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開課作為開放型的課程教研形式,對教師專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小學語文教師的專業素質與能力在公開課的聽、評、上的過程中持續發展,然而,由于教師在公開課中扮演旁聽者或參與者的角色不同,公開課的類型不同,使教師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也面臨著不同的問題與挑戰。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師;專業發展;公開課
【中圖分類號】G623?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1)24-026-03
【本文著錄格式】董夢焱.基于公開課的小學語文教師專業發展[J].課外語文,2021,20(24):26-28.
一、小學語文教師的專業發展與公開課的關系
(一)小學語文教師專業發展的內涵
小學語文教師具有獨特的學段特點,面對向學生傳授初級的語文學科知識,為學生一生發展奠基的任務,因此對小學語文教師來說,除了具備專業知識水平,更需要在師德師風和專業理念素養上有更高的要求。根據教育部的要求,小學語文教師應當具備四類層面的知識素養:小學生發展知識、學科知識、教育科學知識和通識知識。
傳統大眾觀點認為小學語文教師只需要具備基本的教師素養和學科知識便能勝任工作,這一觀點在新時代的教育工作中顯得十分鄙陋。小學語文教師除了日常教學工作外,常常擔任班主任,需要面對教學和課堂班級管理的任務。新課程改革對語文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學語文教師除了要勝任本學科的專業教學,也要面對小學生豐富的好奇心和層出不窮的個性化問題。而在個人的教育工作中,單單憑借個人的獨自理論學習顯得進步速度較慢,亟待在專業發展的道路中汲取名師和身邊突出教師的經驗。
(二)公開課對小學語文教師專業發展的意義
1.聽、評公開課為教師提供豐富精彩的課例進行集中學習。開設一堂公開課,常常是一校一地教研部門精心組織與打磨出來的,呈現出的教育智慧和教學設計理念具有示范性和獨特性,濃縮出來的公開課對課標、教材、學生的分析把控是平時的家常課所不具備的。因此,聽評課的教師可以在旁聽和評議的過程中積累授課、觀課和評課的經驗,從他者的角度審視課堂,提升專業知識,學習教學模式,借鑒其他學校單位的教學理念和教學設計風格,在實踐性知識積累的過程中促進個人專業發展。
2.備、上公開課對教師專業素質發展提供強大推動力。當小學語文教師接受一項公開課任務時,也意味著需要強大的外部壓力,而語文課程的學科特點決定了教無定法,教學設計的安排布局往往具有多種多樣的設計方向,重基礎還是重形式的新巧,重教學環節的創新還是重結合新的學科教學風尚,都對一堂好課的備課與授課有理念層面的影響。
在外部任務驅動壓力的推動下,小學語文教師要參與一場公開課,從授課前的備課、磨課工作中,都得到學校教研組的團隊力量支持,在一遍又一遍的精心磨課雕琢后的授課環節,才能展現出最終的課堂結構模式,經過備課、磨課、授課和課后的深度反思,很容易集中提升教師的業務水平和專業素養,假以時日,也容易鍛煉出個人穩健的教學風格、教學智慧和教育理念。
(三)公開課促進小學語文教師專業發展的體現
1.從新的研讀角度走近教材。公開課的備課由團隊精心打磨而成,教材的分析解讀也往往上了一個臺階,對比平時語文課堂主要注重教學參考書,小學教師對文本的日常研析往往泛泛而談,在公開課中,最能體現一個學校教研組的集體智慧,教材的研讀理解也更精準和出彩。
2.從新思路設計課堂教學模式。公開課要拿出來給同行觀看和學習,在創新上要下功夫,因此公開課中往往吸取新的教學組織形式或課程理念,進行一定程度的創新設計,這就為參與公開課的教師提供了新的課程模式安排靈感。
3.名師公開課中蘊含的典型教學環節對普通教師啟發很大。名師的公開課蘊含著大師的教學智慧和布局理念,公開課的環境下,能使更多普通教師參與旁聽和學習,尤其是學習名師對于課堂中臨時生成的教學插曲的應對策略,能夠促進普通教師的反思與提升。
二、小學語文公開課的不同類型與教師角色
(一)公開課的內涵與分類
公開課是一種觀摩教學,顧明遠主編的《教育大辭典》中這樣定義:“是教學的一種特殊形式,為供教師與有關人員觀看、聆聽并進行評析的教學活動。其目的為探討教學規律,研究教學內容、形式、方法和評價,或推廣教學經驗,進行教學改革實驗。”對公開課按照開設目的進行分類,主要可以分為以下三類:
1.示范型公開課。一般由學科骨干教師或名師執教,用于推廣較為先進的教學思路和教育理念,對普通教師起示范引領作用。
