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曉龍
摘 要:5G技術將為智能圖書館的建設提供必要的支撐,圖書館行業將實現智能化、科學化、高端化。探討5G時代智慧圖書館的發展與變革成為圖書館界研究的熱點,對圖書館智慧化的建設和新時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文章從“藏、借、閱、咨”4個維度探析5G時代智慧圖書館的發展趨勢,希望能促進智慧圖書館的發展和完善。
關鍵詞:5G;圖書館;智慧圖書館;智慧服務
0? ? 引言
從圖書館的發展歷程看,圖書館始終緊跟時代的步伐。在當今圖書館界,從工業時代的紙本藏書圖書館,到網絡時代的數字圖書館,再到即將來臨的5G時代的智慧圖書館,在每個不同的時代,圖書館都在利用科學技術滿足著不同時期讀者的需求。
隨著5G時代的到來,以智能感知、個性化服務等為主要特征的新一代智慧圖書館建設將進入應用階段。5G技術提供的用戶支持、資源數據以及智能感知技術等現代信息技術的推動,無疑為新時期圖書館的智慧化建設和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探討5G在圖書館,特別是智慧圖書館中的應用成為圖書館界研究的熱點,對圖書館智慧化的建設和新時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1]。
1? ? 5G技術簡述
5G技術,全稱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是2G,3G,4G延伸而來的一種蜂窩移動通信技術,其主要目標是致力于更高數據速率、更低時延、更低功耗、更低成本、更高系統容量以及使更多的設備連接[2]。5G技術特點如下:
(1)高速率。
相較于4G,3G網絡,5G網絡以高速為最大特點。5G網絡的傳輸速率提高了10~100倍,5G的流暢性和時速性在用戶使用中得到了印證。為了滿足高清視頻、虛擬現實等大容量傳輸,5G峰值傳輸速率達到了10Gbit/s,這說明5G在新技術水平的發展中將發揮巨大作用[3]。
(2)低延時。
5G網絡接口的時延在1ms左右,可以滿足自動駕駛、遠程醫療等實時應用的要求。
(3)非常大的網絡容量。
5G網絡提供1 000億臺設備的連接能力,能夠滿足物聯網通信需求。
(4)普遍性。
目前,5G網絡的覆蓋范圍涉及多個地區。在人們的日常生活的區域基本都會有網絡或無線網絡覆蓋。所說的“普遍”不僅指的是5G網絡以公民個人為用戶提供優越的網絡速度,而且將5G網絡技術運用于工業生產的領域正在逐步擴大。
(5)低功耗。
為了支持大規模的物聯網應用,需要考慮到5G設備的功耗?,F在許多智能手機都存在功耗瓶頸。然而,當開發5G網絡時,科學家們通過低成本解決了低于4G網絡設備功耗的問題,使得5G網絡可以在物聯網領域大量使用。
2? ? 智慧圖書館的發展現狀
2003年,芬蘭圖書館學者艾托拉在他的文章《智慧圖書館:基于位置感知的移動圖書館服務》一文中首次提出了智慧圖書館的概念。但直到2009年,關于智能圖書館的研究才真正起步。當前,圖書館正處在向智慧圖書館轉型的初期階段,現在不少圖書館將圖書整理集成RFID標簽,可以更好地提高圖書管理效率,更好地為讀者服務。但是圖書館在物聯網、云計算等新技術的應用上還存在著一定的困難和挑戰,除了使用標準不規范,還存在成本過高等問題,制約了圖書館向智慧化發展的進程。
雖然現階段智慧圖書館面臨著諸多困難,但相信隨著5G時代的到來和5G技術的普及,智慧圖書館的發展步伐一定會加快。
3? ? 智慧圖書館5G技術的應用場景
在5G技術開始廣泛應用的背景下,可以預見圖書館會發生從傳統圖書館向智慧型圖書館的發展。可以看到,現在無論是公共圖書館,還是高校圖書館,都在開始積極地構思和研究智慧圖書館。隨著圖書館的不斷發展,現代圖書館已經總結出了一套“藏、借、閱、咨”的一體化服務體系,有效地提高了圖書館文獻資源的利用水平。但是隨著5G時代的到來,5G技術會對圖書館帶來較大的改變。本文就從“藏、借、閱、咨”這4個維度探析5G時代智慧圖書館的發展趨勢。
3.1? 智慧館藏
因為5G技術實現了物與物的聯網,所以圖書館中書本與書本之間可以互為對象單獨組網,書架與書架之間可以組網,甚至書本與書架之間也可以組網。如此,圖書館的館藏組成一個個互聯的網絡,全部書架均可設置密集式書架,所有的書可以自由地放在一起,這個互聯的網絡會實時動態地把館藏相應分類,極大地提高圖書的收藏量。全部書架均可自由存放、放滿圖書,使圖書館空間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有效地解決圖書館普遍存在的館舍空間不足的問題,同時也能讓各個圖書館根據本館的實際情況進行高效的空間改造,按照自身館藏特點排架。
當讀者需要使用館藏資源的時候,借助于接入的5G技術,可以在圖書館內VR/AR設備上查詢,5G網絡的優點可以保證搜索不會延遲,不會卡殼。讀者通過圖書館提供的終端設備,或者通過接入圖書館提供的服務接口,就可通過智能設備的引導快速找到所需的館藏資源。
3.2? 智慧流通
