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策
摘 要:人工魚礁作為一種重要的資源修復、養護和增殖的手段,在保護漁業資源和改善海洋生態環境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人工魚礁是我們在相應的海域人為設置構造物,營造海洋牧場,用來改善水域中水生生物的棲息環境,調控和優化海洋生態,為海洋經濟生物提供索餌、庇護、生長、發育和繁育生殖的場所,從而保護漁業資源,提高漁獲物的重量和質量。
關鍵詞:人工魚礁;調控;海洋生態
陸地和海洋的總面積約5億平方公里,其中海洋面積約占全球總面積的71%,陸地面積約占全球總面積的29%。地球上陸地之間相互分離而海洋卻連成一片,海洋孕育著生命,含有豐富的生物資源和礦物質原料,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第二空間。但由于長期的過度捕撈,漁獲量遠遠超過其最大持續產量,造成漁業資源的快速衰減,加上環境污染進一步加重、人類的一系列不當活動以及工程建設對魚類棲息地的破壞等諸多不利因素,我們的海洋資源面臨著枯竭。對此,各國政府和專家學者紛紛采取一些限制捕撈量和保護漁業資源等措施,以恢復海洋生態的平衡。人工魚礁可以有效保護海洋漁業資源和修復海洋生態環境,其重要作用被國際社會所公認,并在世界范圍內得到廣泛的使用。
1.1 人工魚礁的定義
我國專家學者對于人工魚礁普遍的定義是人工魚礁是我們在相應的海域人為放置構造物,營造海洋牧場,用來改善水域中水生生物的棲息環境,調控和優化海洋生態環境,為海洋經濟生物提供索餌、庇護、生長、發育和繁育生殖的場所,增加增殖漁業資源。
1.2 人工魚礁的發展
我國真正意義上的人工魚礁建設始于20世紀70年代后期。從1979年開始,先后在山東、廣東等沿海城市進行了人工魚礁的投放實驗,實驗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漁業資源增殖效果,為人工魚礁的推廣使用奠定了基礎。在1983年12月,著名的海洋捕撈學專家馮順樓先生寫道,人工魚礁建設“開創了我國海洋漁業新局面”,并得到了中央的重視,分別在1983~1984年對在我國近海發展人工魚礁建設、增加漁業資源作了三次批示,并列入國家經委開發項目,在全國沿海城市進行推廣試驗。有關部門分別組織了多個考察隊到日本、美國等漁業發達國家進行人工魚礁建設考察,學習和借鑒國外建設人工魚礁的先進經驗。
2.1 人工魚礁對生物個體的影響
人工魚礁投放之后,魚礁的多孔結構所形成的光、音、味、水流等環境發生了復雜的變化,可以為不同的魚類等海洋生物提供適宜的產卵、避敵、棲息、攝食場所,因而可以吸引多種魚類前來,增加該水域的漁業資源。人工魚礁也為魚類等海洋生物躲避風浪、潮流和敵害提供了隱藏和保護的場所,一些大型的肉食性動物由于受到了人工魚礁的阻礙而消減了捕食能力,對該水域的漁業資源形成間接的保護。
2.2 人工魚礁對種群的影響
同一類有機體在特定時間內占有特定空間的集體被稱為種群,不同發育階段的個體形成一個種群,它是生態系統中生物組分的基本單位。研究人工魚礁對漁業資源的影響,種群是一個重要的變量。通常情況下密度(個體數或單位面積或時間的體重)、生物量(整個種群重量的估算)以及種群結構(各個生長階段或個體組與整個種群的比例)等是人工魚礁對生物種群的影響因素。
2.3 人工魚礁對環境容納量的影響
生態容納量亦稱環境容納量,它是指生態系統在特定的時期和環境條件下,生態系統所容納的種群數量的最大值,人工魚礁的設置使周圍水域的水流、光線、聲音、沉積物等非生物環境發生變化,這種變化會引起生物環境(包括浮游生物、底棲生物和附著生物等餌料生物)的變化,從而改善魚類種群的生存棲息環境。人工魚礁較大的容積可以提供一個容納較多漁業資源的空間,魚類的棲息、交配、產卵就有更多更適合的場所來進行相關的生理活動,提高了活動的效率和質量,在相同的條件下,理論上體積較大、結構較復雜的人工魚礁可以增大環境容納量,增大種群密度,增加漁業資源量;人工魚礁優越的水利條件,提供了良好的營養環境,營養越豐富,人工魚礁所能承載的漁業資源的容納量也就越大,既可以滿足較大的漁業資源的營養需求,生態容納量也將隨之擴大;人工魚礁的投放對環境容納量增大的程度反映了人工魚礁對漁業資源的增殖效果。
2.4 人工魚礁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人工魚礁優越的生態環境條件可以誘集多種海洋生物,包括魚類、藻類、微生物、浮游動植物等,增加該水域內的生物多樣性。生物多樣性最直觀的體現是物種的多樣性,可以直接反映出該水域內漁業資源的含有量。人工魚礁區生物多樣性增加表明人工魚礁對于漁業資源增殖的效應。人工魚礁聚集的多種海洋生物彼此之間逐漸建立起聯系,穩定生態環境,可以增加整個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在此基礎上,漁業資源的增大速度也有所提高,生物多樣性的增加可以提高人工魚礁區漁業資源的生產力,加速人工魚礁區內的物質循環,在相同的條件下比對照區的漁業資源量要高出數倍,并且這種提高不僅帶來了生物效益還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