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爾古麗·加德拉
【摘 要】目的:探討不同縮減宮體法在腹腔鏡下大子宮全切術中的應用價值。方法:選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采取腹腔鏡下大子宮全切術治療的90例子宮肌瘤患者,隨機分成兩組。對照組宮體注射12IU的垂體后葉素后,剔除患者的瘤體縮減子宮;觀察組在套扎子宮峽部后,采取旋切器旋切患者的宮體縮減子宮。結果:觀察組的性功能障礙、切口感染、盆腔粘連和尿潴留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術前,兩組的FSH、E2和LH水平均無明顯的差異(P>0.05),術后6個月,兩組的FSH、E2和LH水平均無明顯的差異(P>0.05)。結論:在套扎子宮峽部后,采取旋切器旋切患者的宮體縮減子宮法在臨床上的腹腔鏡下大子宮全切術中有較高的應用價值。
【關鍵詞】縮減宮體法;腹腔鏡下大子宮全切術;并發癥
我國的子宮肌瘤發病率大約為20%~50%,大部分的子宮肌瘤患者預后情況較好,不會對日常工作生活和身體健康造成影響,但是部分子宮肌瘤患者可能會由于過多的經期血量而導致貧血,輕者會出現頭暈不適癥狀,重者會影響機體的心肌功能,引起缺血性心肌病[1]。外科手術是巨大子宮肌瘤患者首選的治療方案。本文旨在分析不同縮減宮體法在腹腔鏡下大子宮全切術中的應用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采取腹腔鏡下大子宮全切術治療的90例子宮肌瘤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45例,年齡20歲~53歲,平均年齡(36.29±2.78)歲;肌瘤直徑8cm~15cm,平均直徑(10.92±1.34) cm;病程1年~8年,平均病程(3.14±0.57)年;漿膜下肌瘤7例,多發性肌瘤10例,肌壁間肌瘤28例。對照組45例,年齡21歲~52歲,平均年齡(36.17±2.46)歲;肌瘤直徑7cm~15cm,平均直徑(10.83±1.57) cm;病程1年~8年,平均病程(3.26±0.49)年;漿膜下肌瘤8例,多發性肌瘤10例,肌壁間肌瘤27例,兩組的基線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對照組:宮體注射12IU的垂體后葉素后,剔除患者的瘤體縮減子宮,子宮肌瘤(多發或單發)患者,將影響手術視野的肌瘤進行剔除,迅速地處理患者的子宮血管。
觀察組在套扎子宮峽部后,采取旋切器旋切患者的宮體縮減子宮,采取1-0可吸收線套扎患者的子宮峽部兩次,然后放入旋切器旋切縮減子宮肌瘤患者的宮體,將膀胱推開后,緊貼套扎線的下方部位處理血管,然后將套扎線松解。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的并發癥情況:性功能障礙、切口感染、盆腔粘連和尿潴留等。
比較兩組術前和術后6個月的血清卵泡刺激激素(FSH)、黃體生成素(LH)和雌二醇(E2)水平。
1.4 統計學分析

2 結果
2.1 兩組性功能障礙、切口感染、盆腔粘連和尿潴留發生率對比
觀察組的性功能障礙、切口感染、盆腔粘連和尿潴留發生率(6.67%)明顯低于對照組(22.22%)(P<0.05),見表1。
2.2 兩組術前和術后6個月的FSH、E2和LH水平對比
術前,兩組的FSH、E2和LH水平均無明顯的差異(P>0.05),術后6個月,兩組的FSH、E2和LH水平均無明顯的差異(P>0.05),見表2。

3 討論
子宮肌瘤是來源于機體子宮肌肉層平滑肌細胞的一種良性腫瘤,在30歲~50歲的育齡女性中最為多發常見,能引起女性下腹墜脹和月經異常,嚴重者會發生不孕癥,甚至會發生子宮肉瘤樣變。腹腔鏡技術具有顯著的優勢,例如可以比較完整地保留盆底功能、手術創傷比較小和子宮保留率比較高等,而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確保子宮肌瘤患者術后的生活質量,因而,腹腔鏡技術日益獲得醫務工作者的重視[2]。腹腔鏡下大子宮切除手術的難點為手術中可利用的操作空間比較狹小以及暴露視野的難度較高,關鍵是降低出血量,有效處理患者的子宮血管,防止損傷輸尿管以及膀胱[3]。觀察組在旋切患者子宮體的過程中,持續地推結收緊可吸收線,當將患者絕大部分的子宮體旋切后再進行打結,能避免在旋切的過程中套扎線斷裂或松弛而導致出血。應用子宮旋切器取出大子宮腹腔鏡標本,可以防止陰道內取出大子宮而導致的膀胱損傷以及陰道殘端,有助于術后的恢復。
綜上所述,在套扎子宮峽部后,采取旋切器旋切患者的宮體縮減子宮法在臨床上的腹腔鏡下大子宮全切術中有較高的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陳建亮,方燕飛.腹腔鏡輔助陰式全子宮切除術治療巨大子宮肌瘤的效果及對患者激素水平的影響[J].中國婦幼保健,2017,16(32):266-268.
[2] 陳遠麗,杜珍,王定珺.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剝除術對子宮肌瘤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及術后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性科學,2017,26(2):38-41.
[3] 黃素麗.腹腔鏡輔助陰式全子宮切除術治療巨大子宮肌瘤的臨床效果[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7,10(9):12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