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盼盼
關鍵詞:中原文化;鄭州地鐵;公共空間設計;應用
“堅持文化走出去,增強文化自信”是實現文化強國、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路徑,“文化”是建立在5000 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體現在方方面面,其中,地鐵空間就是一個很好的文化展示窗口。地鐵文化專家高翔提出:“地鐵是文化的家具,地鐵文化是城市文化的組成部分,在倫敦、巴黎、東京等地,地鐵文化甚至是城市文化的窗口和代言”。地鐵不僅推動了城市文化建設,同時也提升了城市的文化自信,地鐵公共空間展示設計承載著重要職能。文章以地域文化為媒介,構建多元文化融合的符號體系,進而形成具有城市特色的地鐵文化圈,以期實現文化傳播與交流,讓地鐵空間成為城市文化的名片和窗口。
1 中原文化概述
中原文化是指以中原地區為基礎的物質和精神文化的總稱,是中華文化的最重要源頭和核心組成部分[1],在某種程度上代表著中國文化。因此,弘揚中原文化的意義在于延續中原歷史文脈,弘揚文化精神,堅定文化自信。文章所講的中原文化主要指的是在地域上的一種概念,即中原地區的文化象征,是能夠反映中原民族特質的文化,是能夠匯聚歷史上各種中原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文化,是能夠為后代所繼承、弘揚和發展,具有民族和時代特征的文化。
文化一詞博大精深,按照文化定義分為:圖騰、語文(語言、文學、漢字)、飲食、姓氏(根親)、政治、商業、科技、宗教、藝術、民俗、世界遺產等。
按照區域分為:汴梁文化、洛陽文化、宛洛文化、陳蔡文化等;
按照類型分為:名勝古跡類(三蘇墳、少林寺、包公祠、白馬寺、仰韶村文化遺址等)、民間工藝類(浚縣泥咕咕、豫西民俗剪紙、汴繡、淮陽泥泥狗、靈寶刺繡)、戲曲音樂類(豫劇、曲劇、商丘四平調、豫西鑼鼓等)、文化主源類(河洛文化、仰韶文化、裴李崗文化、殷墟文化等);
按照形態分為:物態文化(語言、飲食、建筑、服飾、器物等)、制度文化(禮儀、風俗、法律、制度、藝術、宗教等)、行為文化(群體人格、審美趣味及價值取向等)、心態文化[2] ;從設計選取的角度分為:實體文化(物質的、有形的、可視的)、虛體文化(非物質的、無形的、感知的)。
2 鄭州地鐵公共空間現狀及問題
截至2021年1月,鄭州地鐵共開通6 條線路,每條線路都賦予了不同的文化主題,包含了“厚重中原、活力鄭州”“黃河文明”“史跡經脈、商都記憶”“出彩中原、繽紛鄭州”等文化主題,展示手段為“文化墻”。會展中心站的文化墻主題是“薈萃中原”,展示內容以鄭州市花月季為中心,左右兩邊運用鄭州會展中心以及國際建筑大師的作品悉尼歌劇院等具有代表性的建筑進行呼應;黃河南路站文化墻主題為“鈞秒天成”,以“鈞瓷”文化作為中原元素的代表,中心為一組鈞瓷,左右兩邊為鈞瓷的制作過程,體現了河南的地域文化。由此可知,地域文化元素已經在鄭州地鐵6 條線路的公共空間設計中得以應用,選材為典型的中原文化內容,但是現階段展示手段較為單一,從整體看缺少文化輸出設計,從細節看缺少元素加工提煉。為了更好地凸顯本地文化特色,文章將著重研究如何將中原文化融入地鐵公共空間的整體設計中,以期實現地鐵的文化傳遞。
3 中原文化在鄭州地鐵公共空間設計中的應用思路
地鐵公共空間指地鐵站內部的建筑空間,包括站臺、等候區等。在設計中,首先要充分考慮人的因素,尊重使用者的需求[3],而這些需求是建立在人對地區、城市以及文化認知的基礎上。
3.1 空間形態設計
空間形態強調的是空間語境下事物形態在特定時空環境中整體有機特性的展現,空間與建筑本身形成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才能充分展現其文化價值和表現力。一個完整的空間形態,能夠體現文化性、藝術性。具體而言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3.1.1 建筑形態設計
將地鐵站的進站口造型設計成具有文化意義的代表性文化符號,使其成為一個獨特的、本土化的建筑造型。例如,北京南站的高鐵站點設計,充分考慮了北京地域文化,在設計時將天壇的建筑形式進行演化,提取天壇頂的造型,將北京南站建筑頂面設計為中央屋蓋造型,將天壇的二、三層分別演變為站房兩側跌落式的雨棚[4]。北京南站對稱的立面形態以及逐級跌落的屋面,古典莊嚴,又散發著時代的氣息。
