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水明
【摘 要】目的:研究臨床進行陰道細菌檢查時,采用PCR檢查法、細菌培養法的效果。方法:研究將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到院接受陰道細菌檢查的陰道炎患者作為分析對象,共236例,均采集陰道分泌物作為檢驗樣本,實施PCR檢查法、細菌培養法檢驗,統計并對比檢驗結果。結果:PCR檢查中腸球菌、棒狀桿菌、戛納特桿菌分別檢出37例、68例、99例,總陽性率為86.44%,細菌培養檢查中腸球菌、棒狀桿菌、戛納特桿菌分別檢出30例、39例、81例,總陽性率為63.56%,陽性檢出率比較,PCR檢查法顯著偏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細菌性陰道炎嚴重困擾女性的健康與生活,針對患者細菌感染情況進行準確的檢驗,對治療工作的展開意義重大,是避免繼發盆腔感染、不孕不育等嚴重癥狀的關鍵,PCR檢查法、細菌培養法作為兩種常用陰道細菌檢查手段,對細菌和細菌種類的判斷均有一定幫助,而其中PCR檢查法具有更高的應用價值。
【關鍵詞】陰道細菌檢查;PCR檢查法;細菌培養法;腸球菌;棒狀桿菌;戛納特桿菌
陰道炎的發生往往伴隨著較明顯的外陰灼痛、外陰瘙癢以及異常增多的陰道分泌物等癥狀,這種生理上的不適將嚴重累及患者心理狀態、健康生活、夫妻關系等,危害較大,需要對相關防治工作提高重視[1]。根據報道指出,女性在健康狀態下,其陰道組織對各種病原體的入侵具備一定防御能力,例如陰道中緊貼的前后壁、閉合狀態的陰道口,以及雌激素作用下出現表層細胞角化、增生的上皮細胞,可以使陰道中維持平衡的酸堿度,進而對存在其中的病原體起到抑制作用,但是當這種防御功能受創時,則會給病原體可乘之機,最終引起陰道炎癥[2]。一般情況下,女性陰道中寄居有厭氧菌、需氧菌等細菌,組成陰道菌群,而當該菌群在其他因素影響下失衡后,則會促成條件致病菌,導致多種類型的陰道炎癥,而其中占比最高的為細菌性陰道炎[3]。抗菌藥是疾病治療的主要手段,出于對合理使用抗菌藥,避免增加細菌耐藥性等問題的重視,臨床認為有必要針對患者細菌感染情況進行了解和掌握。本文自2020年全年到院接受陰道細菌檢驗的細菌性陰道炎患者中抽取若干患者進行分析,對比了PCR檢查法、細菌培養法這兩種常用檢驗方式對陰道細菌的檢出情況,內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將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到院接受陰道細菌檢查的陰道炎患者作為分析對象,共236例,年齡30歲~42歲,平均年齡(36.39±5.17)歲,炎癥病程5個月~3年,平均病程(1.01±0.11)年,其中147例有生育史,89例無生育史。
納入標準:①患者存在陰道分泌物、白帶等異常增多現象,同時伴有炎癥和外陰瘙癢等癥狀;②經實驗室檢查、臨床癥狀分析等確診為細菌性陰道炎患者;③入組患者病案資料記錄完整,患者本人及其家屬對研究內容,所用資料、意義等知情,同意參與。
排除標準:①經期、妊娠期等特殊狀態患者;②樣本采集半個月內有性生活者;③合并傳染病或者免疫系統類疾病者;④樣本采集半個月內陰道用藥治療者。
1.2 方法
