有關部門所忽視(王桂新等,2011)。根據表4 模型3 對本地居民的分析,只有社區凝聚力在0.1 水平上顯著,即社區凝聚力越強,報告患慢性病患病情況越少。而其余社區環境變量對慢性病患病情況的影響均不顯著。另外,模型還考察了各個社區環境單項變量與戶籍的交互作用,檢驗結果都不顯著。

表4 社區環境與流動人口是否患有慢性病的關系(B 值)

4.社區環境對流動人口心理健康的影響

由表5 的模型1 分析結果可知,心理健康的社區間差異總變異比例為0.064,組間的變異不可忽略,采用多層線性模型能夠有效探究流動人口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社區環境多項指標與心理健康有關。社區安全感、社區服務設施對流動人口心理健康有顯著正向影響,社區物理失序、社區社會失序對流動人口心理健康有顯著負向影響,具體而言,社區越安全、服務設施越齊全,流動人口的心理健康越好;相反,社區物理失序和社會失序越嚴重,流動人口的心理健康越差。對本地居民而言,社區環境質量、社區服務設施與心理健康成正相關,社區物理失序與心理健康呈負相關。模型3的交互作用分析結果表明,只有戶籍與社區安全感的交叉項和戶籍與社區環境質量的交叉項顯著,表明社區安全感對流動人口心理健康的影響明顯大于對本地居民的影響;而社區環境質量的改善對本地居民心理健康的影響要大于對流動人口的影響。

表5 社區環境與流動人口心理健康的關系(B 值)

五、結論與討論

本文利用溫州市流動人口抽樣調查數據,運用多層次回歸模型,從自評健康、慢性病患病率、心理健康三個方面,考察社區環境對流動人口健康的影響,并與本地居民的相關結果進行了比較。其主要結論如下:

(1)社區環境顯著影響流動人口的健康狀況。在控制其他可能影響健康因素的情況下,社區環境仍是影響流動人口健康的重要背景因素之一,社區環境中的安全感、服務設施、社會失序等因素顯著影響流動人口的健康狀況,而且這種影響獨立于個人因素對健康的影響。這一結論表明,國際上大量的研究所證明的社區社會經濟狀況、物理環境、社會資本等社區因素與個人健康狀況密切相關的結論可以拓展至中國的流動人口。這一結論為我們設計提升流動人口健康水平的社區干預方案提供了一個可靠的科學依據。

(2)流動人口健康狀況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來自社區環境因素的影響。在自評健康方面,社區安全感、社區服務設施和社區社會失序對流動人口自評健康有顯著影響,即提高社區安全感、降低社區社會失序和改善社區服務設施會顯著提高流動人口自評健康。在慢性病患病方面,社區環境質量、社區物理失序和流動人口占比與流動人口慢性病患病率有微弱的關聯,即社區環境質量越差、物理失序越嚴重,社區流動人口數量越多則流動人口患慢性病的概率越高;越靠近市中心居住則越有利于改善流動人口慢性病患病情況。在心理健康方面,提高社區安全感、降低社區失序和改善社區服務設施能夠顯著改善流動人口心理健康。整體上,社區環境因素對流動人口主觀健康的影響大于客觀身體健康,其中,對心理健康的影響最為突出。出乎意料的是,居住年限變量對流動人口三個健康指標都沒有發揮顯著的作用,也就是說并非在社區居住年限越長,流動人口的健康就越好。這說明在社區居住時間的延長,并不意味著流動人口社會支持的增多、社會信任的提高和社會融合的加深,也反映出該群體在社會交往、身份認同等社區融合方面的滯后和不足。

(3)社區環境對健康的影響存在戶籍差異,社區環境對流動人口健康的影響要大于對本地居民的影響。對流動人口而言,社區環境的健康效應更多地與個人自評與自報的健康狀況有關,與慢性病患病率等客觀健康指標的關聯較小;對本地居民來說,社區環境對心理健康的影響較強烈,對自評健康和慢性病患病率的影響較小。同時,由于受到社會經濟因素、社會支持網絡等約束,流動人口空間移動性受到更大的制約,日常活動半徑和社交范圍相對受限,滯留社區的時間更長,相對于本地居民,流動人口對社區環境的依賴性更強。因此,因收入水平和社會資源的低下、生活場所的邊緣化與活動空間的約束,帶來流動人口的健康狀況與社區環境特征具有更加緊密的聯系。