2.研究型公開課。往往根據課堂教學中的某些問題,以公開課的形式進行討論和研究,常常采用同課異構的方式來進行,也常常用于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考查工作,以期在課后的研討中分析得失,促進教學質量的改進與提升。
3.競賽型公開課。這一類型的公開課是以評估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為目的,帶有診斷和選拔性質的,同時在上級部門授意下,也具有研討和示范性質,旨在通過競賽的形式,展示教師的教學能力,一定程度上反映學校的教學質量。根據組織機關的行政級別和參加公開課教師的不同,往往分為不同級別,如全國范圍內和各省市區級教師基本功大賽或教師研討示范課。
(二)小學語文教師在公開課中的角色
根據公開課的開展階段不同,小學語文教師在公開課中的角色也不同,主要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公開課的參與者,如執教者、組織者、備課組成員或專家評議組成員等;另一類則是公開課的旁觀者,如聽課者、非正式評課小組討論人員等。
三、小學語文公開課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存在的問題瓶頸
(一)聽課中的“無心人”
很多教師接受學校安排的公開課聽課任務后,僅僅將其作為完成每學期聽課課時的硬性任務,在聽課過程中處于被動地位,因此成為聽課中的“無心人”,沒有聽課的目標,也缺乏積極主動有意識學習的動力。
(二)評課時的“老好人”
公開課后的評課環節是評析一節公開課得失的關鍵環節,但是,由于很多教師顧忌評課時發言的影響,或考慮到禮貌客氣,在評課時往往選擇夸獎肯定多,批評建議少,在課后的教研討論環節使得教研氣氛不濃烈。評課時愿做“老好人”,不愿意得罪人,也不愿意深入剖析一堂課中實際存在的不足,使青年教師不易領悟課堂教學中的重難點和易錯點,也使得公開課的實際教研作用大打折扣。
(三)備課與上課時的“工具人”
公開課的執教考驗的是一個學校乃至一個地區團隊的教研水平和教學水準,因此在參與公開課的過程中,執教教師往往會得到學校或地區團隊的幫助,進行細致周到的教材解讀和分析,多角度的教學環節設計,包括多次反復的磨課與試上。在分管領導的組織備課下,也導致了很多教師在公開課的備課與上課過程中成為“工具人”,放棄自我的主見意識,聽憑安排,正式上課時也如同一幕排練完備的舞臺劇。
四、對小學語文教師公開課的啟示與建議
(一)在公開課的準備階段——走向自主、專業、合作的備課
1.備課團隊的組織協調。作為參與者開展公開課是每個語文教師都會經歷的,也是促進教師成長發展的必由之路,不經歷公開課的打磨和集中訓練,就難以快速成長。在團隊集體的幫助下,公開課常常作為集體智慧的結晶,因此融入并信賴備課團隊非常重要。
但是,信賴備課團隊并不意味著全盤被動接受備課團隊領導的設計,而是要在自身研讀教材,提出初步教學思路的基礎上再結合團隊的智慧進行安排取舍。一堂精彩的公開課必定是經過深思熟慮、千錘百煉的,作為團隊理念的最終執行者,授課教師并不是被動的“工具人”,在備課環節就要樹立獨立自主的意識,在專業知識方面廣泛聽取團隊建議,勇于提出自己的教學想法,及時反映教學中的疑難困惑,通力合作,協調各方,做好公開課準備階段的團隊部署與運營,在此基礎上的教學設計才能最大程度發揮出團隊備課的優勢。
2.篇目和教學側重點的選擇。公開課中授課課題有時是指定篇目,有時是隨機篇目或自選篇目。通常情況下,面對自選篇目,往往教師的選擇對公開課的結果有不小的影響。教師在可以選擇的范圍內,往往避開過于新奇的篇目和過于簡單的文本,比如上“語文園地”不如上課文,上講評課不如上習作,上應用類文本不如上散文小說,這是由于公開課中要向聽評課的專家同行展示最典范的教學流程,教師在選擇篇目時穩中求新是比較不錯的選擇。另外,中規中矩的經典篇目名師課例較多,便于參考,課型設計也容易把握。
結合公開課的時長與形式,建議選擇教學重點突出,選文結構清晰的篇目,尤其是對于教學時長規定有限的微型課,教師如果選擇詩歌或名家名作中的經典片段進行教學,教學時長和重難點的布列更容易收縮和把控,公開課在呈現上也更清晰穩妥。
3.教學媒體工具的取舍。公開課中利用的多媒體工具與課程相關教具也應該合理精簡,參照優秀的公開課課例,多媒體工具只是教學的輔助手段,教具的選擇也應該避免花里胡哨,過于依賴工具則限制教師基本功的發揮。當然,如果合理利用教具,也可以遮蓋一部分的教學瑕疵,比如不善于板書字體的小學教師,則可以采用提前準備好的貼條方法進行關鍵板書的布置,為公開課的順利施行提供保障。
(二)在公開課的執教階段
