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建鋼 施春霞
摘 要:廣西壯族自治區是較早創建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的省區之一,經過30多年的建設,廣西的高新區已成為高新技術發展的重要平臺和帶動地方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文章對廣西高新技術產業園區30多年的變遷與發展歷程進行了梳理,對廣西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發展的基本經驗進行分析總結,以期促進廣西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的發展。
關鍵詞:高新技術產業園區;變遷與發展;歷程;基本經驗
中圖分類號:G31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881/j.cnki.1006-3676.2021.08.09
Abstract:Guangxi is one of the provinces that established high-tech Industrial Parks earlier,after 30 years of construction,Guangxis high-tech zon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latform for high-tech development and an important engine to drive local economic growth. This paper studies the transition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of Guangxis high-tech industrial park for more than 30 years,analyzes and summarizes the basic experien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Guangxis high-tech industrial park,in order to promote the better development of high-tech industrial park in Guangxi.
Key words:High-tech industrial park;Transition and development;Process;Basic experience
1988年5月,廣西壯族自治區(簡稱“廣西”)為貫徹實施國務院促進高新技術研究成果產業化、推動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火炬計劃”,創建了廣西第一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桂林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從此,廣西高新技術產業園區開始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跨越。截至2019年年底,廣西已擁有高新技術產業園區14個(其中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4個、自治區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10個)。
一、廣西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發展的歷史變遷
縱觀廣西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發展歷程,其大致可分為初創、開啟二次創業和進入高速發展3個階段。
(一)初創階段(1988—2002年)
廣西重視高新技術的發展,是較早建立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的省份之一。1988年5月30日,廣西人民政府同意在桂林市七星區境內東環路兩側15平方千米范圍內建立以發展電子技術和新材料為主的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創建了廣西第一個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同年8月,又創建了南寧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1991年3月,桂林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成為全國第一批國家級高新區之一,也是中國五個少數民族自治區中的第一個國家級高新區。1992年9月,柳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成立,11月,南寧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被批準成為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2001年,廣西人民政府又在北海市建立了北海高新技術產業園區,自治區內高新區總數達到4個。
