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先維
【摘 要】目的 探究足內、外肌功能鍛煉及足墊對早期平足畸形患者治療效果及對其疼痛度的影響。方法 選擇我院接受治療的60例早期平足畸形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各30例,實驗組接受足內、外肌功能鍛煉及足墊干預,對照組僅接受足墊治療。結果 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 <0.05);實驗組治療3個月、6個月及9個月時JOA評分優于對照組(P <0.05);干預3個月、6個月及9個月實驗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P <0.05);結論 足內、外肌功能鍛煉聯合足墊干預對早期平足畸形患者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關鍵詞】肌功能鍛煉;足墊;早期平足畸形;疼痛度
足是人類直立行走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足部分布著大量的與大腦相連的神經末梢,因而也被譽為“第二心臟”。平足畸形又被稱為扁平足,此類疾病患者足弓低平或消失,站立、行走時其足弓會出現塌陷,引起足部疼痛,如不實施及時干預,部分扁平足患者可能會出現整個身體狀態的改變,如垂直距骨、跗骨聯合等[1]。本文作者通過研究發現,足內、外肌功能鍛煉聯合足墊干預對早期平足畸形患者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能夠改善患者足部功能狀況,減輕其疼痛度。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療的60例早期平足畸形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組各30例,對照組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齡20歲~27歲,平均年齡(23.26±2.16)歲,實驗組,中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齡21歲~27歲,平均年齡(22.98±2.63)歲,兩組資料對比發現沒有差距(P>0.05)。
1.2 方法
對照組單純實施矯形鞋墊進行干預,鞋墊材質由膠海綿或聚氨酯等具有一定彈性的材質構成,內縱弓墊高15mm~20mm,足跟部位厚約10mm,足墊由跖趾關節近端至足跟部位,橫弓部位墊高約5mm,注意足墊的選擇應根據患者足部大小進行選擇,對足弓下限較嚴重的患者,可制作足部石膏模型,而后使用熱塑板材定制矯形足墊,使用足墊后每3個月對患者進行隨訪復查一次,及時調整足墊。
實驗組增加足內、外肌功能鍛煉,具體方式如下:(1)墊腳尖運動,患者雙足分開與肩同寬,雙手扶墻,踮起腳跟,膝蓋與上身保持直立狀態且與墻壁盡量平行,維持該動作10s,而后足跟緩緩觸地,休息3s后重復上述動作,每次鍛煉30次,每日3組;(2)足踝功能鍛煉:踝關節背屈、跖屈運動,背屈運動時患者足背盡量上翹,足趾用力向上伸展,跖屈運動時足尖盡量下垂,足趾用力屈曲,同時踝關節還應伴隨做內翻、外翻運動,該組動作每次20min,每日1次;上述動作首先在醫務人員指導下實施,待患者掌握要領后可于家中自行開展。
1.3 觀察指標
治療效果:對兩組實施為期3年的隨訪,治療效果區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三類,其中顯效是指治療后患者平足畸形癥狀明顯改善,患者自感平足畸形對生活無影響,有效是指治療后平足畸形癥狀有緩解,患者自感平足畸形對生活造成影響較小,無效是指治療后患者平足畸形癥狀無改善,且平足畸形對患者生活影響較明顯;治療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采取JOA評分對兩組治療3個月、6個月及9個月時平足畸形狀態進行評估,滿分為29分,得分越高代表功能越高;使用視覺模擬量表(VAS)對兩組干預前、干預3個月、6個月及9個月疼痛度進行評估,得分越高疼痛越劇烈。
1.4 統計學方法

2 結果
2.1 治療效果
實驗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JOA評分對比
發現治療3個月、6個月及9個月時,實驗組JOA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疼痛度對比
干預3個月、6個月及9個月實驗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3 討論
平足畸形是一類臨床上常見的足部畸形疾病,不僅會改變患者的行走姿態、增加足跟受傷概率,同時還會提高膝蓋內彎、脊柱側彎、足底筋膜炎等病癥的發病率,也易引發頸部疲勞和疼痛[2]。功能鍛煉在平足畸形患者治療中一直應用較為廣泛。足墊是運用生物力學原理對平足畸形實施矯正的手段。本文結果顯示,實驗組治療有效率明顯優于對照組,同時實驗組治療3個月、6個月及9個月時JOA評分均明顯優于對照組。
總而言之,足內、外肌功能鍛煉聯合足墊干預對早期平足畸形患者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能夠改善患者足部功能狀況,減輕其疼痛度,值得進行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邊曙光,李俊,陳瑩,等.平足畸形矯正效果追蹤評估系統設計[J].醫療衛生裝備,2016,37(8):24-28.
[2] 李欣,劉宏,肖晟,等.關節外距下關節固定術治療痙攣性雙癱平足畸形臨床療效分析[J].骨科,2016,7(4):257-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