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萍
摘 ? 要: 在全民閱讀背景下,高校職工書屋的建設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在高校建設職工書屋,是大力提高廣大教職工整體素質的教育工程,是工會在新時期面臨新局面組織職工、引導職工、服務職工和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的重要手段。高等學校作為文化教育的先鋒陣地,應加大投資力度、深挖資源利用、增強服務功能性。
關鍵詞: 全民閱讀 ? 高校 ? 職工書屋建設
一、全民閱讀背景下建設職工書屋的重要意義
人類自有了文明以來,閱讀是人類獲取知識、增長智慧、改變生活的重要方法和途徑。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孕育與發展,文明的傳承與創新,生活方式的突破與改革,全球化的交流與合作都與閱讀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讀書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崇尚讀書、詩書繼世之風已經在中華大地綿延數千年,生生不息、代代相傳。自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全民閱讀,政府工作報告已經連續7年把“倡導全民閱讀”寫入其中,全民閱讀已經被提升到了國家戰略高度。要在全社會各階層營造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的良好氛圍,引導廣大教職工提高閱讀品質、激發閱讀興趣、養成閱讀習慣、提高閱讀能力,在閱讀中升華自我,不斷提高綜合素質,深化人文情懷。
在全民閱讀的社會大背景下,高校應該是閱讀的先行者。職工書屋作為一種可以全面推廣的形式,為我們提供了提高閱讀效率和培養閱讀習慣的平臺。高校工會組織應該積極響應號召,認真研究政策精神,把握高校基礎資源存量特點和教職工需求特點。理清自身的優勢和存在問題,完善頂層設計,深入調查研究,積極推進職工書屋項目在高校落地生根。讓職工書屋成為閱讀風尚的引領高地,讓全民閱讀在大學校園魏然成風,這是目前高校工會組織應該關注的重點問題。
自“職工書屋”項目啟動以來,全國各地陸續建設了千余個示范點,形式多樣覆蓋全面。與全國如火如荼的“職工書屋”相比,高校職工書屋建設存在先天優越、后天不足等問題,建設數量、服務水平相去甚遠。各個高校職工書屋缺失,閱讀需求和閱讀平臺不對等。從現狀來看,高校對職工書屋存在認識不到位、建設不到位的問題。校園文化在理念、內容、形式各個方面相對滯后,一些高校只重視學科發展,忽略文化內涵。大部分高校沒有設立職工書屋,有些高校雖有職工書屋,但普遍存在硬件設施較差的問題,圖書存量少難以滿足借閱量、書目陳舊且更新慢難以形成良性循環和吸引力、品種單一且形式落后難以與實際需求相匹配,職工書屋形同虛設,沒人管理,逐漸荒廢。新時代,全民閱讀不是一句口號,職工書屋不是一波風潮,而是要久久為功、腳踏實地、堅持不懈做下去的一項工程。
二、高校職工書屋建設路徑探析
1.高校教職工群體閱讀現狀及特點。
近幾年,國民閱讀水平呈持續攀升趨勢,綜合閱讀率為81%,成人圖書閱讀率為59.3%。高校教師作為一個文化素養較高的群體,閱讀時間和閱讀量卻遠遠不及全國平均水平,這種現象令人深思。《中國青年報》調查結果顯示:教師一天學習閱讀時間在2小時以上的僅占8.7%,這與高校教師承擔授課任務、科研壓力大有一定的聯系。各高校統一組織讀書活動、集中閱讀的時間困難,受限較多。高校教師授課時間、授課地點相對分散,在校時間單一且不固定,多數教師完成授課任務后會離開學校,自由活動。高校教師閱讀狀態不積極、不活躍。在此情況下,提高閱讀率,增加閱讀時間,開展閱讀活動,不能照搬照抄其他行業的模式,應該充分考慮服務對象的特殊性要求。
