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娜
摘 要:黨的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召開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著重提出了“文化潤疆”戰略部署,要大力發展文化事業,提升新疆工作軟實力。檔案資源作為國家文化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高效的開發利用將極大助力“文化潤疆”戰略的實施和檔案開發水平的提升。本文主要就檔案資源開發利用的現狀及“文化潤疆”戰略中檔案資源如何搶抓機遇進行高效開發利用進行探究。
關鍵詞:文化潤疆;檔案資源;開發利用
1 “文化潤疆”戰略的提出
新疆處于我國西北邊境,是一個多民族聚集的地區,其文化也是多種多樣,形成了一個文化交流頻繁、包容互補的狀態。近幾年新疆風格多樣、內容豐富的文化繁榮局面更為突出,成為了中華文化必不可少的構成部分。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對其長期發展做出了指示,希望其重視團結、堅持文化發展、長期建設,在依法治疆的前提下大力地弘揚文化建設。并提出“要深入做好意識形態領域工作,深入開展文化潤疆工程”。黨中央在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中專門增加了“文化潤疆”這一提法,也正說明了文化建設在新疆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文化潤疆”貴在“潤”字。“潤”也,滋潤浸潤也,在于徐徐圖之,久久為功,并非一日冰凍、填鴨漫灌。“文化潤疆”需要“潤物無聲”的文化教化,促使政府、社會、公眾三方達成共識,并自覺自愿地參與社會秩序的維持和整個社會體制機制的完善,從而達到持續提升文化認同的實際效用[1 ]。同時也需要日復一日地滲透,將文化內涵不斷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達到“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從根本上堅定文化自信,運用文化的精神引導與道德教化功能,構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效果,從而實現文化善治,這才是文化潤疆的終極目標。
2 “文化潤疆”戰略對于兵團檔案發展的意義
“文化潤疆”不僅是一項政治工作,更是每個文化工作者的自覺意識和擔當[2 ]。文化潤疆一方面需要將現代先進文化進行大力宣傳,培養大量的文化專業人才,充實文化潤疆自身人才隊伍,另一方面也需要大力挖掘新疆紅色文化和革命文化資源,提取文化特點特色,并融入外來文化的長處優勢,有機結合、去粗取精,全面實施文化進學校、進社區、進機關,編研文化作品,開發文化產品,振興民風民俗,鼓勵文化創意,激發文化潤疆內生動力與活力,從根本上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提升他們對于傳統文化的敬仰和自信,最終實現文化產業動力的增強。同時,還應注重現代科技文化潤疆,積極引導職工群眾科學生產、健康生活的基礎上,并注重以多樣形式進一步深入普及現代科技文化教育,形成活用科學、尊重科學的社會文化氛圍,這也將有助于促進新疆各民族思想意識的現代化。文化潤疆是個全面系統長期性的工程,需要堅強的韌勁和恒心不斷充實完善各項工作,使之匯成長流不息的文化長河,方為長遠之計。
而“文化潤疆”工程必然涉及眾多單位和部門,不僅包括相關政府機關文化事業行政單位,還包含檔案館、圖書館、紀念館、文化館等各類文化事業單位,以及一些非政府組織和相關企業。這需要舉全社會之力來開展,其中無論缺少了哪個主體,都是不完整的。檔案館作為黨和國家的科學文化事業機構,其與生俱來的公共性和文化性就決定了它在文化建設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位置。檔案館的公共性體現在它是為社會公眾提供人類社會實踐活動原始記錄文化服務的場所,是獨立的、需要國家財政全額撥款進行建設和運行的文化實體。而檔案館的文化性則主要體現在檔案實體資源上。人類實踐活動的原始記錄具有強烈的文化性,檔案館是知識的積累,更是人類文明的見證,作為收藏文化遺產的重要場所,檔案館可以說是人類創造文化的歸宿地。孔子曾說:“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這也說明了檔案文獻對于后世文化發展的重大考證價值和重要意義。因此,在“文化潤疆”工程體系中,檔案部門應當作為重要主體積極參與其中。
“文化潤疆”戰略的提出和工程的實施一方面為新時期檔案事業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檔案工作要緊抓戰略機遇轉變工作方式方法,更新工作理念,將“潤”的理念和方法融入實際工作,切實發揮檔案資源澤潤社會、惠及民眾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為檔案事業提供了高速發展大機遇和創新發展的高平臺,“文化潤疆”工程所帶來的大量發展機遇和資金力量都是當前檔案事業發展迫切需要的。同時,“文化潤疆”工程的實施也將為檔案資源大力開發利用、并將效能最大限度回饋社會、服務人民提供全新的開發理念和政策支撐,更將有利于檔案資源歷史價值的展現和現實價值的釋放。
3 檔案資源開發利用現狀
檔案工作的基礎在于收集,關鍵在于保存,核心在于利用。而積極開發利用檔案信息資源,為社會提供利用服務始終是檔案工作的關鍵,檔案館也始終將公共利益和為社會需要服務放在一切工作之首。黨的十八大以來,新疆檔案事業緊抓時代機遇,快中求好,變中求新,不斷改善各級檔案機構基礎設施建設,改善館庫硬件設備,深入推進檔案工作專業化、科學化,各項檔案事業得到了極大的提升。但在檔案資源開發利用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一是開發深度有限,專業程度不高。各級檔案部門雖然館藏體系構成很豐富,包含了大量本地歷史檔案資料,但不少檔案還處于“養在深閨人不知”“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尷尬境地,載體形式比較單一,檔案開發利用率很低,傳統的檔案資源開發利用模式仍占絕大多數。查閱的檔案內容多為黨政機關公文材料,工資、社保、低保等民生檔案查閱頻率日漸增加,但占比仍然較少,其他方面的檔案開發利用更是寥寥無幾。
二是利用方式單一,開發思路不活。根據近幾年檔案利用工作情況可見,檔案資源查閱率越來越高,其資政參考價值也在不斷被發掘,但在查閱利用方式和利用效率方面還是比較單一低下,檔案利用效果也不夠理想。并且取檔方式以現場查檔為主,網絡化查檔還未全面實現。檔案編研方面,檔案資源深加工力度不夠,專業性不夠強,沒有高素質的編研團隊,導致很多檔案資源僅僅被當作參考圖書和內部出版物一般的存在,忽略了檔案資源開發的多樣性和多元性。檔案展覽方面,展覽主題固定,更新少,內容以文字圖片為主,形式單一,設計守舊呆板不利于內容更新,沒有融入人工智能技術和人機互動模式,缺少趣味性和知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