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雯
魯迅是近代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統編版六上第八單元以“魯迅”為專題,設置了一個主題單元,旨在借助一個單元的力量,從不同的側面和維度,感受魯迅的人物形象和人格魅力??v觀整個單元,編者編選了魯迅創作的兩篇課文《少年閏土》《好的故事》以及描寫魯迅的兩篇文章《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有的人》。由于年代久遠,加之那個時代社會復雜,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學生理解感知的難度。教師不妨從單元整體性視角出發,解讀教材,研讀文本,為塑造魯迅先生的整體形象助力。
一、以文學的視角,感知魯迅塑造的人物
《少年閏土》作為這個單元的首篇課文,節選自魯迅先生的經典短篇《故鄉》,以兒童化的視角,展現了“我”與閏土從相見到相識,然后再到分別的過程,先后講述了與閏土一起經歷的四件事情:“海邊拾貝”“雪地補鳥”“瓜地刺猹”“潮汛看魚”。
小說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學作品,文本中的閏土和“我”,則是捕捉和感知作者魯迅的重要資源。小說中的“我”,雖然不能與作者魯迅直接等同起來,但也蘊藏著作者的影子?;谶@篇小說的內容,教師不妨可以從這兩個維度展開解讀:一是身份地位。小說中所表現出來的等級制度非常森嚴,小說中的“我”身處大家族,家中不僅雇得起傭工,而且還有家族的祭祀,無形之中展現了“我”作為闊少爺的生活背景,這也與魯迅兒時的經歷相似。二是個性特征。如果我們細讀課文,就會從中發現一些不太容易被人發現的資源。比如在介紹閏土時,展現了“我”因為來了“仿佛年紀”的同伴而高興,在一定程度上展現了“我”寂寥而渴望玩耍的內在心理。尤其是講述四件事情的時候,很少對事件進行直接參與性的展現,而是通過人物的對白來呈現,使整個事情的描述從個人純粹的視角傾吐而出。其中有兩次穿插了人物的對話。第一句插嘴的是“管著賊嗎”,表面上看好像合情合理,卻解釋了“我”內心的戒備,由于受生活環境的影響,總是會從“被管”的角度來保護自己、戒備他人。第二句插嘴的是“他不咬人嗎”,更是體現了“我”對未知事物的心有余悸,形象地展現了“我”內心的怯懦,而隨后的答句中“我們這里不算偷的”,將淳樸的民風巧妙地呈現出來,而蘊藏在“我”背后的形象特點也隨之浮出水面。
二、從生活的維度,感知晚輩眼中的形象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是一篇純粹以“魯迅”作為描寫對象的回憶性散文,出自于魯迅先生親侄女周曄之筆,全文依托于“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描寫了與魯迅先生的六個片段。從題目“伯父”中可以看出,這篇課文始終以兒童獨有的視角來觀察、描寫魯迅,形成了完全不同的刻畫視角,是從一個平凡的維度來展現魯迅形象。
解讀這篇課文,就要從兒童的視角,關注課文中所描寫的眾多細節。比如作為伯父,檢查和指導作者讀書,委婉地批評了作者,同時還送了書,這與同學們的家長有什么不同之處呢?很多教師習慣于從更高的層面來拔高要求,提煉出“寄寓青年發展”的主題,這樣的解讀誠然是正確的,但是完全背離了作者創作的視角和出發點,同時也脫離了學生內在的認知規律。因此,教師要尊重作者的表達欲望,從這件事情中感受一個普通長輩對于晚輩的鼓勵和鞭策,甚至還有那么一點點幽默、玩笑的味道。
類似于這樣的視角和細節,在這篇課文中還有很多,教師在解讀文本或者引導學生細讀課文時,就可以將自己看成是魯迅的一個親人,借助文本的語言文字逼近魯迅,走進魯迅的內心世界,將一個嚴格而不失慈祥、正直而不失風趣的人物形象,鐫刻在每個孩子的內心意識之中,讓原本看似高大上的偉人形象,進一步平凡化、親切化,更加吸引學生,便于學生更好地解讀和感知魯迅先生的特點。
