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慧君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一項重難點,閱讀教學的過程是學生、教師、作者和文本之間的交流。低學段閱讀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引領學生進入文本,理解文本內容,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享受閱讀帶來的快樂,并進一步引導學生形成自己獨特的見解,訓練和提高學生的語言和文字表達能力。閱讀教學貫穿小學語文教學之中,有利于豐富低年級學生知識,對于高年級學生來說,則有鞏固生字詞,提高表達能力和閱讀能力的關鍵作用。
一、興趣培養,語言訓練
學生閱讀的動力來源于閱讀興趣,這也是學生閱讀的前提。基于此前提,教師組織閱讀教學要注重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運用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的教學語言,借助多媒體,嘗試多種教學手段,營造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引領學生進入文本語言所描述的情境中去,并巧妙借助文本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的一系列訓練。
根據低年級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引導學生對閱讀產生興趣主要有以下兩點:
(一)選擇學生喜愛的文本
這個年齡段的學生識字量有限,他們不可能進行獨立自主純文字的閱讀,因此,教師需要幫助學生選擇文字量比較少的繪本或者是簡短有意思的童謠兒歌。
(二)創設學生閱讀的情境
低年級學生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創設相應的閱讀情境,幫助學生從自己的角度去閱讀文本,激發閱讀興趣和對書本的理解。教師可以創設相應的情境,以激發同學們的讀書欲望。
二、選擇方式,走進文本
教師要從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入手,引導學生走進文本,理解文本,但要注意,教師的分析不能完全代替學生的觀點,要引導學生有更加深入的、獨特的見解,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看法。
(一)課前領讀
教師除了在課堂中領讀外,還可以在晨讀、午寫以及課后服務時采用這種方法。教師在領讀的過程中可以使用肢體語言和面部表情幫助學生理解閱讀文本,比較適合領讀的書目類型是詩歌和童謠類,而故事類的圖書則需要其他的閱讀方式。
(二)課中講讀
講讀是課堂閱讀中最普遍使用的方法。因為低年級學生閱讀能力弱,如果整篇文章閱讀后再講解,學生往往把握不好。所以,很多時候我們都采用邊讀邊講的方式完成閱讀,使學生在閱讀中理解文本內容,引導學生在閱讀的時候進行問題思考和語言表達,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解讀文本的能力,同時還可以訓練同學們的語言表達能力。這種方式可以是教師提出問題學生解答,也可以是學生復述故事。
(三)課后伴讀
伴讀是指親子閱讀。進入小學后,很多家長都不再重視這種閱讀方式。其實,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完全脫離親子閱讀是很難保證閱讀質量的。教師還是應該跟家長溝通,在家里繼續陪伴學生閱讀。這種閱讀方式對培養學生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非常有用,而且還有利于課外知識的積累。比如晚上睡前15分鐘就是最佳伴讀時間,家長拿起一本故事書講給學生聽,久而久之,養成習慣,當哪天不講時,學生都會主動要求家長閱讀。
三、讀寫結合,拓展運用
統編教材要求將課外閱讀納入語文課程,低年級教師可以通過閱讀課來實現,要注意在閱讀課的教學中培養低學段學生的閱讀興趣,發揮閱讀的積極作用,避免使學生產生反向的抵觸心理,做好學生的閱讀工作。教師可以通過一篇帶多篇,引導學生走向課外,并推薦他們適合閱讀的童話故事等課外書,讓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相結合。比如在教《小青蛙》一課后,讓學生學著說說小青蛙的樣子,并寫一寫,引領同學們從書本延伸到生活,更進一步提升語言表達能力。
總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具體內容進行情境創設,可以幫助學生從自身經驗出發,加深與具體內容的聯系,這樣閱讀情境創設才能達到效果。閱讀教學是讓學生感受到閱讀素材中的情感表達,讓學生情感共鳴,進而引發學生閱讀興趣,在閱讀過程中將自己對課文的情感表達出來,就會起到良好的閱讀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