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偉妮
【摘 要】目的:分析急診科實施優質護理干預后護理糾紛發生情況的影響。方法:選取2020年1月至10月我院急診科168例臨床資料完整的患者為本研究對象。隨機平均分為兩組(每組84例)對照組和觀察組,分別給予常規護理干預和常規護理干預+優質護理干預。評價指標為護理糾紛發生率、護理質量及護理滿意度。結果:觀察組患者護理糾紛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 <0.05);觀察組患者護理質量和滿意度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 <0.05)。 結論:優質護理干預對改善急診科護理糾紛狀況,提高護理質量,增進患者護理滿意度具有重要意義,值得肯定。
【關鍵詞】急診;護理糾紛;醫療事故;優質護理;護理滿意度
急診科是醫院的重要科室,占據主要地位,工作主要以急癥搶救為主,患者具有病情突發性、多邊性、危重性、急速性等特點,是護理糾紛發生率最高的科室,及時診治和護理對病情發展十分重要[1]。隨著現代化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生活質量的需求也不斷提高,在意識水平、思想見解以及物質見識方面具有了很大的變化[2]。因此在醫療救治尤其是急診救治中,護理服務水平的優化對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控制護理糾紛狀況,提高者就醫依從性十分重要。本研究對我院急診科實施優質護理干預的臨床狀況進行分析,取得了良好成果,現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1月至10月我院急診科患者168例為本研究對象。把患者分為兩組每組各84例患者,分組法方法遵循隨機原則。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發病類型等一般資料方面無顯著統計學差異(P<0.05)。納入標準:①臨床資料完整;②患者及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悉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重度臟器功能損傷或實質性器質病變的患者;②休克、重度昏迷等類型的患者;③精神、心理類疾病或其相關因素引起的影響患者病情主訴或表達的患者;④免疫異常或過敏類型的患者。本研究資料已經獲得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研究方法
1.2.1 分組方法 采用隨機數字表法進行分組。其中對照組護理方案為常規護理干預;觀察組護理方案為常規護理+優質護理干預。
1.2.2 常規護理干預 急診接診后首先進行生命體征測量并建立靜脈通路。在病情控制的情況下協助患者、家屬或監護人辦理資料登記和病例入錄。根據患者病情實施進一步的對癥治療和緊急救治過程,在病情穩定或病情明確的情況下根據需要安排專科轉入和住院流程。
1.2.3 優質護理干預
1.2.3.1 急救護理:優質護理干預的實施應該進一步加強對急救護理執行人員的專業培訓,加強護理人員的急救醫學基礎和護理專業水平。急診護士接診后需要跟家深入了解患者病情和預后,做出快速診斷和分科護理,為患者救治提供最佳時間。
1.2.3.2 心理護理:針對患者的精神緊張、心理焦慮、情緒失控等情況進行緊急心理護理。對患者在急癥突發下表現的不良心理情緒進行安撫,對患者的緊張心理進行緩解。同時,針對緊張情勢,可以通過溝通患者監護人及家屬,對病情發生、發展及預后進程進行專業表述和講解,讓雙方均對接下來的病情發展、診斷流程、治療方案及護理內容有所了解。通過健康宣教和醫療介紹,讓患者對治療和康復具備產生信心,給予患者治療支持和鼓勵,對醫療服務過程產生共鳴,為進一步的治療和護理奠定基礎。
1.2.3.3 環境護理:急診科的環境護理主要包括消毒的處理、器械的校準、器械的清潔、接觸及流動人員的衛生等。護理環境處理工作需要注意急診診室和病房的流通性、溫濕度、舒適度及人文環境感官等。
1.2.3.4 家庭護理:維護患者家屬及監護人的情緒狀態,提高患者和家屬之間的互動性,主要加強患者的關懷感和支持性,提高患者在病癥中的親情關懷感。
1.3 評價指標
1.3.1 護理糾紛 觀察護理糾紛發生情況,統計護理糾紛發生率。
1.3.2 護理滿意度 設計患者及家屬對護理滿意度的調查問卷,調查項目主要包括對護士服務態度的認可度、護理及診療的宣教情況、急診急救的依從性、護理質量等。共計100分,分數越高評價越高。
1.3.3 統計學方法

2 結果
2.1 護理糾紛發生率觀察組患者護理糾紛發生率為1.2%顯著低于對照組22.6%(P<0.05),有統計學意義,有可比性,見表1。

2.2 護理滿意度評價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為100%,顯著高于對照組50%,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見表2。

3 討論
通過本研究結果可知,觀察組患者在優質護理干預后,護理糾紛發生率得到顯著控制(P<0.05),護理質量和護理滿意度得到顯著提高(P<0.05),具有顯著臨床意義,值得肯定。
參考文獻
[1] 王小玲.優化急診護理流程對腦卒中患者搶救效果及滿意度的影響[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 2019,4(51):118.
[2] 林濤,胡紫宜,馮先瓊,等.急診護理中斷事件的核心要素與干預的研究進展[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9,25(35):4667-4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