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軍
作文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同閱讀教學幾乎構成了全部的語文教學。作文教學效益的高低無疑也是語文教學效益高低的一個顯著標志。故而,本文將從主體性的教學價值的理論解讀中,試圖來重新審視和設計新形勢下中學語文的作文教學,以求教于方家。
一、拓展體驗:從單純的“文以交際”“技術化”的形式操練轉向主體內在精神的自由顯現
作文教學不是去培育主體內在精神,凸現教學中學生的主體性,而是將負載人文精神的語言抽象成外在于人的可以純理性地由大的語言單位向小的語言單位解析,由語形向語義解析的客體,把這一原本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生動,并滲透了對人的關懷和理解的活動做簡單片面的理解,甚至加以肢解,還原成無生命的教條。時下盛行的所謂片段作文訓練等無不是這種理論陰云下的產物。作文教學這門具有鮮明個性色彩、生命意識的創造性很強的藝術變成了讓學生望而生畏、聞而生厭的“磨煉”。學生的寫作不必有真情實感,特別是議論文寫作,只需背誦有關的警句、套話即可。導致學生寫作能力的整體性倒退,審美能力的普遍下降。
寫作文絕不是純粹的無精神內涵的語言字碼本身,而是形成人的獨立的精神本體,在潛移默化中樹立人的自我的精神與人格,就是建立一個絕對不同于他人,而又與他人、與社會、與時代文化相互融洽的真正自我。只有用心靈思索,眼中的世界才能更加清晰地歸于本真。也就是說,愈是濡染了主體的“感情色素”的東西,就愈是鮮活的、明敏的、富瞻的、個性的、獨特的、深刻的。學生作文中的這些品質,實際上標示著沉甸甸的生命質感的存在,映現一個活潑的“我”的靈魂。
可見,只有拓展主體的生命體驗,讓主體內在的精神自由顯現,讓其心靈隨生活而歌,讓其思想隨客觀事物而舞,就有了他們對人生的深切了悟,對社會的高屋建瓴的洞悉?!凹夹g化”的訓練是不能讓作文教學真正取得成效的。
二、抒寫性靈:從“文以載道”轉向“文以言志”
現行作文教學另外的一個偏頗就是過分地強調文以載道,導致以主題的意識形態標準作為判斷作文的絕對標準。學生被預置在某種既定的話語體系中。
這種作文教學遠離學生的自我身心,學生對此有強烈的排斥傾向。因而,越是強化這種教學,學生也就越遠離它。于是,有的學生準備兩套話語系統,一套應對老師與考試,而另一套用在周記、信件、隨筆的“私人作文”中,在這里才能看到他們心靈世界的率性剖白,在于寫出了自我感受。
三、拆除樊籬:文體與命題從封閉、單一轉向開放多元
命題作文不但在思維取向與誘導上就先入為主,從“主題”出發把“立意”概念化,并且指定技巧、修辭的運用范圍。這實際上一切都被指令化了。同時,即或命題作文,平時的寫作訓練抑或應試作文,文體也成了限制學生自由的圍墻、束縛學生手腳的鐐銬。我們要求學生要么只能寫記敘文,要么只能寫議論文,不讓學生越雷池半步。善寫記敘文的,面對議論文題目會無所作為:善寫議論文的,面對記敘文也會表現平平。一個學生不可能任何文體都會寫得好。一題多體、一題任體。淡化文體便能為學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寫作才華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