1.在試講中反復打磨。在正式授課前,反復的試講和借班上課是磨課的必經之路,在一次次的練習中,教師不僅可以對于課型設計與教學環節更加了然于胸,還能在實踐中發現更好的優化之處。授課教師應邀請同行與分管領導多聽課,多提出指導建議,如此在正式上公開課的時候才能更上層樓。
2.在現場營造課堂氛圍。由于很多大型公開課都在其他學校,授課班級的學情往往并不能提前深入了解,語文教師應該結合語文學科人文性特點,在課前與學生溝通談話,設置小游戲或其他能夠活躍氣氛、拉近距離的活動,從竇桂梅、薛法根等小語界名師的公開課實錄來看,教師課前輕松愉悅積極氛圍的營造,對課堂后續的展開非常有幫助。
3.合理運用教育機制。課堂中教學環節的推進并非靜態的,也并非一成不變,小學生思維活躍,想法多樣,在課堂中的教學對話是處于不斷生成的,有時候并不會按照教師提前預設的教學設計運行,或許會產生一些教學的“插曲”或“事故”,教師就需要運用教育機制巧妙處理,把學生偶然迸發的提問和想法編入教學目標的“主旋律”中,完成教學問題藝術化的處理。
(三)在公開課的聽課階段——樹立聽課過程中的目標意識
目標意識是解決公開課聽課環節“無心人”的最重要方式,帶著目標和主動意識去聽課,才能最大程度上促進教師專業能力的發展。
1.找準聽課的關注點。在聽課的過程中,要學習執教者的教學優點,關注公開課中的典型教育場景,是如何處理教材中的重難點的,是如何安排學習方法和教學步驟的,關注執教者的課堂設計能夠為自身的教學提供借鑒與參考;關注執教者的教學風格也同樣重要,不同的教師有不同的教學特色,竇桂梅的情緒飽滿的感發式誦讀教學風格讓人動容,于永正課堂中重感悟、重積累、重情趣、重遷移、重習慣的“五重”教學風格也頗具特色,因此聽課時要把握好教師與教學風格之間的聯系,學習最吸引自己的名師風格。
2.觀察學生的“學”是聽課的側重點。教師“教”得好,并不意味著一堂課學生“學”得好,觀察課堂有效性的最根本尺度在于觀察學生的“學”,聽課時除了聽教師,更要關注課堂中知識的生成與教學氛圍,學生的學習過程、狀態、結果和積極性,可以使用跟蹤記錄個別學生的方式觀察學生的“學”,也便于課后進行教學專題研究與反思。
3.進行同步的教學對比與思考。帶著目的聽課的同時也應該在聽課時樹立對比意識,思考同一教材篇目的同一知識點自己常規課堂是如何處理和進行教學設計的,在與眼前公開課的比較中進行教學實效和方法的反思,能夠最大程度促進小學語文教師聽課的有效性。
(四)在公開課的評課階段
1.堅持評課過程中的客觀原則。評課使授課者和聽課者都受到啟發和專業性點撥,目前的評課往往由專家或骨干教師進行專門點評為主,普通教師個體在小組中也可以發表個人看法建議。由于領導的身份權威影響,很多時候出于傳統的人情面子考慮,評課總是褒揚多,批評建議少,有礙客觀評價公開課的得失。因此,評課應該堅持客觀性的原則,實事求是。引入不同的參與評價的主體,專家評委之外,學生發表自己上完課學習后的看法與感受也很重要,可以幫助教師群體反思教學的有效性;普通的聽課者也應該暢所欲言,在民主的氛圍下進行研討,破除面子本位思想的束縛,對課不對人,以達到群體的進步。
2.堅持深度反思的評課意識。聽課者和授課者在評課過程中應該舉一反三,通過公開課中反映的問題主動思考日常教學中是否存在類似的缺漏,對于教學精彩巧妙的環節,也應該進行教法遷移,從學科教學的深度進行反思,而不只是著眼于一課一篇的得失。
3.堅持兼收并蓄的虛心態度。面對評課過程中廣泛的意見與看法,客觀上存在不同教師的不同理念與設計差異,比如對待一篇文章的處理,不同專家的教學流程設計觀點很可能不同甚至完全相反,教師應該堅持兼收并蓄的虛心學習態度,合理甄辨,吸收正確的教學思路和意識,思考不同教學設計的優劣得失,在日后的教學環節中可以進行不同的試驗與比較,切不可只著重一家之言,將該篇目的教學設計當成一個完美樣本直接照搬照抄,應該在批判性吸收學習的基礎上將所學方法技巧與自身的教學風格相融合,促進日后的教學實踐發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小學教師專業標準(試行)(教師﹝2012﹞1號)[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顧明遠.教育大辭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3]王超.基于新手語文教師專業成長的公開課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17.
作者簡介:董夢焱,1993年生,江蘇省無錫市新安實驗小學教師,主要從事小學語文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