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旭艷
四川省眉山市東坡區是蘇洵、蘇軾、蘇轍三父子的故鄉。眉山本土文化充滿傳奇色彩,孕育出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東坡區很多非遺得名為“東坡”,都與蘇東坡有密切淵源。本文以“東坡非遺”滲入語文教學,巧妙開發利用為例,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中學教育的價值和方法。
一、“東坡非遺”融入中學語文教育的價值
1.學習東坡書法,提高書寫能力
蘇軾是著名書法家,代表作為《寒食帖》。眉山市級非遺蘇裔蘇體書法源于蘇東坡,有十分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文學藝術價值。語文教學滲透非遺,讓學生欣賞東坡書法,練習書法,陶冶情操,提高書寫能力。
2.閱讀東坡傳說,提高閱讀能力
蘇東坡是個極富光彩的人物,在他生前,民間已流傳著眾多關于他的傳說,有的在宋元時即被記入典籍,明清時生發繁衍,不斷豐滿,一直綿延至今。東坡傳說既有極富研究價值的古文記載,又有民間的口口相傳。提供了難得的教育資源。
3.探尋文化根源,培養語文綜合素養
“東坡非遺”在當地民眾特定的生產、生活中形成,并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如宴席上的“東坡肘子”,晚會上的“東坡川劇”,街邊的“轉糖影兒”等。這些民俗貼近生活,充滿趣味,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引導學生探尋文化根源,對于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養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4.了解傳承危機,進行語文情感價值觀教育
在現代文化沖擊下,許多年輕人不愿學習傳統民俗。如眉山市非遺“東坡川劇”,老一代傳承人不斷減少,而年輕人少有對川劇有濃厚興趣的,東坡川劇面臨傳承困境。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東坡川劇的獨特魅力和令人擔憂的傳承現狀,既能增加學生對家鄉文化的自豪感,又能激發學生對傳承優秀非遺的使命感、責任感。
二、“東坡非遺”融入中學語文教育的方法
1.在寫字與閱讀教學中滲透
東坡區蘇祠初中在課后服務中設置非遺書法社團,邀請書法傳承人進行講座和教學,師生書法獲獎頗豐。語文教師趁此東風鼓勵學生認真寫字、愛好書法,氛圍濃,效果好。
語文教材編入蘇東坡多篇詩文,教師可有機結合東坡傳說進行比較閱讀、群文閱讀,推薦閱讀《東坡非遺 蘇祠薪火》(蘇祠中學東坡非遺教育讀本)、《蘇祠鄰里》(蘇祠中學校本教育讀本)、《品味東坡》(眉山市東坡區鄉土文化教材)等。有利于學生擴展視野,增大積累,提高閱讀能力,學習東坡精神,獲得有益啟示。
2.在口語交際中滲透
師生通過視頻、圖片、實物或PPT展示及講解討論,直觀感受非遺魅力,增強文化自信和對家鄉的熱愛。還可聯系生活實際,討論分析東坡川劇、龍眼酥和麻糖等非遺的歷史和發展。老師把課堂更多地交給學生,培養自主學習能力,激發表達興趣并適時引導、點評。學生可講解對東坡非遺的個性化解讀。
3.在寫作教學中滲透
作文是語文教學難點。學生習作“假、大、空”問題突出,要走出困境,需引入“活水”,才能使內容豐富而有感染力。非遺便是源頭活水。
引導學生通過查閱書籍、網絡,拜訪傳承人等了解“東坡非遺”及其發展歷程。如東坡川劇文化、變臉面具、服飾動作及其傳承保護等。可去東坡泡菜博覽園、三蘇祠等研學游、親子游,感受先輩們生產、生活的智慧。對非遺技藝感興趣的同學,還可學習制作。
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著文學、繪畫、手工、書法、雕塑等豐富的教育元素,具有獨特的教育價值。眉山市東坡區的中學語文教學巧妙開發利用“源頭活水”東坡非遺,既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又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將本土非遺和教學有機融合,將迎來優秀文化傳承和教育高品質的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