三、依作品的主題,洞察深度批判的形象
這個單元中《好的故事》是一篇抒情性散文,選自魯迅的散文集《野草》,這個故事美麗、幽雅且有趣,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發生在自己的故鄉。魯迅先生在課文中運用了大量的筆墨描寫了故鄉的一草一木、一點一滴,展現了“諸影諸物”的特點以及變化過程,讓家鄉每一個事物都散發出濃郁的生活氣息,展現出旺盛的生命力,而這一切又顯得如此光怪陸離,一旦解散,就近乎于撕扯;一旦融合,即與吞噬無異同,以至于這一切“不真實乃至可怖”。一旦從這一幻境中走出來,就只能剩下“霓虹的碎影”。
魯迅先生曾經在自己的雜文《論雷峰塔的倒掉》中指出:所謂的悲劇,就是將人生中有價值的東西全部毀滅掉,而且還將毀滅的過程展示給人看。那自己所想象出來的、展現出來的這些資源,又都成為片片了,這不正是“悲劇嗎”?站立在這個角度,我們可以再次進行審視:將自己對于美好生活的感知與追求,寄托在幻境中,在現實生活中不正缺乏這樣的美好嗎?魯迅先生之所以不惜筆墨,先極力渲染畫面的美好,然后再將其奮力地完全撕扯,就是為了讓讀者在如此奮力的過程中進行感知,一美一損之間,不僅展現了魯迅對于美的追求、向往和渴望,同時也展現了他對于丑的厭惡、鞭撻。
解讀這篇課文,同時還需要充分借助教材“閱讀鏈接”中,編者所編選的馮雪峰和李何林的資料,與文本中的內容進行有效的對接和融合,讓學生真正感受到魯迅先生散文背后所蘊藏的力量,感受其批判者的特點,最終向著這位思想家、文學家不斷邁進。
四、聚生死的視角,瞻仰光輝永生的形象
臧克家先生創作的《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是在魯迅先生逝世十周年紀念活動中完成的,這一詩作與魯迅先生“活著是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這一人生信仰完全貼合。與單元中的小說、散文等題材不同,這首現代詩以形象、對比性的語言,高度凝練地概括了魯迅的一生,文本解讀需要在這樣豐富感性認知的基礎上,凸顯一個高度精神化、抽象化的形象。
教師不妨統整單元其他文本的資料,為這首詩的解讀助力,以便于學生深入理解詩歌的意思以及表達的情感。比如,利用《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中對待車夫時的“蹲著”“半跪”“敷藥”等一系列動作,感受魯迅先生對于最底層勞動人民的關心??梢越柚斞赶壬鷮τ趥蛉税⑷?,感受魯迅先生內心的悲憫與善良。也可以借助課文一開始“魯迅先生去世之后,送挽聯和花圈人物眾多”這一現象,感受勞動人民對于魯迅先生的無比愛戴。還可以借助于一些其他的作品,全方位理解魯迅先生的人格魅力,比如郁達夫所寫的《懷念魯迅》,蕭紅的《回憶魯迅先生》以及許壽裳所寫的《亡友魯迅印象記》等,借助這些作品中所描寫的事情,鼓勵學生遷移這些資源,將教學的關注點聚焦在文本深處,并將這些資料轉化成為解讀詩歌、體悟“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這一深刻的中心主題。
經歷了這樣的解讀和感知,尤其是眾多作家在魯迅去世之后的多維評價,進一步建構起對魯迅這一精神不死的永生者形象的整體性感知。
總而言之,這個單元是學生首次在教材中接觸魯迅,也是第一次以一個單元的方式,系統化、立體化感知人物的基本形象,分別從兒童者形象、長輩形象、評判者形象和永生者的形象,引發學生內在思維意識,積極構建學生內在的認知狀態,讓學生全面理解單元一組課文的文本信息,同時也在多維信息的整合過程中,立體化感知了魯迅的整體性形象,達成了編者創編這個單元的整體性目標。
作者單位:江蘇省徐州市桃園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