高校教職工群體閱讀有特點。高校職工書屋面向廣大教職工,服務對象與一般職工書屋有截然不同的特點和需求。高校是高精尖人才匯聚的地方,一線專業教師均為高學歷、高層次人才,閱讀專業性、學科性更強。高校行政管理、黨務工作人數不在少數,還有教輔系統也是一個龐大的群體,涵蓋學生管理、后勤服務、圖書檔案管理及醫療衛生服務等各個部門。每個崗位上的職工對書籍需求千差萬別,閱讀喜好各有不同。尤其是一線教師已不局限在文化知識領域,他們需要在專業知識、社會信息、人文情懷、休閑生活等方面全方位提升和汲取。“職工書屋”可以作為圖書館的另一種延伸,更有針對性地貼近教職工需求,作為圖書館的補充和完善。
2.充分發揮工會組織的主導作用。
高校工會作為密切聯系廣大教職工的重要橋梁和紐帶,承擔著團結引導廣大教職工聽黨話、跟黨走的政治責任。同時工會作為服務教職工的基層組織,承擔著思想引領、凝聚人心、弘揚正氣、提高教職工幸福指數的重任。根據教育工會的職能定位,工會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主要發起者。因此,高校工會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理應承擔重要任務及扮演重要角色。職工書屋作為各級工會工作的重點,作為提高教職工文化素養的品牌工程,必須以改革創新的精神打造精品職工書屋,讓職工書屋在高校的土壤里重獲生機。在管理機制上采取高校工會主導、圖書館聯合建設的模式。工會發揮主導作用,爭取場地資金支持,廣泛進行基礎調研,了解廣大教職工實際需求,吸取社會成功經驗,努力把職工書屋打造成受歡迎、可利用、多層次、黏性強的精神家園。
3.有效利用高校圖書館資源。
以本人所在高校圖書館為例,本校圖書館現擁有紙質文獻298.54萬冊、電子圖書197.5萬種,中外文數據資源近百種;建立了系統完備的數字資源體系,并在省內高校中率先開通了移動圖書館應用業務,廣大教職工可以隨時隨地通過網絡方便快捷地登錄訪問、查閱資料。
高校擁有紙質文獻和電子資源極豐富的圖書館,這是其他企事業單位和社區普通的“職工書屋”無法相比的,但這并不意味著在高校里“職工書屋”沒有存在的意義。利用圖書館信息管理資源,調研圖書借閱原始數據,分析用戶的閱讀傾向、閱讀習慣,根據讀者的需求和借閱圖書分布情況探究圖書的利用情況,完善和優化職工書屋書資源配置,避免現有資源的重復與閑置。
搭建閱讀平臺,創新學習載體,充分利用圖書館現有信息化系統資源,建成“掌上職工書屋”,推廣“數字閱讀”“手機閱讀”。隨著5G時代的到來,移動媒體的開發與普及,閱讀媒介由紙媒轉向移動終端,備受廣大人民群眾推崇。高校應加大投資力度及軟件開發力度,將有關圖書資料整理錄入系統,這種“掌上職工書屋”方便快捷、無限增量、聲像俱全且豐富多彩,網絡信息資源的內容能夠實時更新,可供多人同時閱讀,借閱人數、借閱空間不受限制。掌上閱讀既擴大了職工知識面,又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是未來閱讀發展的大趨勢,也是高校職工書屋線上線下活動的重要平臺。
4.創新思維,增強職工書屋的黏性。
要轉變思路,突破藩籬。創新要與時代同行,與教職工的需求同行,打造真正有溫度、有黏性的職工書屋。職工所需就是工會工作創新的切入點,腳踏實地爭取經費支持、引進先進技術、增強執行能力、保證管理水平。
延伸職工書屋,實施多點布局,提高職工書屋的地理可及性。一些職工書屋存在距離遠、書籍陳舊、更新不及時、閱讀環境差等問題。高校可以充分挖掘教職工活動中心、黨員活動室、職工之家等資源,整合利用建設小型流動職工書屋和書籍櫥窗等形式,通過定期的流動書籍管理,提高書籍利用率。流動書屋解決了距離遠、黏性差的問題,極大地提高了職工書屋的地理可及性及利用率。“流動職工書屋”的規模雖不大,但身處教職工經常活動的地方,更容易讓圖書資源活起來、動起來,實現書籍共享,真正建設群眾“身邊的圖書館”,讓閱讀無處不在,讓閱讀就在身邊。
