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
“習作單元”的精讀課文,是指向“寫作”的閱讀素材,其主要功能是引領學生學習寫作知識與表達方法。如何凸顯習作單元精讀課文“直指習作”的特點,有效落實其獨特的教學功能呢? 以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麻雀》一課為例,談談自己的思考。
一、研讀教材序列,聚焦單元重點
課標就第二學段習作方面的目標與內容指出“觀察周圍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覺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寫清楚”。
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了解作者是怎樣把事情寫清楚的”“寫一件事,把事情寫清楚”。這是繼三年級上冊“觀察”、三年級下冊“想象”之后第一次集中指向于“寫事”的習作單元。
縱向梳理語文要素,我們不難發現其螺旋式上升的趨勢。就“寫事”而言,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編排了“學習寫日記”,這為學生后續“寫事”搭設了素材積累的平臺;就“寫清楚”而言,具有明顯的年段特點。三下的幾次習作是有明確的對象,四年級的四次習作都明確指向“寫清楚”的方法。我們要在把握序列的基礎上,聚焦本單元習作的訓練重點“按起因、經過、結果的順序寫一件事”。
二、聚合統整要素,核準教學目標
單元導語中的“寫清楚”只是一個概念,將概念轉化為教學,要細化“寫清楚”的具體要求,從“怎么寫”的角度對教材進行解讀。《麻雀》一文,“我”是事件的觀察者,老麻雀是主要人物,重點寫“我”看到、聽到的(老麻雀和獵狗的表現)及想到的。
《麻雀》一文的課后練習設計了兩個內容:第一題的設計著眼于學生對文本內容的整體把握,意義在于訓練學生文本脈絡的把握,指向學生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的同時,抓住“起因”“經過”“結果”三要素,從布局上讀懂“如何把一件事寫清楚”。第二題是引導學生關注作者語言的生動,從細節處關注“如何把一件事寫清楚”。
通過以上解讀,我們可以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
1.認識“嗅、奈”等6個生字,重點指導“搏”“巢”,教一帶一組,學寫“嗅”“呆”等8個生字。借助圖片、聯系生活實際理解“挓挲”等詞語的意思。
2.回顧舊知,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知道可以按事情的發展順序寫事,把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交代清楚。
3.讀中感悟,知道寫事的時候可以把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寫下來,寫清事情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內容。能學以致用,完成課堂練筆。
教學重點: 學習把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寫下來,清楚展現事情發展過程中的重點。
三、優化教學策略,提升敘事能力
習作單元的精讀課文要重視閱讀方法和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在此基礎上,凸顯重點,踐行“閱讀中學表達”的理念,對方法進行悟得和梳理,最后教學的落腳點放在寫的方法上,促進單元語文要素的達成。
(一)整體感知,把握敘事布局
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是中年級學生的一大難點。統編教材四年級第四單元的語文要素就是“了解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學習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麻雀》一課可以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繼續用這樣的方法,整體感知課文的內容。同時還要繼續引導學生發現“敘事”布局:
1.“敘事”要有順序。鼓勵學生在“敘事”時,模仿這樣的記敘順序,按照起因、經過、結果把幾個部分寫清楚,這樣才能讓讀者讀明白。
2.“敘事”要有詳略。在概括主要內容的基礎上,讓學生發現作者在寫起因、經過、結果的時候,不是平均用力的,重點是對“經過”進行了詳細敘述。
(二)識字寫字,歸類整合指導
習作單元識字寫字教學雖不是重點,但也不能略過不教。筆畫、偏旁、結構等書寫規則在三年級基本學完,四年級可以直接用遷移方法:先重點指導學生寫好“搏”字的筆畫穿插,讓學生自主找出本課生字中還有哪些適用于筆畫穿插這一書寫規律,學生借助以往經驗,能夠找到“護、楞、掩、幼”4個字,教師提示學生關注變化穿插進行練寫。再引導學生觀察剩下的5個字,發現“撇捺舒展”的共同規律,并落實于筆頭。這樣大面積的分類整合,教一個帶一組,高效完成。
(三)優選策略,學習敘事妙招
我們要把閱讀文本與學習表達交織成一條主線,讓學生真正實現從習得、內化到運用的能力提升。教學中要優選策略,將寫作方法變為學生的過程性體驗。
1.聚焦語言表達
讓學生找出描寫老麻雀無畏的句子,以“看到的”為教學點,輻射“聽到的”和“想到的”,學習作者是怎樣通過寫“看到、聽到、想到的”把老麻雀的無畏寫清楚的。
“看到的”這一部分重點抓比喻句和動詞,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是怎么把“看到的”寫清楚的。比喻句可以通過對比閱讀的策略讓學生體會到老麻雀連想都沒想,非常堅決地擋在小麻雀身前,感受到老麻雀的無畏,“挓挲”一詞結合看圖與生活所見來體會,與其他生活情境進行鏈接,讓孩子感受小動物在什么情況下,全身的毛會豎起來,知道小動物們在受到驚嚇、被激怒、遇到危險的時候容易炸毛。再結合“落”,引導學生發現老麻雀即使是害怕,也像石頭似地落,毫不猶豫,這就是老麻雀的無畏。讀中品悟,由“看到的”走進了老麻雀的內心,作者就是這樣把老麻雀的無畏寫清楚的。把一個概念真正學會需要通過各種閱讀策略,經歷過程,這樣才能把概念立體化,深入學生內心。
2.提煉使用策略
借助表格進行對比閱讀,先讓學生發現作者是先寫看到的、聽到的,再寫想到的,明白想源于看和聽,看、聽是產生想法的依據。再比較發現,不是每一處都要寫“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我們可以根據實際需求選擇運用“看、聽、想”。
新課標指出:“根據課文的語言特點,遵循遷移規律,使學生由掌握知識到內化為能力,達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學習效果。”因此,“獵狗的進攻與退縮”這一部分,可以引導學生自主完成學習,發現對“獵狗的攻擊和退縮”,作者主要是通過“看到的”和“想到的”來寫清楚的,進一步明確可以根據需求選擇“看、聽、想”這一寫作方法。
(四)學以致用,實現讀寫融合
精讀課文一定要有片段練寫,倡導練習初試身手,由點到面,在練筆中運用習得的寫作方法達成讀寫之間的初步遷移和交融。在落實時,要細化到“點”上去練習,讓孩子真正在“點”上練扎實。教什么就練什么,《麻雀》一課的“點”就體現在寫一個范圍的人群。只從運動員角度寫或只從啦啦隊的角度寫自己看到、聽到、想到的,如此練扎實了,才是做到了學以致用,實現了讀寫融合。
總之,習作單元精讀課文的教學,要讓學生經歷“認識-實踐-再認識-再實踐”的過程,促進寫作方法向寫作能力的轉化,拓寬學生習作思維的廣度和深度,從而實現“讀寫融合,言意共生”的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山東省淄博市張店區齊悅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