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業生產會對環境產生負面影響。我國農業生產模式對環境保護與監管發起了嚴峻的挑戰。通過對我國農業生產的分析,建立可持續性集約型農業框架需從降低農業化學品的使用、激勵精準用水以及法治保障等途徑出發。
關鍵詞:環境保護;可持續性;集約型農業
農業生產要發展,但亦要關注農業生產對環境的消極影響。一方面,農業生產會消耗土地資源、水資源,同時農業生產過程中使用農業化學品可能加劇了環境破壞。對此,有必要對農業生產與環境保護予以分析與權衡,以圖構建可持續性集約型農業。
據科學統計,農業生產占據了地球上36%的土地表面,在我國亦占有不低比重。同時農業生產是淡水資源的最大耗費渠道。世界資源研究所指出,農業生產使得固定氮水平翻一番。在美國,農業生產被認為是導致其地表水惡化的重要原因。美國的《瀕危物種法》列出的物種清單中有近1/3涉及農業做法,是造成生態環境破壞的最重要的單一原因。
農業生產對環境產生的負面影響不可小覷,但對此進行調解的方案卻差強人意,遠弱于其他行業。其中大多數與農業生產相關的方案是為促進農業生產而非緩解農業生產的消極影響。
2.1 農業生產高度分散
我國地域廣袤,農業生產種類齊全,但隨之而來形成農業生產高度分散的弊端。根據農業普查數據統計,我國有小農戶數目2億,占全國農業經營主體的98%,戶均生產面積約7~8畝。數目龐大的小農戶對環境保護與監管發起了另類的挑戰,同時地域遼闊的國情與農業生產經營分散的客觀情況緊密關聯,不同地域需要不同情境下的環境保護策略與監管方式,由此更加重了環境保護的嚴峻。
2.2 傳統農村生活方式
我國農業生產與農村生活方式息息相關,傳統的農村生活方式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可謂從古至今、久遠深長。傳統的家族式生活,宗族式農業生產與農業環境保護具有一定的互斥因素存在,即自給自足的農業傳統與現代農業生產方式中環境保護的理念存有部分矛盾。
2.3 農業經濟發展模式
城鄉發展不均衡,農村經濟規模滯后于城鎮發展,由此政策偏好于發展農村經濟以圖短期改善農村經濟狀況。短期利益目的驅使下,犧牲農業環境而達到滿足農村經濟增長需求掣肘了農業環境監管。另一方面,農業輸出是國際貿易的重要途徑,環境治理成本不僅影響農戶自身的經濟收入,亦對國家經濟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因此農業生產政策少見于農業生產環境保護。
3.1 減少農業化學品的使用
人口增長與農業用地有限性的矛盾迫使農業生產不得不求助于農業化學品的使用,促進農業生產產量來緩解社會性問題。但農業化學品的長期使用產生的抗藥性限制了農業生產發展,同時降低了土壤質量并加劇了侵蝕效應。因此,建立可持續性的農業生產方式亟需降低農業化學品的使用,在農業化學品數量和環境保護之間作以權衡。
3.2 激勵和補貼精準農業用水
農業生產對環境的影響更在于自身。首先農業廢水會污染地表水與地下水。其次,農業生產消耗的土地資源和水資源會影響自然棲息地,威脅生物多樣性。因此,控源節流、精準農業用水是保護農業環境的關鍵。政府部門制定用水標準,對于節約農業用水的農戶進行用水補貼和獎勵,防治農業用水的過度使用。
3.3 實現農業環境的法治保障
現有階段對農業環境的保護與監管尚不充分,要消除農業生產對環境的影響不僅要在各個部門之間進行協調,同時要有充分的法律保障。我國為促進農業發展出臺了《農業法》《農業化學物質產品行政保護條例》《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等法律規范,但對于農業環境保護的專門立法暫付闕如。因此,可持續性集約型農業框架需要在農業環境法律的保障下構建。
■作者簡介:賴德斌(1995-),男,漢族,湖南工商大學法學與公共管理學院在讀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