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忠 郭偉 李頻道
摘 要:臨沭縣是我國重要的甘薯產區,農民栽植甘薯密度普遍偏低,一般在每畝3000株以下,導致產量偏低,商品薯率不高,效益較差。2017年研究人員在臨沭縣店頭鎮袁閩莊村開展了丘陵旱薄地甘薯栽植密度對產量及商品率的影響試驗,試驗表明,隨著濟薯25栽植密度的增加,無論從甘薯產量、商品薯率、經濟效益都會呈現出先增后降的特點。其中,當密度達到3000~3300株/畝之間時,表現出來的效果最佳。建議地理條件相似的甘薯種植區,廣大農戶在種植濟薯25時,春甘薯栽植密度控制在3000~3300株/畝之間;夏甘薯栽植密度控制在3300~3700株/畝之間。
關鍵詞:丘陵旱薄地;甘薯;栽植密度;產量;商品薯率
臨沭縣是我國甘薯種植傳統產區,常年種植面積15萬畝,多分布在土層瘠薄、無水澆條件的丘陵山區。長期以來,受甘薯品種、地力水平、傳統觀念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當地農民栽植甘薯密度普遍偏低,一般在每畝3000株以下,導致產量偏低,商品薯率不高,效益較差。
為進一步探討丘陵旱薄地條件下春甘薯高產的最適群體結構,我們進行了甘薯不同密度條件下對產量及商品薯率的影響試驗,為指導農戶在丘陵旱薄地科學栽培提供技術支撐。
1.1 試驗基本情況
試驗地點設在臨沭縣店頭鎮袁閩莊村,棕壤土,pH為5.9、有機質11.3克/公斤、堿解氮79毫克/公斤、有效磷16.6毫克/公斤、速效鉀106毫克/公斤;栽種時間為2017年5月8日,收獲時間為2017年10月20日。
試驗地為丘陵平地,排灌方便,前茬為花生,試驗前每畝施入甘薯配方肥(N-P-K=10-10-20)50公斤/畝,作為基肥一次性施入。除草、插秧、澆水、病蟲害防治、化學控旺等栽培管理措施同常規。
1.2 試驗品種
試驗甘薯品種為濟薯25,由山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選育而成,屬淀粉型品種。審定編號為魯農審2015037號。
1.3 試驗設計
試驗設一個對照5個處理,4個重復,共24個小區,各小區隨機分布,小區之間設置隔離帶,小區面積30平方米。試驗不同處理見表1。
1.4 調查取樣方法
收獲時在每個小區中間部位取6.67平方米進行測產,并調查中間兩行大、中、小薯個數及重量,統計甘薯產量及商品薯率。甘薯商品率是指產品總量中商品量所占比重。甘薯的商品率可以簡單地理解為一個農戶生產的甘薯中,符合市場標準的甘薯所占的比例。
商品薯主要包括意義幾個特點:
一是外觀好看。一般要求薯形紡錘、薯塊較短,兩端較鈍,皮色鮮艷,無條溝,根眼淺,薯肉黃至紅色;二是干凈衛生、無病蟲害。薯塊不帶黑斑病、莖線蟲病,無蟲口,無破傷,不帶泥土雜質等;
三是薯塊大小整齊。國內市場以200~500克,國外市場以100~400克的薯塊最受消費者歡迎;四是無污染。按無公害或者綠色農產品生產的要求進行生產。
1.5 數據處理與分析方法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3軟件對數據進行錄入和計算,運用DPSv7.05軟件分析數據,采用duncan新復極差法進行平均數顯著性分析。
2.1 密度對產量及商品薯率的影響
栽培密度對濟薯25產量及商品薯率的影響見表2。
由表2可以看出,處理2和處理3的鮮薯平均畝產量分別為2141.82公斤和2117.64公斤,分別比對照1180.09公斤增產13.93%和12.59%,比對照增產達極顯著水平;處理1的鮮薯平均畝產量為2056.40公斤,比對照增產9.33%,比對照增產達顯著水平;處理4和處理5的鮮薯平均畝產量分別為2029.48公斤和1768.73公斤,比對照增產7.9%和-5.96%,比對照增產不顯著。
由表2可以看出,對照的商品薯率為91.07%,T1、T2、T3、T4、T5,商品薯率分別為:91.65%、93.04%、91.58%、89.68%、83.61%,T1、T2、T3分別比對照高出0.58%、1.97%、0.51%,其T2的增幅最大;T4、T5商品薯率為副增長,增幅為-1.39%和-7.46。密度過小的時候甘薯單薯重量整體偏大,且容易裂口,導致甘薯的商品薯率下降;密度過高時雖然甘薯裂口率很低,但是甘薯的單薯重量整體偏小,也影響了甘薯的商品薯率。
本試驗條件下,當密度達到3300株/畝時鮮薯平均產量達到最大值,為2142.82公斤/畝,商品薯率也最高為93.04%。隨著密度增大,鮮薯產量出現先增加后下降的趨勢,當密度達到一定值時,鮮薯產量將不再增加而呈現出下降的趨勢。說明適當增加甘薯種植密度可以有效提高甘薯群體的大小促進甘薯產量的提高,但過大的密度反而會一直甘薯產量的提高,甘薯的商品薯率也會降低。
2.2 經濟效益分析
為進一步探討種植密度對濟薯25種植效果的影響,我們進一步對種植結果進行效益分析。分析結果見表3。
由表3可以看出,與CK相比,不同密度處理的甘薯鮮薯經濟總產值、純收入和投入產出比均隨著密度的增加,呈現先增加后下降的趨勢。當種植密度達到一定值時甘薯的種植效益將不再繼續增加而呈現下降趨勢。本試驗條件下,當種植密度達到3000株/畝和3300株/畝時,純收入分別為1417.2元/畝和1485.8元/畝,分別比對照增加10.43%和15.78%,投入產出比分別為231.7%和231.8%,說明適宜密度可以增加純收入,過高的密度反而會降低純收入,不利于經濟效益提高。
不同密度栽培試驗表明:濟薯 25隨栽植密度的增加無論從甘薯產量、商品薯率、經濟效益都會呈現出先增后降的特點。其中,當密度達到3000~3300株/畝之間時,表現出來的經濟效益和商品薯率最佳。
根據臨沭地力條件,建議生產上應適當增加栽培密度,提高群體結構,增加經濟效益。推薦臨沭縣廣大農戶在種植濟薯25時,春甘薯栽植密度控制在3000~3300株/畝之間;夏甘薯栽植密度控制在3300~3700株/畝之間。
由于技術水平有限,再加上試驗誤差等原因,試驗結論的正確性需要更多的同類試驗進一步驗證。
■作者簡介:王成忠(1973.10-),男,農藝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