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景豐 阮超宇
摘 要:為了貫徹執行我國關于安全生產相關法律法規及標準規范的要求,切實減少港口生產經營單位的安全生產風險,識別及管控危險源是關鍵。文中厘清了危險源的定義及分類;明確了第一類、第二類危險源的識別方法,針對不同分類提出了管控危險源的方法,進一步提升了港口生產經營單位的規范性與安全性,有效降低企業的安全風險。
關鍵詞:港口生產經營;危險源;識別方法;管控方法
中圖分類號:U698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6—7973(2021)07-0047-03
港口生產經營單位欲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安全生產領域改革發展的意見》“堅持源頭防范。……構建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工作機制,嚴防風險演變、隱患升級導致生產安全事故發生。”,識別及管控危險源是關鍵。識別及管控危險源務必不厭其煩,宜細不宜粗。須知千里之堤潰于蟻穴,細節決定成敗,細節決定安全。
1危險源的定義及分類
危險源是指可能導致死亡、傷害、財產損失、工作環境被破壞或這些情況組合的根源。危險源就是生產經營單位在生產經營活動中存在的可能導致生產安全事故的包括已被認知的和尚未被認知的隱性禍患。
危險源包括第一類危險源和第二類危險源。
第一類危險源是指能產生能量的能量源、擁有能量的能量載體和危險物質。
第一類危險源的存在是事故發生的前提。第一類危險源釋放出的能量,是導致人員傷害或財物損壞的能量主體,決定事故后果的嚴重程度。第一類危險源具有的能量越高,一旦發生事故其后果越嚴重;反之,擁有的能量越低,對人或物的危害越小。第一類危險源處于低能量狀態時比較安全。同樣,第一類危險源具有的危險物質的量越大,其危險性越大。
正常情況下,生產過程中的能量或危險物質受到約束或限制,不會發生釋放,即不會發生事故。但是,一旦約束或限制能量的措施失效或被破壞,則將發生事故。
第二類危險源是指導致約束、限制能量措施失效或被破壞的危險有害因素。這些危險有害因素包括物的因素──物的不安全狀態、環境因素──作業場所的作業環境的危險有害因素、人的因素──人的不安全行為、管理因素──生產經營單位安全生產管理缺陷。
第二類危險源是第一類危險源失控的原因,是第一類危險源導致事故的必要條件,是隨機出現的現象或狀態。第二類危險源決定事故發生的可能性。第二類危險源越容易出現、出現得越頻繁,發生事故的可能性就越高。
第二類危險源是生產經營單位在生產經營活動中存在的可能導致生產安全事故的包括已被認知的和尚未被認知的生產安全事故隱患。
2 識別危險源的方法
應識別第一類危險源和第二類危險源。
2.1 識別第一類危險源的方法
應按下列程序和規定識別第一類危險源:
2.1.1 編制清單
調查本單位的危險貨物和化學危險品(以下統稱危險貨物),特種設備(以下簡稱特種設備),除特種設備之外的其他機電設備(以下簡稱其他機電設備),供電設施、供水設施、消防設施、安全設施和建筑設施(以下簡稱設施),工具和作業場所,并據實編制清單。
2.1.2 辨識
對上列清單所列的危險貨物、特種設備、其他機電設備、設施、工具和作業場所逐一辨析,識別屬于“能產生能量的能量源或擁有能量的能量載體和危險物質”(以下簡稱第一類危險源),并形成第一類危險源清單。
2.2 識別第二類危險源的方法
2.2.1 應識別下列第二類危險源:
(1)物的不安全狀態;
(2)作業場所的作業環境的危險有害因素;
(3)人的不安全行為;
(4)安全管理缺陷。
2.2.2 如何識別物的不安全狀態
(1)應識別第一類危險源清單所列危險源(以下簡稱危險源)和個人勞動防護用品的物的不安全狀態。具體應識別:①危險源和個人勞動防護用品不符合適用安全法規標準的規定之處;②危險源有可能出現的可導致能量被錯誤釋放的故障、損壞。
(2)應按如下程序識別危險源和個人勞動防護用品不符合適用安全法規標準的規定之處:識別并獲取危險源和個人勞動防護用品適用法規標準;依據適用法規標準編制檢查表;使用檢查表排查并形成危險源和個人勞動防護用品不符合適用法規標準規定清單。