本文一個重要啟示是,在中國快速城鎮化和“健康中國”的背景下,社區環境是影響流動人口健康的重要社會因素之一,通過推動社區多元共治,營造良好的社區環境對流動人口健康將產生積極影響,研究結論對于促進流動人口健康的主動式社區干預手段的建立具有一定借鑒意義。這里尤其要關注流動人口的社區社會安全和服務設施供給狀況,通過提高社區安全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來滿足流動人口對社區服務設施的需求和偏好,使社區服務設施成為全體社區居民無差別、均需和相互共享的公共資源,為流動人口安居創造良好的治安環境和公共服務條件。同時,本文的分析結果亦表明,社區環境對個體健康的影響不能一言概之,影響流動人口和本地居民兩類群體健康的社區環境因素存在差異,因此,改善社區環境的相關公共政策也要充分考慮到本地居民與流動人口的差異化需求,有的放矢,切實增進政策實施的有效性。

如上所述,本文研究發現流動人口社區環境與健康狀況之間存在重要關聯,這一結論與國內外大多數研究結果是一致的。但是,在當今紛繁復雜的社會生活中,健康被多種因素所影響,而且健康的變化是一個長期的、持續變化且存在不確定性的過程,加之職業流動性和居住不穩定性,社區環境對流動人口健康造成的影響具有長期累積效應,可能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顯現,使用截面數據無法揭示社區環境和健康關系的作用機制。除此之外,本研究只對溫州市流動人口的社區環境和健康狀況做了分析,無法推演到全國范圍內。而溫州作為一個三線城市,本身具有自身的特點,未來研究希望能夠運用更多城市和全國性的調查數據對我國流動人口社區環境與健康關系做進一步跟蹤分析。

猜你喜歡
心理健康環境影響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9期)2022-04-06 02:41:5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8期)2022-03-23 06:49:0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6期)2022-03-23 05:25:50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1期)2022-03-18 02:01:10
是什么影響了滑動摩擦力的大小
長期鍛煉創造體內抑癌環境
一種用于自主學習的虛擬仿真環境
哪些顧慮影響擔當?
當代陜西(2021年2期)2021-03-29 07:41:24
孕期遠離容易致畸的環境
環境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成人黄色在线| 亚洲免费播放| 国产日韩欧美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 国产日韩久久久久无码精品| 高h视频在线| 中文字幕有乳无码| 色爽网免费视频| 韩国v欧美v亚洲v日本v| 亚洲欧洲日本在线| 国产人免费人成免费视频| 一本大道香蕉高清久久| 日本国产一区在线观看| 国产真实乱子伦视频播放| 日韩福利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亚洲另类天堂| 九九久久99精品| 亚洲最黄视频| 国产区在线观看视频| 青青操视频在线| 99视频精品全国免费品|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在线| 欧美日一级片| 欧美自慰一级看片免费| 小说区 亚洲 自拍 另类| 91视频首页| 在线观看亚洲精品福利片| 黄色国产在线| 九九精品在线观看| 中文无码伦av中文字幕| 国产91精品最新在线播放| 91免费国产高清观看| 国产三级a| 免费xxxxx在线观看网站| 无码AV高清毛片中国一级毛片| 人妻丝袜无码视频| 亚洲aaa视频| 亚洲天堂777| 18禁黄无遮挡网站| 国产欧美视频综合二区| 国产成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国产三级毛片| 国产jizz| 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 亚洲国产精品美女| 午夜福利无码一区二区| 亚洲一区二区约美女探花| 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蜜桃AⅤ| 国产亚洲日韩av在线| 黄片一区二区三区| 就去色综合| 又污又黄又无遮挡网站| 国产产在线精品亚洲aavv| 国产熟睡乱子伦视频网站| 国产原创第一页在线观看| 欧美区在线播放| 动漫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国产精品免费入口视频| 2020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女人爽到高潮的免费视频|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免费软件| 欧美一区日韩一区中文字幕页| 国产精品私拍在线爆乳| 亚洲成人精品在线| 国产精品免费p区| 亚洲天堂区| 夜色爽爽影院18禁妓女影院| 99无码熟妇丰满人妻啪啪| 欧美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代蜜桃| 波多野结衣第一页| Jizz国产色系免费| jizz亚洲高清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精品电影|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大桥未久| 老司机aⅴ在线精品导航| 99久久精品无码专区免费| 亚洲欧美成人网| 少妇精品在线| 日本精品αv中文字幕| 欧美精品色视频| 真实国产乱子伦视频| 91在线播放免费不卡无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