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華
【摘要】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并且豐富、積累語言,使學生具有初步的聽、說、讀、寫的能力。文章認為要讓學生積累語言,活學活用,就要充分利用教材開啟閱讀之門,在閱讀教學實踐中開辟積累之徑,在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中體悟積累之樂,不斷提升語文積累的效率,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發(fā)展。
【關鍵詞】小學低段語文教學;語言積累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并且豐富、積累語言,使學生具有初步的聽、說、讀、寫的能力。如何在低段的語文教學中指導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并學會積累語言,一步一個腳印地做好低段學生語言積累的工作,筆者也進行一些嘗試,與大家一起分享。
一、充分利用教材開啟積累之門
(一)重視詞語,分散積累
統(tǒng)編版低段語文教材中的詞語,除了在“詞語表”里有集中出現(xiàn),還在每組的識字課中、閱讀課文后以及語文園地這些板塊中分散呈現(xiàn)。例如,一年級上冊教材中,僅僅在“漢語拼音”這一板塊的畫面上、課后習題中,還有語文園地里,就呈現(xiàn)了20個詞語。此外,在識字課文、閱讀課文中又滲透了詞語176組。這些詞語呈現(xiàn)方式各不相同,積累途徑也自然不同。
1.在課文后以“我會認”的方式呈現(xiàn)的,如,一年級上冊漢語拼音的“復習三”中就有一題“我會認”,里面安排了這樣3組詞語:第一排是爸爸、媽媽、哥哥、弟弟;第二排是小雞、小魚、河馬、水牛;第三排是讀書、畫畫、騎車、洗衣服。這些詞語的編排非常有規(guī)律,像第一組的4個詞語與家庭成員有關;第二組的4個詞語都是有關動物的名稱;第三組的4個詞語都是有關做的一些事情。關于這些詞,我們在引導孩子會認會讀的同時還應該通過適當?shù)刈尯⒆诱f說他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并找出規(guī)律,再照樣子補充幾個,請孩子用其中的詞語說一句話等方式幫助學生理解詞義,從而有效地訓練他們的語言。
2.以“讀讀說說”的形式呈現(xiàn),如,統(tǒng)編版一年級上冊教材的第5課《爺爺和小樹》,課后就有這樣一題“讀讀說說”:暖和的衣裳? 暖和的() 綠色的小傘? 綠色的() 漂亮的衣服? ?漂亮的() 雪白的云朵? ?雪白的()。筆者在指導學生練習時,先指導學生感知短語的結構特點,再讓學生學著把短語補充完整,使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積累這一類的詞組。
(二)利用“日積月累”,豐富積累
“日積月累”是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的語言積累和發(fā)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旨在“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有效地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提高。
1.積累富含表現(xiàn)力的詞語
教材中一些刻畫人物、描寫自然環(huán)境的詞……在學了以后就及時摘錄。如二年級上冊“語文園地”中要求積累一些帶有數(shù)字的成語,筆者在教學時先出示成語,讓學生們自己填一填:一本正經、二話不說、三心二意、四面八方……這些成語對于大多數(shù)學生來說都是第一次接觸到的,他們覺得很有意思,繼而會發(fā)現(xiàn)成語里都含有數(shù)字,并且開頭一個字恰好是從一到十,很有趣。筆者喜歡在學生認讀這些詞之后緊接著提問:你還能說出幾個帶數(shù)字的成語么?通過提問幫助學生及時積累,而且效果還更好了。
2.讀背饒有趣味的美文佳句
統(tǒng)編版教材的每一組課文里都安排了一個園地,而園地里幾乎都有一題妙語佳句,老師可在誦讀的基礎上,對部分難點進行點撥,但不必要求學生一定要透徹理解。如統(tǒng)編版教材二年級下冊語文園地五的“日積月累”板塊就是節(jié)氣歌。教學時,我們不但積累了這一知識點,還拓展了二十四節(jié)氣與農業(yè)、與人民生活的相關知識。待學生了解這些知識后,我們再聯(lián)系自己家鄉(xiāng)的民俗,想想我們這里冬至有哪些習俗。由此及彼,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學到了相關的知識,更是有效地利用教學資源,讓學生的積累變得更厚實。
二、指導閱讀實踐中開辟積累之徑
(一)在品味中理解積累
