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琳
【摘 要】目的:探討早期康復訓練對有創機械通氣重癥肺炎患者的應用效果。方法:本次研究抽選在我院接受有創機械通氣治療的60例患者,對患者按照隨機方法進行分組,觀察組、對照組各3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康復護理,觀察組加用早期肺康復訓練,對比兩組療效、機械通氣時間、癥狀緩解時間、ICU住院時間。結果:觀察組、對照組總有效率分別為96.67%、76.67%(P<0.05)。觀察組兩組機械通氣時間、癥狀緩解時間、ICU住院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P <0.05)。結論:早期肺康復訓練在有創機械通氣重癥肺炎患者中效果顯著,值得應用。
【關鍵詞】肺康復訓練;有創機械通氣;重癥肺炎;效果
重癥肺炎在臨床比較常見,如不及時治療還可導致呼吸衰竭,病死率較高。有創機械通氣為治療重癥肺炎的重要方法,可有效改善患者呼吸肌疲勞癥狀,但患者需要長期臥床,易出現感染、肺不張等并發癥[1]。本研究對患者采取早期肺康復訓練,取得顯著效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抽選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在我院進行有創機械通氣治療的重癥肺炎60例患者,納入標準:患者機械通氣時間在1周以上;血流動力學、呼吸指標穩定;排除嚴重高血壓、心律失常患者、合并精神障礙患者。觀察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22歲~68歲,平均年齡(56.53±1.87)歲;對照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43歲~65歲,平均年齡(56.18±1.69)歲;兩組基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
1.2 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康復訓練;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加用早期肺康復訓練,具體如下。
1.2.1 運動訓練 當患者意識不清或臥床期間,給予患者被動肢體訓練,如對肢體進行按摩,促進局部血液循環,還可放松肌肉;當意識清醒及病情好轉后,鼓勵患者進行主動康復訓練,先給予坐起、站立、扶床行走等練習[2],逐步進行關節活動、負重等練習,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來調整運動方案和運動量。
1.2.2 呼吸肌訓練 給予患者翻身拍背、排痰,保持呼吸道清潔、通暢,改善肺順應性。指導患者正確咳嗽、咳痰方法,在拍背時注意力度適中,以免造成損傷。
1.2.3 吸痰 重癥肺炎患者痰液較多,需要及時進行吸痰。護理人員要掌握患者病情變化,確定每次吸痰量,記錄每次痰液量及顏色的變化,及時告知醫生,調整治療方案。護理人員要體現出專業性,減輕患者在吸痰期間的不適感;同時在吸痰期間要密切觀察患者血氧飽和度、心率等變化情況,同時結合患者表情、動作等判定缺氧程度。另外,在吸痰前后要給予適當吸氧。
1.2.4 心理 護理人員在溝通中要評估患者心理狀態,采取針對性的心理疏導。積極介紹疾病的相關知識,同時告知患者早期康復訓練的目的和意義,提高患者依從性。為家屬介紹病情,讓患者家屬參與心理疏導當中,給予患者理解和支持,并在生活中創建良好的氛圍,幫助患者樹立起戰勝疾病的信心,消除不良情緒,積極配合康復訓練。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機械通氣時間、癥狀緩解時間、ICU住院時間及療效。療效判定:在治療和護理后患者病情明顯好轉為顯效;治療和護理后,患者病情有一定好轉,但存在輕微不良反應或并發癥為有效;患者病情無明顯改善,或出現嚴重并發癥等為無效。
癥狀緩解判定標準:患者血流動力學、血氧飽和度明顯好轉,呼吸頻率減慢。
1.4 統計學方法

2 結果
2.1 兩組療效比較
觀察組、對照組總有效率分別為96.67%、76.67%(P<0.05),見表1。

2.2 兩組機械通氣時間、癥狀緩解時間、ICU住院時間比較
觀察組兩組機械通氣時間、癥狀緩解時間、ICU住院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2。

3 討論
重癥肺炎在臨床比較常見,該病的死亡率較高,特別在老年患者中常見,同時老年患者危險系數較高,常合并呼吸衰竭,部分患者還可導致膿毒血癥、菌血癥等情況。有創機械通氣可有效緩解呼吸肌疲勞,改善患者通氣障礙,但在有創機械通氣患者多需要長期臥床,易出現各種并發癥,不利于患者康復。早期肺康復訓練的目的是讓患者早期改善肺功能,緩解臨床癥狀,從而早期脫離呼吸機,促進患者康復[3]。
本結果顯示,觀察組、對照組總有效率分別為96.67%、76.67%(P<0.05)。觀察組兩組機械通氣時間、癥狀緩解時間、ICU住院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表明了早期肺康復訓練在有創機械通氣重癥肺炎患者中護理效果顯著,值得應用。
參考文獻
[1] 李艷霞,劉俊,孫靜群,等.重癥監護病房重癥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護理實踐[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9(22):3781-3784.
[2] 王曉慧.早期肺康復訓練在有創機械通氣患者中的應用價值分析[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8(8):153-154.
[3] 羅懷穩.早期康復治療對重癥肺炎機械通氣患者脫機成功率及脫機時間的影響[J].健康大視野,2019(17):236,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