(3)應分別對危險源逐一分析,識別危險源有可能出現的可導致能量被錯誤釋放的故障、損壞,并形成危險源可導致能量被錯誤釋放的故障、損壞清單。
(4)應分別分析危險源和個人勞動防護用品不符合適用法規標準規定清單所列不符合適用法規標準的規定之處以及危險源可導致能量被錯誤釋放的故障、損壞清單所列的故障、損壞(以下統稱物的不安全狀態),明確下列內容并形成物的不安全狀態可能導致的事故清單:物的不安全狀態導致事故必須具備的條件、可能導致的事故、可能導致的事故的嚴重程度。
2.2.3 如何識別作業場所的作業環境的危險有害因素
(1)應識別作業場所的作業環境的下列危險有害因素:①不符合職業健康安全適用法規標準的規定之處;②有可能出現的可導致能量或有害物質被錯誤釋放的故障、損壞;
(2)應按下列程序識別作業場所的作業環境不符合職業健康安全適用法規標準的規定之處:識別并獲取作業場所適用法規標準;依據適用法規標準編制檢查表;使用檢查表排查并形成作業場所不符合適用法規標準清單。
(3)應對作業場所的作業環境逐一分析,識別作業場所的作業環境有可能出現的可導致能量或有害物質被錯誤釋放的故障、損壞,并形成作業場所的作業環境有可能出現的可導致能量被錯誤釋放的故障、損壞清單(以下簡稱作業場所可導致能量被錯誤釋放的故障、損壞清單)。
(4)應分別分析作業場所不符合適用法規標準清單所列不符合職業健康安全適用法規標準的規定之處以及作業場所可導致能量被錯誤釋放的故障、損壞清單所列的故障、損壞(以下統稱作業場所的作業環境的危險有害因素),明確下列內容并形成本單位作業場所的作業環境的危險有害因素可能導致的事故、職業病清單(以下簡稱作業場所危險有害因素可能導致事故、職業病清單):作業場所危險有害因素導致事故、職業病必須具備的條件、可能導致的事故、職業病、可能導致的事故、職業病的嚴重程度。
2.2.4 如何識別人的不安全行為
(1)應識別下列人的不安全行為:①導致危險源和個人勞動防護用品可導致能量被錯誤釋放的故障、損壞的人的不安全行為;②作業活動過程中導致能量或危險物質錯誤釋放的人的不安全行為;③作業活動過程中導致人接觸錯誤釋放的能量或危險物質的人的不安全行為。
(2)應分別對危險源有可能出現的可導致能量被錯誤釋放的故障、損壞清單所列的故障、損壞,逐一分析,識別導致可導致能量或危險物質被錯誤釋放的故障、損壞的人的不安全行為,并形成導致可導致能量或危險物質被錯誤釋放的故障、損壞的人的不安全行為清單(以下簡稱導致故障、損壞的不安全行為清單)。
(3)應根據本單位全部作業活動編制本單位作業活動清單(以下簡稱作業活動清單)。分別對作業活動清單所列作業活動的每一個工序的全過程的操作行為,逐一分析,識別導致能量或危險物質錯誤釋放的人的不安全行為,識別導致人接觸錯誤釋放的能量或危險物質的人的不安全行為,并形成( ? ?)作業活動過程導致能量或危險物質錯誤釋放的人的不安全行為和導致人接觸錯誤釋放的能量或危險物質的人的不安全行為清單(以下簡稱作業活動中人的不安全行為清單)。
(4)應分別分析導致故障、損壞的不安全行為清單和作業活動中人的不安全行為清單所列的人的不安全行為,明確下列內容并形成人的不安全行為可能導致的事故清單:人的不安全行為導致事故必須具備的條件;可能導致的事故;導致的事故的嚴重程度。
2.2.5 如何識別安全管理缺陷
(1)應識別下列安全管理缺陷:①管理制度和操作規程不符合適用法規標準。第一類危險源清單所列危險源和個人勞動防護用品的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規程不符合適用法規標準的規定。②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規程不符合危險源管控措施。第一類危險源清單所列危險源和個人勞動防護用品的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規程未明確管控已識別危險源的措施。③安全操作規程不能做到有章可循。安全操作規程未覆蓋本單位全部生產作業活動不能做到有章可循。④管理制度的規定未落實。安全生產投入、安全生產教育和培訓、生產安全事故隱患排查和治理、安全生產違章行為管理、生產安全事故管理、安全生產獎懲等制度的規定未落實。⑤資源未能滿足管理需求。安全生產管理的資源分配未能滿足安全生產管理的需求。⑥教育培訓的績效未能滿足管理需求。安全生產教育培訓的績效未能滿足安全生產教育培訓的需求。⑦獎懲存在缺陷。安全生產獎懲不及時、力度不恰當。