這一時期,廣西的高新區努力抓好體制機制創新,積極探索營造創新環境,不斷加強軟硬件建設;推行“一區多園”發展模式,突出提高孵化能力,有效地促進了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在軟環境建設方面,1992年,自治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下達《關于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審核及考核有關事項的通知》,使廣西高新技術企業審核認定工作開始正常化和制度化。1995年8月,廣西黨委、人民政府召開全區科技大會,作出關于全面實施科教興桂戰略、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指出“堅定不移地把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擺在廣西產業優先發展的位置”,會后各地、各部門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快高新技術及其產業的發展。1995年,廣西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準通過了《南寧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條例》,南寧高新區成為全國較早擁有專門的法律、法規進行管理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1996年,廣西人民政府印發的《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加快廣西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決定》指出,對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基礎設施建設貸款、高新技術產業化項目貸款以及高新技術企業流動資金需求,各金融、信貸部門要優先給予解決。1999年,廣西黨委、人民政府在《關于推進科技與經濟結合新突破的若干規定》中,明確給予高新技術企業及產品優惠政策。2001年5月,廣西人民政府頒布《廣西壯族自治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條例》,在高新區規劃范圍內實行統一領導、統一管理,行使市級經濟管理權限和部分行政管理權限;建立高新區支撐服務體系,各大銀行相繼在高新區內設立支行,工商、稅務等部門也向高新區派駐機構或人員。
廣西的高新區不斷加強硬環境建設,到2000年年底,桂林、南寧、柳州3個高新區累計完成基本建設投資59億元,其中桂林高新區21億元、南寧高新區18億元、柳州高新區20億元;累計完成基礎設施建設(五通一平)面積250.3萬平方米,建筑面積254.1萬平方米,建成標準廠房面積19.8萬平方米。2001年,廣西高新區創業服務中心孵化場地擴展到10.95萬平方米,在孵企業406家,累計孵化企業145家。
為不斷拓展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空間,廣西的高新區實施了“一區多園”的戰略布局,使高新技術產業持續快速發展;利用國有大中型企業閑置場地,與企業共建高新技術工業園。2000年年底,廣西建成柳鋼、柳化、柳鐵、五菱和南寧的壯寧等5個高新技術工業園。桂林高新區成立留學生創業園,建成科技企業創業孵化場地27萬平方米,為科技型企業提供開發條件、政策扶持、資金籌措、項目申報、人才培訓等全程綜合服務。2001年12月,南寧市對包括南寧高新區在內的幾個開發區實行特區式封閉管理,同時將心圩鎮成建制委托南寧高新區管理,南寧高新區逐步形成中心區、科技工業園、軟件園、大學創業園、留學人員創業園等一區多園的格局。
經過10多年的建設,廣西的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初具規模。2002年,桂林、南寧、柳州、北海4個高新區實現工業總產值258.61億元,技工貿總收入260.21億元,利稅24.43億元,出口創匯1.72億美元。高新區工業增加值的65.1%由高新技術企業完成。4個高新區的工業增加值占所在城市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分別為桂林30.9%、南寧24.1%、柳州9.1%、北海20%。[1]
(二)開啟二次創業(2003—2012年)
2002年,根據國家高新區的發展趨勢,科學技術部(簡稱“科技部”)印發的《關于進一步支持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發展的決定》和《關于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體制改革與創新的若干意見》,初步指明了高新區實施“二次創業”戰略的方向。在此背景下,2003年,廣西的高新區進入了“二次創業”時期,通過“二次創業”,高新區拓展了發展空間、擴大了產業規模、優化了各類產業結構、提升了核心競爭力,經濟總量和效益取得成倍的提高。
在國家政策的指引下,廣西各有關部門在財政、金融、稅收、工商、知識產權保護、人才激勵、產權制度改革等方面,相繼出臺了一系列地方性法規和政策,為推動高新區“二次創業”和廣西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營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例如,2005年,廣西人民政府印發《廣西創新計劃(2005—2007年)》,將高新區技術創新工程作為八大科技工程之一,明確重點支持南寧高新區發展生物技術產業,柳州高新區發展新材料產業,桂林高新區發展電子信息產業,北海高科技產業園區發展海洋生物醫藥產業。2006年,廣西黨委、人民政府印發的《自治區黨委、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科技規劃綱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決定>的實施意見》第二十二條提出,要優化高新技術產業化環境,進一步加強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建設,促進高新區“二次創業”。2011年,廣西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新修訂的《廣西壯族自治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條例》,新修訂的條例鞏固完善了高新區管委會的行政地位、政府對高新區的管理職能,在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中統籌安排部分資金用于支持創新創業環境建設和促進產業發展,鼓勵建立技術產權交易機構,健全高新技術企業上市聯動機制,對高新技術企業提供信貸支持、建立貸款風險補償機制等條款。