在患者陰道后穹窿位置進行樣本采集,樣本為陰道分泌物,采集方式:取一次性無菌棉棒置入標本采集處,輕輕旋轉,蘸取陰道分泌物適量,并使用無菌生理鹽水對所采集到的樣本進行保存。針對所采集到的樣本以PCR檢查法、細菌培養法進行檢驗。PCR檢查法:取適量樣本使用生理鹽水1ml與之混合后裝入EP管,進行離心處理,時間15min,轉速12000r/min,離心后將上清液去除,剩余樣本中添加細胞裂解液,放入金屬浴(100℃)進行10min加熱處理,同樣12000r/min轉速下進行10min離心,將上清液取下做DNA模板,使用AB17500熒光定量PCR儀器進行檢驗,以瓊脂凝膠電泳對擴增結果進行觀察。細菌培養法:實施平板劃線分離法,取血平板,使用采集樣本的無菌拭子畫上第一區,然后以接種環分區劃線,使用二氧化碳敷箱對其進行為期3天的培養,當生成菌落之后,將其中呈現光滑滴狀灰色以及半透明狀態的細菌用于檢驗。
1.3 觀察指標
PCR檢查法:陽性標準,即具備整齊的條帶寬度邊緣,并且<1cm,背景無引物二聚體出現。細菌培養法:陽性標準,培養基中典型菌落是目的菌落。統計并對比兩種不同檢驗方式下,對患者陰道細菌檢出情況,細菌種類主要包括腸球菌、棒狀桿菌、戛納特桿菌等。
1.4 統計學方法

2 結果
比較兩種檢驗方式對患者陰道細菌的檢出情況:PCR檢查中腸球菌、棒狀桿菌、戛納特桿菌分別檢出37例、68例、99例,總陽性率為86.44%,細菌培養檢查中腸球菌、棒狀桿菌、戛納特桿菌分別檢出30例、39例、81例,總陽性率為63.56%,陽性檢出率比較,PCR檢查法顯著偏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在內外因等綜合因素影響下,女性陰道常受到炎癥的困擾,其中最常見的為細菌性陰道炎,這是一種陰道菌群平衡遭到破壞后引發的混合感染疾病,主要集中發生在育齡婦女群體中,發生后最典型的癥狀即陰道分泌物多、稀薄且存在異味[4]。這種疾病往往是多種致病菌共同導致,其中造成陰道菌群失衡的關鍵因素,臨床中尚未有明確報道,僅提到與性生活頻繁、性伴侶多、陰道灌洗致pH值偏堿性等因素有一定聯系[5]。陰道正常狀態下的菌群中約95%為乳酸桿菌,其產生的乳酸是女性陰道環境維持酸性的關鍵,同時對其他病原菌可起到抑制生長的作用,有助于促進菌群平衡。因此在乳酸桿菌數量減少的情況下,陰道pH值會出現升高現象,進而打破陰道正常微環境,為其他微生物提供更有利的生長條件,誘發炎癥[6]。臨床指出,常見細菌性陰道炎相關誘因包括:(1)性伴侶數量>1,或頻繁更換新的性伴侶;(2)洗漱中,長期使用清潔劑或者清水等對陰道進行沖洗,容易使陰道微環境受損,促進厭氧菌生長;(3)性生活頻率高,會直接增加細菌進入體內的概率;(4)陰道中乳酸桿菌存在天然缺失現象,因而不足以維持正常酸性環境,給其他病原菌可乘之機;(5)有長期抽煙習慣等不良生活習慣的女性,相較其他女性更容易發生細菌性陰道炎;(6)經期進行性生活、精神壓力大長期處于緊繃狀態、宮內節育器的使用、妊娠次數多、婦科手術史等均屬于細菌性陰道炎的常見誘因。患者除陰道分泌物有所增加外,在疾病發作時往往還伴有外陰燒灼疼痛、外陰瘙癢等不適癥狀,部分忽視病情發展的患者,在病情嚴重狀態下還可能繼發其他更嚴重的婦科病,例如盆腔感染、不孕不育等。因此,對于該疾病的治療,必須予以高度重視。抗菌藥物治療是該病最主要的手段,一般情況下,約80%左右患者在經由口服用藥或陰道局部用藥后能夠達到治愈效果,但也有部分患者因重建陰道環境失敗、病原菌清除失敗等原因而在3個月內發生復發。疾病早發現、早治療是輔助患者獲得良好預后的關鍵措施,而針對患者細菌感染情況進行檢驗,有助于提高治療措施的有效性。
