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李鶯
摘 要:新媒體技術飛速發展,它的應用領域也日益廣泛,其中初中語文課堂上的應用是其必然領域之一。將新媒體技術同現代文閱讀相結合,可極為有效地改變舊教法中之單調枯燥,且對拓展語文課堂教學內容、展示多元教學方法等均將起到十分有效的作用。文章利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著重研究新媒體技術在初中語文現代文閱讀教學中的運用原則、具體操作策略等,以便為提升教學質量與教學效率服務。
關鍵詞:新媒體技術;初中語文;現代文閱讀;教法
一、 引言
在新媒體技術飛速發展與“互聯網+”理念深化之大背景之下,將新媒體技術引入課堂,可以給包括現代文閱讀在內的多項教學任務提供更好的發展機會。若詳細論之,則可以明確:教師在初中語文現代文閱讀課堂上,借助新媒體技術,能夠充分展示出融聲音、文字、圖片以及視頻等諸多長處,這樣能夠同時滿足課堂教學手段豐富、促進閱讀教學效率提升等方面的個性要求,以此優化學生掌握文章內容與思想情感的總體環境,讓學生以更加積極主動的態度應對各項自主探究任務。為此初中語文教師應當充分關注新媒體技術的運用原則和具體操作策略,針對語文教學目標的實現需求,提供可以盡快滿足的幫助。
二、 基本概念的界定
(一)新媒體技術
新媒體概念最早出現在1976年的美國,這一概念是以數字信息技術為前提,以互動傳播為突出特點,且擁有一定創新形態的媒體形式。而另有觀點認為:新媒體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廣播與報紙相比,屬于新媒體,電視與廣播相比屬于新媒體,同樣,網絡等互動功能載體對于電視等而言也是新媒體。基于這樣的理解,筆者認為:應用到初中語文現代文閱讀教學的新媒體,可包括在本時代區別于已經應用多年的,能夠起到優化學生體驗的各類設施和功能,包括在線網站、慕課、微課、虛擬現實、電子書包等。
(二)閱讀教學
從某種意義上說,語文教材中不僅有比較具體的語言知識、人生觀念、文學修養等指導內容,而且也可以在各種思維方式、思想情感方面提供足夠的借鑒。因為教材中閱讀內容尤其是現代文閱讀內容的豐富性,所以在開展閱讀教學時,自然是要給學生提供多樣化知識和方法的啟迪的。而按照語文課程標準所提要求:閱讀是依靠語言文字獲得信息、認知世界、拓展思維,從而取得良好體驗之有效途徑,則同樣強調了這一點。因為閱讀對初中語文教育工作有著特殊性,它的教學有效性,將對語文教學成功與否產生決定性影響。所以怎樣依靠新媒體技術使得閱讀教學成效能得到提升,向學生展示科學閱讀指導,將是進行進一步研究的突破口之所在。
三、 初中語文現代文閱讀教學應用新媒體技術的原則
新媒體技術在教育教學領域應用的深入研究,還有很長探索之路要走,應當得到政府部門、學校、教師、設計者的多方支持與配合。在此前提下,將課堂教學信息化看作重要著力點,充分考慮教師和學生的剛性需求,抓住要點,實現創新。整個過程中,建議教師著重把握幾項基本原則。
(一)明確教學時新媒體的技術地位
新技術的出現總是會伴生爭議,如今很多類型的新媒體技術大量出現和采用,同樣會在課堂上以爭議和發展并存的態勢展示出獨有的魅力。此時我們不難看出:隨著對教育現狀改革的期待,其與現代文閱讀教學之融合,可謂是一種必然趨勢,其在課堂上的地位也會愈加穩固。因而,有必要直面新媒體技術之教育引領功能,提升它的利用效率,而不能永遠對其保持排斥態度、只做表面功夫。有一項研究結果表明:學生原本的學習興趣將會在年級變化后減弱,開展初中現代文閱讀教學期間,視聽覺因素的影響又是同步增強的。可見教師要正視爭議,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用發揮視聽覺優勢的做法鞏固其地位,為學生閱讀興趣與閱讀教學效率的提升服務。
(二)強化教學時師與生的雙向交流
初中語文融工具性與人文性為一體,為兩者相互統一之產物。語文教師在開展初中階段的現代文教學時,既要承擔起傳授語文知識的任務,又要不失時機地向學生滲透人文思想,保證學生審美能力的自然發展。借助新媒體技術進行現代文閱讀教學,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上可能有多次面對“人”“機”單向交流的機會,這有可能造成基本情感交流的缺乏,從而使人文性的展示弱化。為能順利解決此問題,我們應利用新媒體技術給現代文閱讀以支持時,留意融入情感的必要性,即注意強化教學時師與生雙向交流的原則之把握,用飽滿的精神狀態促進學生閱讀激情的發展。這時要突出他們在閱讀教學延續方面之主體功能,以及對應的教師主導作用,以揚長避短的態度面對每一次新媒體技術的運用機會,避免為了用而用的華而不實情況出現。
(三)平衡教學時互聯非互聯做法
對于新媒體技術而言,其內容的豐富和形式的多樣,極易帶動學生參與和認知興趣,但問題在于:初中生往往存在自我掌控力與辨析力較差的問題。所以要求教師積極引導,努力做好網絡安全防范舉措,讓網絡的“入口”“出口”安排更為合理,防止陷入網絡黑洞而不自知。在學生對新媒體技術產生興趣,并在閱讀學習期間大量運用時,教師應當注意到如何平衡互聯和非互聯做法的問題,以保證學生不會在信息空間和技術世界中迷失自我。唯有如此,才能讓學生以科學、合理的形式運用新媒體技術,使新技術與傳統方式共同生存。
(四)形成教學時的閱讀媒介素養
為了與教育改革趨勢相一致,有效提升教育教學水平,我們要充分關注到針對他們核心素養提升之問題。要求學生擁有足夠的數字化生存能力,用更加積極和主動的態度,同“互聯網+”發展趨勢相適應,以及擁有足夠的信息安全意識、網絡倫理道德等,均是新的核心素養要求。在此類要求背景下,語文教師在開展現代文閱讀教學時,對新媒體技術的應用便不能只局限于輔助教學的片面視角,而是要把新媒體閱讀視為學生能力發展的必經之路,給予和教材基本教學內容同等的重視,即致力于培養學生的閱讀媒介素養,促進其身心健康成長與文化修養同步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