對于鄭州地鐵站進站口這種小型地面建筑,可運用多種造型進行設計,在整體或局部應用中原文化符號進行設計。例如,提取中原民居特色建筑局部,脊梁、屋脊、檐部、飛椽等建筑結構和細部進行地鐵站進站口的建筑裝飾;也可在不同的站點根據站點的特點設計進站口,例如火車站站點可將鄭州火車的歷史變遷作為展示,早在1954年鄭州火車站已成為全國十大火車站之一,查找當時火車站的特點和形態,進行地鐵進站口的建筑設計,將文化充分融入地鐵中,展示出中原的歷史和變遷。
3.1.2 內部形態設計
空間內部形態是空間內實體形態與虛體形態的有機整體。鄭州地鐵內部空間的換乘方式有同站臺換乘、垂直結構換乘、站廳換乘、通道換乘以及出站換乘,多種換乘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地下內部空間,通過子母空間、交錯穿插空間、共享空間等空間組合關系展示中原特色,通過空間組合表現地域文化和地域形態,還可將三維空間形態轉換為二維的平面進行裝飾表達。
3.2 界面造型設計
建筑室內空間的界面設計主要指的是建筑內部的幾大面,包括頂面、墻面、柱面以及地面。界面設計是決定空間效果的重要因素,能夠最直觀地體現室內裝飾和效果。然而,任何設計都不能割裂來看,都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在進行元素設計與融合時,要以城市文化為載體,凝練出一系列具有文化隱喻的元素,在各個界面中進行融合,賦予獨特的文化內涵。
3.2.1 頂面設計
較早的地鐵空間基本采用的都是格柵吊頂,因其防火、隔熱、防潮又能遮擋頂部管道而被廣泛應用。然而,中國屋頂經歷了漫長的變遷,展現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對生活的美好向往。傳統建筑的頂面有廡殿頂、歇山頂、懸山頂、卷棚頂等多種形式,挖掘中原建筑頂面的造型,進行簡化和提煉,形成具有中原特色的頂面造型,能夠豐富空間的同時,展現中原文化特色。例如,西安地鐵站每個站點的頂面都不盡相同,半坡站采用斜坡式屋頂,類似棚屋的頂面;玉祥門地鐵站頂面運用傳統建筑的木斗拱與木格柵組合,具有鮮明的傳統文化寓意。
3.2.2 墻面與柱面設計
鄭州現有的地鐵站墻面大多采用成品文化墻進行裝飾,文化墻的內容能夠深刻地反映出中原文化,但表現形式較為單一,墻面設計應與地鐵站整個空間的裝飾主題相吻合,如頂面選用傳統建筑造型的斗拱,墻、柱面則可搭配傳統文化圖案和裝飾紋樣進行統一處理。例如,選取中原地區的鈞瓷作為整個地鐵站的主題,展示鈞瓷的制作工藝和流程,柱面整體造型設計為瓷瓶造型,而地面可模擬鈞瓷的碎片形成水磨石的顆粒感地面,也可運用碎瓷片進行拼湊處理為紋樣或文字等進行表現。
3.2.3 地面設計
地鐵公共空間的地面設計除指示、警示作用外,應與整個空間相協調,根據圖案的獨立性、完整性進行中原文化元素的設計,利用規律性、連續性進行圖案的排列,也可進行元素圖案的抽象化處理,設計圖案運用在地面造型中。
3.3 肌理和材料設計
國內大部分地鐵公共空間墻面設計大都是平面的設計,據調查鄭州所有文化墻均采用一體化背景墻,較為單一。通過多種材料、肌理的表現,能夠展現特殊的藝術效果。通過對文化元素進行解析,分析形態、肌理、結構、色彩等[5],還可以加入聲、光、電等元素,使表現手段更加獨特。例如,深圳地鐵珠光站,將裝置設計運用在墻面上,產生大小不同、凸凹不平的水珠質感和造型;龍井站選用類似龍鱗的不銹鋼材質進行組合和折疊,形成波光粼粼的效果,凸顯出站點的特色。黃木崗站在墻面設計中加入立體造型,將未改造之前的深圳樓房、車輛以模型的方式展現出來,以深圳城中村為主視角,記錄深圳地鐵的發展和城市的變遷,承載著深圳人的記憶和夢想,通過肌理和材料展現城市的文化和城市變遷。通過拼接、剪影、拓印等多種方式展現其中的中原文化。
4 結語
地鐵已經成為城市的一張名片,體現著城市的文化和特色,借助地鐵這個窗口凸顯地域文化,展現城市魅力和個性具有重要意義。文章通過分析鄭州地鐵公共空間文化表達的現有問題,從空間形態融合、界面造型設計以及肌理和材料運用三個方面提出具體的中原文化與地鐵空間融合的策略,以期為我國城市地鐵公共空間設計提供一種可參考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