2012年7月,為進一步加快廣西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廣西對國家級高新區創新引領發展工作進行專門部署,人民政府出臺《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加快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發展的若干意見》,還制定了《關于加快南寧高新區建設創新型園區的實施方案》,并將該實施方案納入自治區《關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建設廣西創新體系的實施意見》及66個配套文件體系中進行部署。同年11月,經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批準,南寧國家高新區管委會升格為副廳級建制,解決了長期以來困擾南寧高新區發展的重大體制機制問題。[2]
“十一五”期間,廣西的高新區普遍進行了擴區發展,桂林、南寧、柳州和北海4個高新區累計完成基礎設施建設投資487.7億元,是“十五”期間的5.4倍;累計完成征收國家建設用地4142公頃;4個高新區土地總面積從最初的20多平方公里發展到2010年的250多平方公里。[3]
這一時期,廣西高新區技術產業集群初具特色。至2012年,南寧高新區已經形成生物工程與制藥、電子信息、汽車配件與機電制造三大主導產業。桂林高新區形成了高端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生物醫藥三大特色優勢主導產業,培育發展了新材料、新能源、創意等3個新興產業。柳州高新區形成全國領先的汽車整車及零部件產業集群,其中2012年上汽通用五菱股份公司整車銷量達到145.8萬輛,蟬聯國內單一車企整車銷量冠軍。北海高新區形成電子信息產業集群,2012年電子信息產業工業產值33億元,占北海高新區工業總產值的81%。
通過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拓展高新區空間布局,培育發展高新區產業集群,大力開展招商引資,廣西的高新區發展勢頭良好,二次創業取得實效。2010年,柳州高新區成功晉級國家級高新區,使廣西成為西部擁有國家級高新區最多的省區之一。2012年,廣西人民政府批準成立自治區級梧州高新區、欽州高新區,全區高新區數量增加至6個,高新技術企業達到423家。[4]
廣西高新區的經濟發展速度在加快,“十一五”期間,桂林、南寧、柳州和北海4個高新區主要經濟指標年均增長率達到28%以上。2012年,桂林、南寧、柳州和北海4個高新區完成工業總產值2714.88億元,完成工業增加值765.06億元,完成營業總收入2817.48億元,完成出口總額27.50億美元,實現凈利潤154.02億元。4個高新區有企業數9972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556家,上市企業14家,收入超億元企業313家。高新區已成為廣西重要經濟增長點和帶動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
(三)高速發展(2013年至今)
2013年以來,廣西通過實施高新區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創建創新型特色園區和產業集群,加快推進高新區的新建和升級,建立國家農業科技園區,高新區進入高速發展階段,成為廣西重要的經濟增長點和對外開放的窗口,發揮了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引領、示范、輻射、帶動作用。
2012年,廣西制定了《關于加快南寧高新區建設創新型園區的實施方案》,2013年又制定了《關于加快桂林高新區建設創新型園區的實施方案》《關于加快柳州高新區建設創新型園區的實施方案》,這三個方案都明確了高新區建設創新型園區的發展目標、主要任務和保障措施。隨后,《南寧高新區創新型特色園區建設方案》《桂林高新區創新型特色園區建設方案》《柳州高新區創新型特色園區建設方案》相繼獲科技部批準通過,南寧、桂林、柳州3個國家高新區全面推進創建創新型特色園區。2016年,廣西人民政府出臺《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 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決定》和8個配套文件等系列文件。這一系列政策文件從宏觀上對廣西的高新區擴區升級、優化管理運行機制、創建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享受財稅優惠等各方面工作作出了指導,擴大了高新區管理的自主權,激發了高新區高速發展的活力。
2012年,廣西僅有桂林、南寧、柳州3個國家級高新區,以及北海、梧州、欽州3個自治區級高新區。到2015年設立了來賓、柳州河西2個自治區級高新區,2016年廣西設立了賀州、百色兩個自治區級高新區,2017年設立了廣西玉林、防城港2個自治區級高新區,2018年設立了貴港1個自治區級高新區,2019年設立了崇左自治區級高新區。廣西擁有的高新區數量由2012年的6個迅速增加到了2019年的14個。同時,通過“以升促建”,廣西實施了高新區創新能力提升計劃,推動自治區級高新區升級建設國家高新區。2015年,國務院批復同意北海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升級為廣西第4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廣西的國家級高新區數量在西部省份中排第3位。[5]
