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菁
《語文讀本》作為輔助教材,是和語文書一起發給教師和學生的資料用書。精心編排的《語文讀本》體現了編者的良苦用心,他們希望幫助教師和學生,在立足于語文教材的同時,積極地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加深學生的學習力度。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教師和學生都好好地利用了《語文讀本》,甚至于有的學生一個學期下來,《語文讀本》干干凈凈,連名字都沒有寫一個。這不得不說是一種巨大的浪費。
那么如何利用,并且是有效利用《語文讀本》呢?筆者認為仍舊要從教師和學生兩方面出發。
一、教師方面
教師應該從觀念和意識上對《語文讀本》有充分的重視,注意教材和《語文讀本》的橫縱結合利用。如何將課本和讀本聯系起來呢?大概有以下幾種方式。
1.文體一致。課本和讀本在單元上是高度配合的,文體一致。例如,課本的第一冊第一單元是詩歌,讀本上就分別有《天地情懷》《叩問人生》《異域詩抄》三個專題來與之對應。在課本里出現的現代舊體詩詞、現代詩歌、當代詩歌、外國詩歌,都在讀本里有不止一篇的對應篇目。
2.作者一致。讀本在選擇文章的時候,往往也會注意到作者的選擇,有意無意,會挑選課本上的作者的另外一篇類似文章。拿第一冊第一單元課文和讀本來對比,同時入選的作者分別有毛澤東、聞一多、戴望舒、舒婷、里爾克。我們完全可以做類比閱讀,深入了解作者風格。
3.內容對比。例如,在一冊課本中為了說明說話藝術和虛心采納意見的重要性,分別有兩篇古文,即《鄒忌諷齊王納諫》和《觸龍說趙太后》。而學完這兩則課文以后,不妨將讀本的《召公諫厲王弭謗》一起學習。三篇文章可以形成強烈對比,反差大,可以為日后作為積累素材;同時也做到了教育學生,啟發德育的作用。
4.知識點相同。學習的目的不在于內容,而在于內容背后的知識點。比如第一冊第二單元散文,教師確定教授的知識點為比喻句的妙處,那么,我們選擇讀本的時候,就專門挑選比喻句運用比較出色的文章。如果教師確定的知識點是文章結構的完整,那么就從對應文章中選擇結構好的文字進行講解點播。
二、學生方面
在學習讀本的過程中,我們老師是組織者和引導者,在學生學習讀本熱情不高的情況下,更需要我們老師以百倍的熱情充分挖掘讀本的內容,最大限度地利用讀本,開展一些有效的活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1.開展“摘抄分享會”,請同學推薦精彩文段。把評價好與不好的權利交給學生,讓他們當專家,讓他們來做權威評判,既能鍛煉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調動他們的熱情,又能加深他們對文本本身的思考。
2.利用周記寫讀書筆記,檢驗讀書情況。“我以我手寫我心”,一舉數得,既回避了學生周記選材不規范的可能性,鍛煉了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也檢驗了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提高鑒賞水平。
3.利用早自習安排學生讀文章,要求邊讀邊勾畫出自己喜歡的句子。早自習如果光讀課文,明顯單調乏味,可以將早讀時間劃分段落,前段讀課文,后段讀讀本。所讀內容建議老師做詳細計劃,否則,學生自己安排,就會顯得雜而無目的,與課本的聯系也不那么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