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翔 黃芝燕 路永華 王楊麗 方淼喜 徐翠



摘 要:一直以來,關于大學生因心理問題引發的大大小小悲劇層出不窮,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也越來越受到社會、政府、學校、家長以及學生的重視。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傳統的心理健康服務已經無法滿足大學生的需求。本文以“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和平、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為落腳點和總目標,通過調研分析,融合移動互聯網技術,構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服務體系——校園解憂吧,提供一個便捷的、針對性強的平臺,以此培育大學生健康的社會心態,促進個人成長、家庭幸福和社會穩定。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服務;移動互聯網
中圖分類號:F24 ? ? 文獻標識碼:A ? ?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25.035
1 研究背景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所以心理健康不僅是個人成長的根基,更是個人和社會美好生活的需要。同時,黨的十九大也強調了,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這表明國家對心理健康工作的高度重視。然而,由于心理學本身抽象深奧,加上我國起步晚、缺乏經驗、公眾對心理問題存在認知障礙,我國的心理健康服務開展得并不理想,難以滿足實際需求。
在高校的大學生,迷茫、焦慮、困惑是常態。他們不僅自己常常會產生一些困惑,而且發現身邊的同學經常會有各種心理矛盾和問題,比如人際關系的壓力和焦慮、學習的排斥情緒、就業的迷茫、戀愛的困惑、家庭的困擾等。在面對、思考、試圖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老師和學生發現了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重要性和嚴重性,但更多感受到的是同學們難以啟齒或求助無門的無奈。所以,關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服務迫在眉睫。
互聯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它給社會和人類發展帶來了嶄新技術革命,給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帶來了全新的環境和條件,同時也引發了不少網絡相關的心理問題,因此互聯網絡給大學生心理健康帶來了新的問題和挑戰。那么,該新的挑戰就是如何運用互聯網開展和實現大學生心理健康服務。
2 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及服務現狀
2.1 大學生常見心理問題
隨著生活節奏的日益加快,競爭越來越激烈,人際關系也越來越復雜,再加上觀念意識、情感態度的復雜嬗變,心理問題越來越引起社會的關注。聯合國專家預言:“到21 世紀中葉, 沒有任何一種災難能像心理危機那樣帶給人們持續而深刻的痛苦”。
作為社會的中堅力量,當代大學生應該是積極樂觀、善于溝通、上進奮發的。但是研究數據表明很大部分的大學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比如不同程度的抑郁、學業焦慮及倦怠、無法與同伴建立良好關系、就業及戀愛等。近年來頻繁發生在高校的輕生現象、刑事案件、休學退學等一系列惡性事件,更是引發了全社會進一步關注大學生心理。
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主要有戀愛情感問題、人際關系問題、學習和就業問題、網絡帶來的一系列心理問題等。
(1)戀愛問題。大學生正處于人生花季,生理和心理發育已經基本成熟,對于愛情的追求自然會產生,愛情和婚戀是大學階段比較現實而又普遍的問題。但大學生的戀愛觀的偏差、抗戀愛挫折能力欠缺、戀愛道德責任感弱化等不成熟、不健康的戀愛心理必然會給大學生帶來許多異常性的戀愛行為,留下痛苦、不安和遺憾,從而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健康。
(2)人際關系問題,包括師生關系、同學關系、室友關系、親人關系,自卑、自負、孤僻、自我中心、嫉妒等常見的大學生人際心理問題。
(3)學習和就業問題,學習倦怠是目前大學生普遍存在的狀態。就業問題具體表現有自卑心理、虛榮心理、依賴心理、焦慮抑郁心理、受挫心理等。
(4)網絡帶來的一系列心理問題。互聯網改變了大學生的學習、生活方式,擴充了大學生的人際交流模式,為大學生社會化過程中的角色期待、角色領悟和角色實踐提供了一個“虛擬現實”。同時,虛擬世界中的暴力、色情、頹廢等消極色彩的內容,給大學生心理健康造成很多的不良影響,比如情感冷漠、道德冷漠、脫離現實社會、交流障礙、人格缺失等。
2.2 高校心理健康服務現狀
我國的高校心理健康服務工作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至今已經有20多年的發展歷程。與其它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高校的心理咨詢起步較晚,專業水平較低,但是發展速度較快,社會的變遷和青少年的成長需要,推動了心理咨詢的發展。據統計全國目前有超過50%的高校開展心理健康服務工作。
但在這快速的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
第一,高校雖然建立了心理健康服務機構,但體系不健全,重視度和資金投入不夠。很多高校的心理咨詢服務機構是屬于學工部、團委或工會,或者直接由輔導員或其它老師兼任心理咨詢師,這樣不健全的機制導致心理服務的混亂以及權責不清。另外,當前絕大多數高校的心理服務機構無論從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無法滿足現實的需要,按照國際標準,心理咨詢師與學生的比例應為1∶500,但從現實來看,我國高校與之相差甚遠。
第二,心理健康服務供給與大學生的需求脫節。不是簡單的供大于求和供不應求,而是供求的脫節。一方面大學生需要的專業心理服務得不到滿足,他們無法得到有效的足夠的求助信息。另一方面高校對心理健康的普及度和宣傳度不夠,再加上高校長期關注有心理障礙的學生,這給學生造成錯覺,認為尋求心理服務的人都是心理問題的人,從而使有求助需要的學生望而卻步。
第三,大學生對高校心理服務機構的認同度不夠。經調查發現,很多學生在遇到困擾或煩惱時,更愿意向自己的朋友或者同學傾訴或求助,極少部分會求助于學校的心理咨詢室,并且更少學生有體驗過網絡心理服務。由此可見,高校的心理服務當時不夠多樣化,學生的求助意愿也不夠強烈,從而影響了大學生對學校心理服務的認同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