廣西的高新區不斷發展新業態,進一步強化汽車及零部件、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特色產業的優勢,培育了一批兼具規模與特色的高新技術企業。2017年,以南寧·中關村創新示范基地為核心區的南寧高新區入選國家第二批雙創示范基地,成為廣西首個國家級雙創示范基地,在南寧高新區建設南寧·中關村科技園,成為繼濱海新區、雄安新區之后北京中關村與外地合作建設的第三個科技園。截至2018年,南寧·中關村創新示范基地行業重點企業達57家,入駐孵化創新團隊93個,服務高校30余所,培育新三板企業1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8家,已初步形成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生命健康、科技服務4個產業微集群。桂林高新區消費電子產業、生物醫藥產業兩個工業發展新格局逐漸形成,涌現出以智神、飛宇公司為代表的瞪羚企業,以華諾威、西麥為代表的高端生物醫藥類企業及一批擬上市的科技公司,以科技服務業為龍頭的互聯網經濟新業態進一步發展;大量公司由珠三角轉移至科研資源豐富的桂林高新區,以互聯網、物聯網為基礎的科技服務業快速發展,桂電校友產業園全年入駐電子信息類企業23家,3年內園區產值超過50億元。柳州高新區在汽車及零部件產業培育出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寶駿”“乘龍”“霸龍”“風行”等全國知名品牌。[6]2018年,廣西柳州汽車城汽車產量達56.88萬輛,汽車及零部件產業總產值過1700億元,依托這4家汽車、工程車整車廠,形成了容納4500多家協作配套企業的中小企業群體。截至2019年年底,北海高新區共有高新技術企業43家,占北海市高新技術企業總數的67.19%,覆蓋了物聯網、生物醫藥、電力電子等多個領域,培育出以北海石基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為代表的一批杰出的信息技術企業。
經過30多年的發展,廣西的高新區在集聚科技創新資源,發展特色產業,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增強綜合經濟實力等方面取得了較大的成績,成功成為區域科技創新的輻射源,促進了經濟社會發展。2018年,廣西高新區從業人員588774人,其中留學歸國人員760人,碩士以上學歷人員13247人,中級以上職稱人員31724人。高新區擁有各類大專院校和研究機構610家,其中各類大專院校53家、研究院所78家、產品檢驗檢測機構33家、企業技術中心245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2家、工程研究中心41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30家、重點實驗室51家。在高新區的輻射帶動下,廣西高新技術產業化指數連續3年位居全國第9位。[7]
2019年,納入統計的13個高新區(當年成立的崇左高新區未納入)完成工業總產值7303.67億元,完成工業增加值1865.63億元,完成營業總收入8495.11億元,完成出口總額96.30億美元,實現凈利潤448.54億元,實繳稅金總額329.72億元。2019年,13個高新區共有高新技術企業1392家,占廣西高新技術企業總數的58.27%;專利申請量14453件,占廣西專利申請量的34.43%;專利授權量7346件,占廣西專利授權量的32.39%。其中,發明專利申請量5895件,占廣西發明專利申請量的47.31%;發明專利授權量1707件,占廣西發明專利授權量的50.01%;共有6項成果獲得國家級科技獎勵。在科技部火炬中心開展的2019年度國家高新區評價(試行)工作中,南寧、柳州、桂林和北海4個國家級高新區排名分別為47、44、79、69位,總體上均居于全國中等水平。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已發展成為廣西重要的經濟增長點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重要平臺。
二、廣西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發展的基本經驗
廣西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的發展經歷了從無到有、由小到大的歷史進程,在砥礪奮進的過程中積累了一些基本經驗。
(一)堅持黨的領導是高新區發展的根本
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在中國科技事業發展的每一個關鍵節點都作出重大戰略部署,制定方針政策,始終牢牢把握中國科技創新的正確方向。自治區黨委緊跟黨中央,把黨中央的各項戰略部署、方針政策的精神全面貫徹落實到各項科技工作之中,使得廣西的科技之舟與中國科技的大船隊一同航向正確的方向。在高新區建設方面,自治區黨委以及各級黨委積極探索,勇于實踐,開展體制機制創新,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期制定并實施了一批關于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關鍵性方案、重大舉措和重要制度,推動廣西的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建設取得了喜人成績,為廣西的改革發展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堅持黨的領導,跟隨黨中央的步伐,讓廣西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的發展在每個關鍵節點都保持正確的方向,這是廣西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發展最基本的經驗。
(二)高新區發展離不開當地政府的支持
當地政府的重視和支持是決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健康、高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在廣西高新區發展的歷程中,政府制定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政策對園區的發展具有重大影響,各地政府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和各項改革措施,支持科技創新和園區發展,促使政府和社會資源向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快速流動和聚集,為高新區發展創造了良好的軟環境。
(三)高新區發展要保持政策的連貫性