無感智慧流通是指讀者在圖書館內需要表明身份的時候不需要查閱讀者的各種證件來證明自己的身份,只需要簡單的生物識別就可以對讀者的信息進行篩選,從而減少了讀者的等待時間。無感流通技術設備可以設置在圖書館入館門禁、自助借閱設備、圖書館的閱覽區或者檢索設備上,甚至一些我們當下覺得無關緊要的位置或區域。感知攝像頭隨時捕捉入館讀者人臉信息(讀者體驗智慧墻,可以先在微信圖書館、支付寶等錄入人像信息),通過后臺自動比對后,智慧墻將實時展示該讀者在圖書館的借書、還書、參加活動等活動軌跡和數據,并對讀者的閱讀及參加活動情況分析、預測,最后根據讀者閱讀習慣向讀者推薦活動和新書[4],真正做到了數字化、智能化、智慧化,讓讀者閱自己所悅,享自身所想。
生物識別傳感器賦予了圖書館感知能力,使得圖書館真正能感知讀者的到來,為每一位讀者精準服務,也有利于后端圖書館智能系統自動完成圖書館運營數據的收集,所有的運行數據將智能化完成收集分析和利用,減少人力和能源輸入。這也讓讀者在圖書館可以更輕松、愉快地閱讀。
3.3? 智慧閱覽
隨著智慧圖書館的發展,圖書館會成為一個學習中心、文化中心和交流中心。圖書館舉辦不同主題的展覽,面向不同群體開辦講座,開展各種不同層次的活動,也會成為當代圖書館的服務常態。
通過使用5G技術和虛擬現實技術,智慧圖書館可以為讀者個人或組織提供更多個性化的虛擬主題空間,并根據讀者個性化需求提供配套服務。空間內的設備和云服務器連接,讀者可以高效地定制化獲取資源。5G的高速率傳輸和低延時網絡,為讀者提供資源搜索、閱讀、抓取等功能,提高讀者的閱讀體驗。圖書館可以實現對無線監控、移動閱讀等數據的采集和監控,并對圖書館運行數據進行實時的分析和處理,從而提高圖書館的服務水平。讀者也可以通過使用VR/AR設備獲得身臨其境的體驗,以一種很自然的方式與虛擬環境中的對象相互溝通,相互協作,從而解決自身的需求。
3.4? 智慧咨詢
智能圖書館根據大數據分析讀者的閱讀特點和興趣,將不同的內容推送給不同的用戶,從而實現精準推送。除此之外,借助5G網絡傳輸能力,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讓讀者通過碎片化時間的方式獲取咨詢服務。同時還可以把“咨詢”進一步轉化為其他不同形式的“咨詢”,給讀者不同形式的“咨詢”服務,讓讀者通過不同的新形式獲取經驗知識,在豐富視野的同時大大降低了獲取信息的時間成本,提高讀者的效率。
4? ? 5G時代智慧圖書館的發展
4.1? 更多的圖書館服務轉移到云端
隨著5G時代的到來,圖書館會有大量數據智能終端接入,如讀者的計算機設備、移動設備、VR/AR設備等。同時也會產生大量的數據,如非結構化的讀者訪問大數據,結構化的館藏書目數據庫數據等。而且5G時代的數據信息需要高效地在多個平臺之間進行交換,需要高速數據訪問能力和高效的計算能力,這就給圖書館的數據存儲和數據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圖書館建設大量的服務器和龐大的數據儲存器。而云計算恰恰可以解決圖書館的這些瓶頸問題,尤其是在云計算所提供的實時動態擴展、負載均衡、異地容災、24小時安全服務等云服務的支持下,可以讓圖書館在5G時代帶給讀者更好的服務體驗。
4.2? 數據成為智慧圖書館的核心
5G、云計算和人工智能技術的結合可以幫助智慧圖書館全面進入數據時代,海量數據將越來越多地被用來支持圖書館的運行與決策。隨著5G技術的引入,現階段圖書館數據傳輸的瓶頸將得到突破,圖書館的數據交互會獲得新的發展,數據將通過各種服務和應用場景連接在一起,反映出全新的價值。
4.3? 身臨其境的體驗和智能服務
隨著5G技術的發展,VR/AR等沉浸式服務體驗和應用得到進一步提升。在5G時代,5G技術在圖書館中的應用應該要考慮加強這些沉浸式體驗服務,改善和豐富讀者在不同閱覽需求下的感官體驗。此外,為讀者提供創新服務,如智能感知、智能采集、智能學習、人工智能和閱讀服務的場景設置和應用人工智能技術。
4.4? 智慧的圖書館需要智慧的館員
在5G的環境下,圖書館比以往產生更多的知識和信息,圖書館員應該結合自己的工作性質,積極自學,提高專業技能,更多發揮學習能力、創新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將自身能力轉換到服務讀者中去,樹立正確的責任感、榮譽感,使學習成為一種意識,才能在5G時代更好地服務讀者。
5? ? 結語
緊跟時代的步伐,運用科技手段滿足讀者的需求,是圖書館始終堅持的發展原則。5G時代的到來將徹底改變圖書館傳統的服務模式,給圖書館帶來“藏、借、閱、咨”等多維度的全方位發展。積極響應,創新改革,提升5G時代館員的能力是這個時期圖書館發展的選擇。
[參考文獻]
[1]岳和平. 5G 技術驅動的圖書館智慧服務場景研究[J].圖書與情報,2019(4):119-121.
[2]劉風光. 5G時代下智慧圖書館的發展研究[J].無線互聯科技,2019(24):28-29.
[3]陶云. 基于5G的高校圖書館服務策略[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9(24):106-108.
[4]株洲新聞網.全國首創!株洲市圖書館建成“5G智慧墻”[EB/OL].(2019-10-20)[2021-05-05].http://www.zznews.gov.cn/news/2019/1020/325625.shtml.
(編輯 王雪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