(2)應按下列程序識別管理制度和操作規程不符合適用法規標準:分別根據第一類危險源清單所列危險源、個人勞動防護用品和操作規程適用法規標準的規定編制檢查表;使用檢查表排查,識別不符合適用法規標準的規定之處,并分別形成管理制度和操作規程不符合適用法規標準清單。
(3)應按下列程序識別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規程不符合危險源管控措施:根據管控已識別危險源的措施編制檢查表;使用檢查表排查,識別不符合管控已識別危險源的措施之處,并分別形成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規程不符合管控已識別危險源的措施清單。
(4)應按下列程序識別安全操作規程不能做到有章可循:據實編制本單位全部的生產作業清單;據實編制本單位全部的安全操作規程清單;把本單位全部的生產作業清單所列的生產作業對照本單位全部的安全操作規程清單所列的安全操作規程,識別沒有安全操作規程可遵循的生產作業,并形成沒有安全操作規程可遵循的生產作業清單。
(5)應對本單位在進行危險源辨識前的事故隱患排查和事故調查發現的物的不安全狀態和人的不安全行為,進行原因分析,追根溯源,倒查導致人的不安全行為和物的不安全狀態產生、存在的管理原因,識別本單位存在的下列安全管理缺陷:管理制度的規定未落實;資源未能滿足管理需求;教育培訓的績效未能滿足管理需求;教育培訓的績效未能滿足管理需求;獎懲存在的缺陷。
3 管控危險源的方法
危險源管控的理論依據是能量錯誤釋放論和軌跡交叉論。
危險源管控是采用安全技術措施、安全控制措施和安全生產管理措施來消除、控制危險源,防止危險源導致事故或職業危害的工作。
安全技術措施、安全控制措施是指消除、控制危險源的措施。
安全生產管理措施是指保障消除、控制危險源的安全技術措施和安全控制措施得到落實的措施,如明確安全生產職責、安全投入、教育、檢查、違章(失職)管理、事故管理和獎懲等措施。
(1)為了有效消除、控制第一類危險源,生產經營單位應按以下順序,采取相應的安全技術措施,并應明確落實安全技術措施的責任單位、責任崗位:消除;替代;約束、限制系統中的能量,防止發生能量錯誤釋放;隔離危險源。
(2)為了有效消除、控制第二類危險源,生產經營單位應根據下列原則,制定相應的安全控制措施,并應明確落實控制措施的責任單位、責任崗位:①消除物的不安全狀態。②消除作業場所的作業環境的危險有害因素。③明確為防止人的行為導致能量錯誤釋放而不得進行的操作行為和必須執行的操作行為。④明確為防止人的行為導致人接觸錯誤釋放的能量而不得進行的操作行為和必須執行的操作行為。⑤消除安全生產管理缺陷。
(3)為了保障消除、控制危險源的安全技術措施落實,生產經營單位應制定相應的明確安全生產管理責任、進行安全生產教育和培訓、檢查督促落實和實施安全生產獎懲等安全生產管理措施。
(4)生產經營單位應根據安全技術措施和安全控制措施,修訂設備設施技術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規程。
(5)生產經營單位應根據安全生產管理措施,修訂安全生產教育和培訓制度、生產安全事故隱患排查制度、安全生產獎懲制度。
(6)生產經營單位應根據經修訂完善的設備設施技術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規程,修訂完善安全生產教育和培訓教材、生產安全事故隱患排查表。
(7)生產經營單位及下屬各單位應嚴格貫徹落實經修訂的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規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