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聰
【摘要】新技術作為現代化教育手段之一,也是初中歷史不可缺的教學手段,信息技術在初中歷史中的運用,初中歷史課堂有了很多的優勢。把信息技術運用到歷史課堂上,使歷史知識變得更加生動形象,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提高歷史課堂效率。基于此,本文對信息技術與初中歷史課堂的深度融合作了系列探討。
【關鍵詞】初中歷史;學習興趣;突破難點;課堂效率;思維能力
在新課標的實施下,如何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提高歷史課堂效率,很多中學歷史教師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與歷史教學整合。通過信息技術把歷史文字、圖像、聲音、視頻等資源有機結合在一起,把歷史知識變得更加生動形象,學生學習歷史更為輕松、快樂,更能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對提高初中歷史課堂的教學效率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獲取外界信息中,83%來自視覺,11%來自聽覺,3.5%來自嗅覺,1.5%來自觸覺,1%來自味覺。而現代信息技術就是融合視覺、聽覺效果為一體,為學生創設爽心悅目的教學情境,讓學生產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激發學生積極探索歷史情感,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反之,如果沒有體會到學習歷史的趣味性,再加上初中學生學習的科目又多,而且很多學生將學習重點放在語文、數學等學科上,這就使得他們長期忽視歷史學習,一旦學生沒有將歷史基礎知識充分、扎實地掌握,后續知識點的應用就難以得心應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會大打折扣。因此,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激發學生學習歷史興趣就尤為重要。
如在講述《三國鼎立》這一課時,就可以通過多媒體播放學生較喜歡聽林俊杰唱的《曹操》這首歌,進而引出本節課最重要的人物“曹操”,然后以曹操一生為主線,分別設計四個篇章。第一篇章:漢室衰微英雄起;第二篇章:南征北戰成與敗;第三篇章:霸業未成空遺憾;第四篇章:浪花淘盡論英雄。如在講述第二篇章南征(赤壁之戰)及北戰(官渡之戰)時候播放電影《赤壁之戰》及《官渡之戰》的片段,進而引導學生思考,分析:“官渡之戰”曹操為什么能打敗袁紹統一北方?為什么“官渡之戰”曹操能以少勝多,“赤壁之戰”曹操在占據優勢的條件下反而失敗呢?通過觀看視頻,加深了學生對歷史事件的印象,學生也能積極發言,課堂氣氛也活躍起來了。通過這樣的方式,能把以前學生被動學習歷史變成了主動,讓學生愉快地學習歷史,對歷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歷史課堂效率也提高了,學習成績自然也上去了。
二、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突破教學的重、難點
歷史教學的內容都是已經發生過的事件,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歷史事實,而且還要引導學生學會分析歷史事實的方法,而教材中很多歷史事件離我們的年代較遠,有些地域空間概念性較強,學生不熟悉,在實現生活中很難獲得印證這些歷史內容,單憑教師用語言來傳授是很難實現的。但在歷史課堂上充分使用現代化技術就很容易突破歷史的重點、難點。歷史課堂上教師最常用的現代信息技術就是PPT,因為PPT能展示圖文,也可以播放音頻、視頻,也可以添加超鏈接等。這樣以圖文并茂、聲像俱佳、動靜皆宜的表現形式,大大增強了學生突破歷史教學中的重點,難點。
例如,在講授八年級下冊第7課《偉大的歷史轉折》這一課時,可以使用多媒體播放音樂《春天的故事》導入新課,然后通過PPT展示本課四個篇章的內容:第一篇章:春天起霧霾—兩個凡是的存在;第二篇章:春風散霧霾—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第三篇章:春雷響神州—十一屆三中全會;第四篇章:春雨潤中華——撥亂反正。用PPT展示鄧小平及華國鋒等同志的照片,再用多媒體播放十一屆三中全會時期的視頻,重點講述“兩個凡是”是文革時左傾錯誤的延續,講述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為十一屆三中全會奠定思想的基礎,講述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內容及歷史意義等。這樣通過視頻和圖文的展示調動學生的視覺和聽覺,突出了本課的重、難點。
三、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
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教學,在有限的教學時間里增加更多的歷史信息量,拓展了教學內容,增強了教學內容的直觀性,拓展學生的發散思維及創新能力的發展。在教學中,教師運用多媒體輔助手段進行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想象,發展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如求異思維、逆向思維等,引導學生對問題提出假設,進行逆向推理和猜想,得出新的結論。
例如,講述《辛亥革命》的教學中,利用多媒體講解了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有關內容。當學生興趣高漲時,教師借機對辛亥革命進行評價,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有人說辛亥革命是一次成功的資產階級革命,它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這種觀念深入民心,開啟了中國政治近代化的進程。有人說辛亥革命是一次失敗的資產階級革命,它沒有改變中國社會性質和社會面貌,中國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中國沒有走向獨立和富強,那么辛亥革命是成功的革命還是失敗的革命呢?你是如何來評價辛亥革命?提出問題后,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在課堂中展開熱烈的討論,各自發表了自己的見解。在討論發言過程中,能體現學生思考的過程和獨特的價值判斷,教師要及時捕捉學生智慧的火花,只要言之有理,都加以肯定和鼓勵。學生的思維、靈感在教師的引導下如泉水般涌現,發表了深刻的見解,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這就是通過多媒體教學展示開放性試題,激發了他們的興趣,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他們的創新能力。
由此可見,運用多媒體教育技術,可以變抽象為具體,變無聲為有聲,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共同作用以強化感知,或幫助其建立起地域空間想象能力,解決了過去許多教師“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苦衷。如講“絲綢之路”內容時,對于絲綢之路的路線,從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并連接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對于這些地名學生往往難以聽明白。因此,教師可以在課堂上使用自制的多媒體課件,演示了張騫通西域過程。在路經重要地點時,能自動、醒目地顯示所經地點的名稱,并配以聲音講解。學生看了演示動畫,很容易聯想到了古人開通絲綢之路的艱辛和探險精神,聯想到絲綢之路促進了中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學生也較容易地掌握絲綢之路的知識點。
在新課程標準中,更加注重對教學模式的優化調整,在歷史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情境,為教學活動的開展提供了更為豐富的方式,在歷史課堂上展示大量的歷史圖片、動畫、歷史影片,擴大課堂的信息容量,多方位刺激學生的感官,使歷史課堂變得更加生動形象。學生能夠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充分感受和體會歷史。在歷史教學過程中不斷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強化學生的記憶,擴寬學生視野,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及創新能力,提高課堂效率,促進學生整體素質提高。
參考文獻:
[1]龔云端.運初中歷史課程與現代信息技術整合探究[J].新一代(下半月),2010(1).
[2]王會英.談初中歷史現代信息技術整合[J].學周刊,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