PCR檢查法,聚合酶鏈式反應檢驗法,該檢驗方式相關理論假設首次被提出在1983年,首次被發明在2年后,屬于簡易DNA擴增法,于2003年已經發展到第三代,該檢驗脊柱應用中僅僅需要微量DNA便可實施PCR對比,已經被廣泛應用于法醫鑒定以及考古工作中,伴隨技術手段的成熟,醫學臨床也逐漸引進該技術。有研究認為PCR檢查法在部分疾病檢驗中靈敏度有限,因而實際應用價值受到限制。細菌培養法,細菌性疾病的常用檢驗手段,但是在對樣本進行細菌培養時,不僅需要耗費較多的時間,而且很可能出現樣本污染的情況,該檢驗方式的應用對實驗室配置有更高的要求,在基層醫療機構中推廣性較差。
本研究中共抽取236例細菌性陰道炎患者,對其陰道采集到樣本開展檢驗,結果顯示,PCR檢查中腸球菌、棒狀桿菌、戛納特桿菌分別檢出37例、68例、99例,總陽性率為86.44%,細菌培養檢查中腸球菌、棒狀桿菌、戛納特桿菌分別檢出30例、39例、81例,總陽性率為63.56%,陽性檢出率比較,PCR檢查法顯著偏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使用PCR檢查法可以更準確地檢出陰道細菌感染情況,為后續治療方式的選擇提供準確依據。有研究總結PCR檢查法的應用優勢有:(1)檢驗相關操作簡單,檢驗人員容易上手;(2)檢驗總耗時較短,能夠較快速的獲得檢驗結果,有助于疾病早發現、早治療,避免疾病進一步惡化,加重患者生理、心理、經濟等方面的負擔;(3)對腸球菌、棒狀桿菌、戛納特桿菌等有較高的靈敏度。
王太林等[7]針對若干細菌性陰道炎患者臨床樣本分別開展了細菌培養檢驗和PCR檢驗,細菌檢出陽性率分別為57.65%、90.59%,提示PCR檢驗對該疾病患者細菌感染狀況檢出率更高,更有利于醫生掌握病情。吳斌等[8]研究報道中針對陰道疾病患者的臨床樣本分別開展了3項檢驗,包括革蘭染色法、PCR法、細菌培養法,其中革蘭染色法對樣本中細菌的檢出率明顯低于另外兩種檢驗法,而與本文結果不同時,該研究中提出PCR法、細菌培養法對樣本中細菌檢出率差異較小,但基于對檢驗工作時效性、推廣性等考慮,應用PCR法的優勢明顯更大。結合上述研究結論與本文研究結果,我們認為,針對陰道疾病患者的感染問題,通過PCR法可以更準確地掌握其細菌感染情況,從而為陰道炎治療方案的制定提供強有力的參考依據。
總而言之,細菌性陰道炎嚴重困擾女性的健康與生活,針對患者細菌感染情況進行準確的檢驗,對治療工作的展開意義重大,是避免繼發盆腔感染、不孕不育等嚴重癥狀的關鍵,PCR檢查法、細菌培養法作為兩種常用陰道細菌檢查手段,對細菌和細菌種類的判斷均有一定幫助,而其中PCR檢查法具有更高的應用價值,不僅時效性更佳,而且在基層醫療機構更容易推廣,優勢明顯。
參考文獻
[1] 趙瑞娟.PCR檢驗法和細菌培養法用于陰道細菌檢驗臨床療效比較觀察[J].名醫,2020,11(4):108.
[2] 袁征.細菌性陰道炎檢驗中采取PCR檢驗法和細菌培養法的臨床應用意義[J].當代醫學,2019,25(35):34-35.
[4] 羅紅.陰道細菌檢驗中聚合酶鏈式反應和細菌培養的效用對比[J].基層醫學論壇,2019,23(17):94-95.
[5] 鄧琳琳,余佳珍.用聚合酶鏈反應法與細菌培養法對陰道炎患者進行陰道細菌檢測的效果對比[J].當代醫藥論叢,2019,17(9):185-187.
[6] 崔香芝,鄭光祿. PCR檢驗法和細菌培養法在陰道細菌檢驗中的效果對比[J].首都食品與醫藥,2019,26(21):97.
[7] 王太林,李慶,唐正宇,等.用細菌培養法與PCR檢驗法對細菌性陰道炎患者進行陰道細菌檢測的效果對比[J].當代醫藥論叢,2020,18(8):181-183.
[8] 吳斌,楊巧榮.革蘭染色法、細菌培養法及PCR法在陰道細菌檢驗中的應用比較[J].甘肅科技縱橫,2019,48(5):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