為促進和支持高新區及高新技術產業的健康、有序發展,廣西在高新區發展的各個歷史階段,連貫、持續地制定頒布了一系列政策。初創階段,頒布了《關于依靠科技振興廣西的決定》《廣西壯族自治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若干規定的實施辦法》《廣西壯族自治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暫行管理的辦法》《廣西壯族自治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財政稅收政策的規定》等政策文件,出臺了《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加快廣西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決定》《關于推進科技與經濟結合新突破的若干規定》,通過了《廣西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條例》。二次創業階段,印發了《廣西創新計劃(2005-2007年)》《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貫徹<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科技規劃綱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決定>的實施意見》《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加快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發展的若干意見》,并重新修訂了《廣西壯族自治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條例》。高速發展階段,相繼印發了《關于加快南寧高新區建設創新型園區的實施方案》《關于加快桂林高新區建設創新型園區的實施方案》《關于加快柳州高新區建設創新型園區的實施方案》。這些具有連貫性和持續性的政策,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推進了廣西高新區創新能力提升。
(四)高新區發展要堅持自主創新能力建設
創新,是高新區最顯著的特質和最大優勢,是高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30多年來,廣西高新區始終堅持把科技創新、技術創新,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高新區的立區之基、強區之本,不僅政策上鼓勵和支持科技人員創新創業,在基礎設施建設中不斷加大對科技孵化園區的投入,還采取了鼓勵科技中介服務機構進駐園區為創業者提供完善的創業服務,扶持民辦科技企業孵化器等措施加強對自主創新能力建設的支持。2017年11月,廣西人民政府召開廣西高新區創新能力提升計劃新聞發布會,正式啟動實施高新區創新能力提升計劃,從園區規模、創新平臺、孵化體系、企業培育、產業結構、可持續發展能力等方面確定了發展目標。其中,計劃明確要推動柳州、桂林、南寧、北海市建設自治區級自主創新示范區,大力推動高新區實現高質量發展。
(五)定位準確,打造特色鮮明的現代產業集群
產業是城市發展的基礎,城市是產業的載體,兩者不可分割、互相影響。高新區發展必須堅持產城融合理念,進行科學規劃,把加快產城融合步伐作為提升城市承載能力的重要途徑,將產業與城市功能高度融合。同時,實現園區可持續發展要根據區位優勢、資源優勢和自身的產業基礎發展特色優勢產業,打造高新區特色鮮明的現代產業集群。例如,桂林國家高新區主要圍繞做大做強主導產業進行發展,形成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現代服務業三大主導產業和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等三大新興產業的“3+3”產業發展新格局。南寧高新區推動原有三大產業升級為新一代電子信息、生命健康、高端智能制造等新三大產業。[6]柳州高新區、柳東新區和汽車城實現三位一體運作,打造了以汽車及零部件、機械裝備主導的千億級產業集群,已建成四大整車基地,商務車、乘用車兩大系列全面布局。2018年,廣西柳州汽車城汽車產量達56.88萬輛,汽車及零部件產業總產值過1700億元。梧州高新區定位為粵港澳產業轉移創新驅動示范區,形成了以大健康產業集群為核心,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協同發展,現代服務業初步集聚的“131”特色產業體系。這些現代產業集群有力推動了高新區所在城市和整個廣西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
三、結語
30多年來,廣西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的發展經歷了從無到有、由小到大的歷史進程,認真回顧和總結這些經驗,有助于在繼續解放思想上邁出新步伐,不斷開創廣西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發展新局面,為廣西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支撐和動力。
參考文獻:
[1] 杜偉,李佩鴻.科學·教育[J].廣西年鑒,2003:381.
[2] 唐巧巧.教育·科學[J].廣西年鑒,2013:256.
[3] 廣西壯族自治區科學技術廳.廣西科技年鑒2006~2010[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12.
[4] 廣西壯族自治區科學技術廳.廣西科技年鑒2011~2012[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2014.
[5] 廣西壯族自治區科學技術廳.廣西科技年鑒2015[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17.
[6] 潘莉莉.廣西高新區發展現狀與創新發展對策[J].企業科技與發展,2019(01):8-11.
[7] 廣西壯族自治區科學技術廳.廣西科技年鑒2019[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