讀乃是閱讀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只有讀多了,讀熟了,才能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也只有讀懂了才能內化,才會讀有所值,讀有所得,從而達到有效積累語言的目的。如,在教學二年級上冊第8課《難忘的一天》時,當學生對文中“慈祥”“和藹可親”這兩詞的意思懵懵懂懂時,筆者不急著解釋意思,而是先告訴他們“慈祥”這個詞是專門用來形容老年人很親切的,想想我們家里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他們平時跟咱們說話時態(tài)度都是怎么樣的?然后再問他們鄧爺爺是誰?他可是我們尊敬的國家領導人之一, 一般老百姓可不是想見就能見到的。今天,鄧爺爺就來到“我”的眼前,而且此刻的神情就像我們的親爺爺一樣,這樣親切,這樣友好,我們就用“慈祥”這個詞來形容他。再結合課文插圖,讓學生帶著理解再讀句子,這樣孩子們也會領悟得到。
(二)在誦讀中欣賞積累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睂W習語文若想厚積薄發(fā),就需要日常積累。如二年級上冊《北京》這一課,第三自然段是這樣描寫的:“北京有許多又寬又長的柏油馬路。道路兩旁,綠樹成蔭,鮮花盛開。各種車輛在橋上橋下來來往往,川流不息。”多么美的句子,多么豐富的詞語!筆者在教學時,就指導學生在讀中想象畫面, 邊讀邊品悟語言文字,在讀中自然而然地積累語言。
(三)在運用中深化積累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敝挥谐种院悖瑘猿植恍福瑢W生的語文素質才能得到提高,這正是新課程所要達到的,也是每位語文老師所追求的。就讓我們一起尋找提高語文素養(yǎng)的“源頭活水”,讓我們的學生在積累、運用中享受學習語文的樂趣吧!在我們的教材中,總是留有適合遷移的練習點或令人思考的空白處。例如二年級上冊的課文《假如》,文章最后一小節(jié)出現(xiàn)了一處省略號,這串省略號就是非常好的創(chuàng)作點。筆者先讓學生說話練習,然后在充分展開說話的基礎上,抓住這個省略號仿寫創(chuàng)作詩歌,讓學生們在有意思的練習中很好地積累了語句。
三、綜合實踐課中體驗積累之樂
生活是最好的教材,引領學生去經歷生活,在生活中關注積累,能很有效地催化學生的語言積累。
(一)豐富生活體驗強化積累
現(xiàn)在的孩子遠離生活,往往是積累了許多描寫春天的詞語卻又不會用,如“百花盛開、鳥語花香”等,然而又有幾個學生能真切地去大自然里欣賞過春天的繽紛,去靜心傾聽過鳥兒的鳴叫,用心去感受過春風的柔情……沒有了對生活的親身感受,又怎能觸摸到詞語所包含的溫度?因此,我們要從低年級開始,積極為學生創(chuàng)造機會,帶學生去感受生活。只有生活豐富了,語言表達才會有源頭。如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一年級下冊的第一組課文,單元主題是圍繞“多彩的春天”來編排的。在學完這組課文后我們可以帶學生去觀察校園,請家長帶孩子走進大自然,尋找春天,把“我看到的春天”說給伙伴聽,說的時候要按照一定的句式說清楚,可以是一句話、一首詩,一段話;也可以把“我聽到的春天”介紹給小伙伴,和同伴一起模擬自己聽到的春天的聲音,談談自己的感受;或者還可以畫一畫“美麗的春天”。學生在自由的感受和體驗中,用自己的視覺、觸覺解讀了春天,同時又能夠不知不覺地積累了很多知識。
(二)“漂流日記”中出版積累
本學期在學完拼音后,筆者要求全班同學每人準備一個本子作為積累之用,并為自己的積累本取名“浪花一朵朵”。筆者要求每個孩子每天都要把新學的詞、詞組、一個好句子,或者是創(chuàng)編的兒歌摘抄在積累本上,因為已經學完了拼音,一旦遇到不會寫的字就讓他們先用拼音摘抄。孩子們忙得不亦樂乎,每天晨誦時筆者再讓他們讀讀這些積累的詞語、句子,以更快地積累語言、發(fā)展語言。
其實說到底,積累還是要經過內化之后才能夠運用,寫日記是孩子們運用的其中一條途徑。因為是低年級孩子,筆者怕寫日記會成為孩子們的一種負擔,所以從不要求他們一定要寫多少字數(shù),一定要寫規(guī)定的內容,只是借鑒了寫日記的形式,讓他們輪流著傳遞著寫“漂流日記”,只要把自己想要說的話寫出來就可以了。孩子們每天交上來的日記都會讓筆者忍俊不禁,而且筆者都會認真批改,最重要的是每一次筆者都會繪聲繪色地把同學們寫的句子讀給大家聽,如果讀到精彩部分,就將其張貼在學習園地板塊,課間讓同學們賞讀或者評頭論足,激發(fā)被選者的光榮感。一學期下來,筆者把孩子們的得意之作收編成集,人手一冊,讓孩子拿到自己的作文集,要求他們繪聲繪色地朗讀。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積累真是一個既長期又多元化的過程。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還是從引導“積累”開始吧 !因為只有厚積才能薄發(fā)!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魏春峰.正確認識語文積累——對《語文課程標準》中“積累”的解讀[J].小學語文教師,2002(06):7-9.
[3]宗守詠.論語文積累[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