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滿玲
摘 要:在小學階段的教育中,通過數學科目的教學能夠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良好培養,同時促進其解題能力的顯著提升。因此,進行日常教學活動時,教師需提高對數學課程的重視程度,引導學生掌握高效的學習方法,逐步培養其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實踐證明,通過問題教學法的應用,更有利于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幫助學生提高數學成績。基于此,文章以問題引領,有效探究為切入點,深入研究問題教學法在小學數學課堂上的有效應用策略。
關鍵詞:問題引領;探究;小學數學;問題教學法;應用;研究
問題教學法通常依托于課堂提問的方式進行開展。在平時的數學教學課堂上,教師給學生提出問題從而使學生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相應發展,增強其問題意識和思維能力,全面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就小學階段的教育活動而言,數學占據著重要地位,教師進行數學課程教學時,既要給學生傳授基礎的數學知識,也要重視對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培養,使其數學核心素養得以提升。然而,在應試教育影響下,部分教師進行日常教學時習慣采取“灌輸式”教學法,枯燥乏味的學習氛圍并不利于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影響其綜合學習能力的提升。這種情況下,采取問題教學的方法可以改善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激發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教學質量與效率的提升,實現高效課堂的構建。
一、 小學數學問題教學的現狀
(一)學生難以理解抽象知識
隨著學生年級的提升,數學學習的難度隨之得到相應地提升。由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在邏輯思維能力這一方面的發展有所欠缺,導致部分學生無法理解抽象的數學知識,學生若想學好這些數學公式或定理,便需要具備良好的思維和思考能力。然而,對于天性活潑好動的小學生來說,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是相當漫長和枯燥的,學生很難全程集中注意力,雖然學生就在教師眼前,但是思緒早已飛出教室,主要還是因為學生無法理解這些抽象的數學知識,所以提不起學習的興趣,這便直接影響到問題教學法的實際應用效果。
(二)教學形式單一
問題教學法在小學數學課堂上的應用,主要是使學生可以靈活調動自身的數學思維來解決各種生活問題,在這個過程中促使學生將知識轉化為能力。基于此,還需教師結合實際的教學內容來對教學方式予以持續地調整,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增強學習體驗。然而,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依舊有部分教師受傳統教育理念所影響,過分追求理論知識講解,忽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以期快速促進學生成績的提升,卻忽略了過于單一的教學形式,反而會使學生愈發抵觸學習。
(三)教師的創新意識不足
現階段,進行小學數學教學時,不難發現有部分教師在制訂教學計劃時缺少積極創新的意識。教師不僅是課堂教學的主要領導者,同時還是新課改的實踐者,教師只有具備與之相匹配的創新意識,才能更好理解新課改的核心概念,掌握新教材的服務宗旨,理解教材撰寫者的意圖,從而達成有的放矢地教學。現如今,新課標所倡導的是“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然而在實踐教學中,仍舊有教師忽視學生的主體作用。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習慣聽從教師的一切安排,照搬教師思路,卻忽視展開自主學習和思考,只能是機械性記憶知識,成為沒有情感的“學習機器”。
二、 問題引導,活化學生思維
(一)立足教學內容,巧設數學問題
問題教學法在小學數學課堂上的應用,主要是以問題為引領,促使學生有效展開探究學習,進一步使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與數學核心素養得到相應提升。因此,若想增強問題教學法的應用效果,還需教師重視立足于實際的教學計劃,細致了解并掌握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同時聯系學生實際情況,進行數學問題的命制,在確保問題難度適宜的基礎上,促進學生思維得到有效發展。以“用字母表示數”這節課的教學為例,在備課階段就需教師深入研究教材,圍繞具體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進行生活化問題情境的創設。例如,在課堂上,教師拿出事先準備好的一瓶1000mL的橙汁和幾個一次性紙杯,并給學生提出問題:“我們平時經常會喝大瓶的橙汁,有哪位同學做過與橙汁有關的實驗嗎?具體應該如何操作呢?”這個問題很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容易使其產生共鳴,從而展開積極探討。隨后,教師結合學生的探討結論,活躍教學氣氛,給學生提出下一個問題:“現有一瓶1000mL的橙汁,分別倒入三個一次性紙杯中,每個一次性紙杯都倒x毫升橙汁,誰能用含字母的算式表示這瓶橙汁還剩多少?”在教師逐步的問題引導下,使得學生更加專注于課堂學習,激發求知欲,增強學習效果。
(二)現代信息技術的靈活使用
大數據時代,現代信息技術給各學科教學活動的開展提供諸多便利,應用現代信息技術輔助學科教學已是大勢所趨,小學數學教學亦是如此。身為教師,應緊跟時代發展的潮流,結合小學階段學生的興趣愛好、性格特征、認知水平等靈活采取多樣化教學方式,從而帶給學生更加新穎的學習體驗。眾所周知,小學階段的學生受年齡、性格等因素的影響,很容易被外界環境影響,在課堂上并不能使自身注意力長時間集中,此時,還需教師將現代信息技術與問題教學法相結合,從而吸引學生注意力,使其積極參與課堂學習。例如,進行“平行四邊形”相關內容的教學時,教師可借助多媒體教學設備給學生展示生活中常見的平行四邊形,在圖形對比的過程中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同時還能對平行四邊形的組合、分割進行更加清晰地展示,通過視頻中的圖形轉化和變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抽象思維能力。其次,通過現代信息技術的使用,還能活躍課堂氛圍,使學生更加專注于知識學習,直觀感受相應的數學知識,在多重的感官刺激下,點燃學習熱情,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三)發揮認知經驗的作用
雖然小學生的生活經驗不是很豐富,但是這些相對有限的生活經驗同樣可以變成寶貴的教學資源供教師選取。教師采取問題教學法時,需立足于學生的認知經驗,循序漸進地引出本節課的核心內容。以“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這節課的教學為例,首先,教師將這三個圖形畫在黑板上,然后提出問題:“哪位同學可以說一說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在哪里有見過這些圖形嗎?”有學生表示每天上學路上看到的交通指示牌就是三角形的。教師順勢提出下一個問題:“那你能說明這個圖形有何特征嗎?有何讓你印象深刻的地方?”學生思考過后回答:“這個圖形有三條邊和三個角,且三個角都是銳角。”其他學生立刻反駁:“這個圖形也可能有一個直角。”然而,因為學生還沒有系統化學習這部分內容,所以學生并不能確定自身提出的觀點是否是完全正確的,此時,教師便可順勢引入這節課對“三角形”的講解。通過前一環節的激烈探討,學生的探究熱情被完全點燃,由于在前一環節中還有并未得到解決的問題,促使學生帶著問題進入下一環節,顯著增強學習目的性,學習效率更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