三、創新職工書屋管理模式
1.開展特色活動,增強職工書屋的功能性。
校園文化潤物無聲,具有潛移默化地教育引導師生的作用。職工書屋是培養“四有”型教職工的重要途徑之一,是高校以人為本、提高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方法之一。
特色收藏是職工書屋的核心內容,高校在訂購圖書資料時,要充分考慮服務對象的特殊性及高校擁有圖書館資源的現實情況。在圖書內容上,除了宣傳時政、黨建、學術類的圖書外,還要積極引進婚姻家庭、健康常識、育兒教育、烹飪營養、旅游攝影和人文地理等科普類、生活類和休閑娛樂類的圖書資料。
要以職工書屋為依托,開展豐富多彩的閱讀活動,比如書香中國·校園閱讀季、詩文詠誦會、讀書分享會、親子共讀等活動。還可以利用職工書屋平臺開展攝影展、繪畫展、書法展、圖書展等藝術文化活動。這里不僅是單一閱讀的空間還是才藝展示、藝術碰撞的空間。職工書屋的活動可以動靜結合,也可以多元共存。打破傳統閱讀壁壘,開闊視野,提高教職工生活品質,讓職工書屋成為思想交流、知識傳播、信息共享、休息放松的空間區域,成為廣大教職工集學習、培訓、交流為一體的綜合活動平臺。
2.打造職工書屋的環境文化。
當環境和閱讀產生碰撞與共鳴時,會產生令人意想不到的化學反應。環境影響人的思想境界,思想影響人的行為習慣。良好的空間環境讓人流連忘返、身心愉悅,身入其中者不由自主地接受著書籍的美育熏陶。職工書屋要打造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書籍的和諧關系,致力于可持續發展的文化形態。讓空間環境、文化環境、精神環境在三個不同層面相互影響、協同作用,打造屬于職工書屋的特色環境文化,使讀者把讀書看作快樂的活動,使讀者的閱讀收獲在實際工作生活中體現和運用。
職工書屋的布局設計應寬敞明亮、簡約溫馨、色調舒適,書架擺放合理整齊、分類清晰,桌椅設計要充分考慮耐用性和舒適性,室內點綴綠色植物和創意文化產品,讓閱讀者有如沐春風的感覺。還要增加職工書屋的服務性功能,在原有閱讀服務的基礎上,增加茶水、咖啡、茶點等人性化服務。開辟影視音像區,增加多元化、多維度的區域功能,在音像室中聆聽音樂、觀看影視作品,讓閱讀時光不再單調,讓閱讀與休閑充分融合。
四、結語
高校職工書屋作為提高教職工素質的有效載體,是廣大教職員工提高科學文化水平、豐富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陣地。職工書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是加強職工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舉措。要力求把“職工書屋”建設好、管理好、利用好,全面持久地推動全民閱讀走進校園,走進教職工,打造書香氣息濃郁的校園文化。
參考文獻:
[1]吳耀楣.公共圖書館在職工書屋建設中的作用——以廣東省科技圖書館的實踐為例[J].科級創新發展戰略研究,2020(04):17-20.
[2]楊晶晶.高校“職工書屋”建設模式及策略研究[J].科級情報開發與經濟,2011(32):41-42.
[3]潘冬霞,梁霞.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工會促進校園文化建設路徑探析[J].山東工會論壇,2019(06):7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