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志東
摘 要:應急管理信息化發展正處于快速發展的階段,大數據、物聯網和云服務等信息技術不斷迭代成熟提供了應急管理信息化的技術保障。文章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升級應急管理,以數據治理應對數據基礎這一困境,采用七步法來具體實現這一過程,闡述如何夯實數字化、智能化的應急管理信息平臺的基礎。
關鍵詞:數據治理;應急管理;信息;大數據
0 引言
目前,由于跨區域、跨部門、跨層級特性,我國應急管理工作存在標準不一、重復建設、缺乏平臺等問題。不僅缺乏先進統一、匯集數據的系統和平臺[1],而且應急從預案編制到方案執行智能化程度不足,各公共事件垂直責任單位在近20年陸續建立了各自領域的信息系統,時間進程有先后,各系統間彼此兼容和共享不充分,存在重復建設和一定的資源浪費。
1 應急管理發展背景
應急管理的信息化發展可以歸納為3個時期。
1.1 第一時期:不平衡和不統一煙囪式建設的信息系統
在系統建設初期,各單位根據自身責任的業務和管理需求,摸索著設計和搭建信息化系統,這些早期的系統僅滿足了本區域、本部門的部分業務需求。但從業務發展整體的角度來看,系統數量林立、入口繁多、規模小、數據類型標準不統一、系統結構不盡規范和技術能力支撐不足,導致數據的信息孤島現象普遍存在。
1.2 第二時期:縱向建設頂層設計不足的垂直政務信息系統
隨著數字技術、通信技術、網絡技術、信息技術和電子政務的不斷創新發展和升級,各業務單位開始統一制定本行業的相關政策和系統標準,相應的應急流程、應急體系、應急制度和信息系統也在不斷發展和完善。此時期,系統建設規模大,各行業縱向建設,部署范圍廣,消除了部分信息孤島,但針對不同時期不同需求而規劃建設的各個應急系統之間,仍存在數據共享交換和系統貫通能力不足的情況。
1.3 第三時期:融合共享和數據智能分析時期
近年來,我國相關應急管理政策陸續出臺,2018年應急管理部正式掛牌成立,《2018—2022年應急管理信息化發展戰略規劃框架》明確提出,建設現代應急管理體系迫切需要運用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隨著政務信息化的迅猛發展,數據管理發展進入“第三時期”。對于新成立的應急管理部而言,整合跨領域、跨層級的應急力量,共同參與處置突發公共事件,重視科學技術創新在應急管理中的關鍵作用,構建高效、便捷、安全、可靠的應急管理信息系統平臺成為新的任務。這個時期,重點提升了應急管理信息化頂層設計能力,應急信息系統陸續進行優化整合。來自基層的海量數據資源,與跨系統、跨部門、跨區域的數據共享和海量數據的智能分析應用,促使我國應急管理信息化朝著可量化、智能化和利于管理決策的方向發展。
在這3個時期中,數據管理貫穿于應急信息化能力發展的每個關鍵階段,充分顯示了應急管理能力從細節到整體,從被動執行到主動智能預警的發展狀況[2]。
2 提升應急管理數據治理思路
應急數據治理要解決以下3個關鍵問題。
(1)打破信息孤島,實現分散和異構的數據互聯互通,包括結構化和非結構化的數據資源。
(2)重構數據系統,滿足交換需求、共享需求和協同需求。
(3)各級應急部門如何獲取數據系統的有效服務?數源單位、需求單位、主管部門如何對數據資源實現可控性訪問、個性化訪問和實時性訪問服務?
解決這些問題,需要自上而下建設一個統一、分布式的應急數據管理平臺。應急大數據平臺系統是在統一信息資源和頂層設計規劃下,按照“數用分離,智能驅動”的思路,構建數據治理系統,包含數據原始庫、數據資源庫、數據主題庫和數據知識庫等5個基礎庫,為應急監督、監測預警、應急救援、分析決策、政務管理五大領域提供數據管理支撐(圖1),由數據接入、數據處理、數據管控、數據服務、數據共享交換和數據應用等全周期的功能構成,全面提升數據管理效能和數據服務水平。
3 應急數據治理的7個步驟
3.1? 數據標準制定
以應急管理部制定出臺的數據治理標準為基礎,制定數據治理規范。為保障數據管理實施和數據管理政策運轉,建立一套覆蓋應急數據采集、數據匯聚、數據處理、數據發布、數據交換、數據應用的全數據生命周期的數據管理規范和管理辦法,從制度上確保應急管理數據治理工作規范統一,有據可依、可行和可控。
3.2? 數據采集匯聚
各級應急管理部門要擴大數據的獲取范圍,并通過建設應急管理信息采集系統,利用數據獲取、圖片文字識別、信息服務、數據上傳、自動填報采集等技術手段,以人工導出、前置抽取等方式,將應急管理業務數據、感知數據、外部單位數據(氣象、自然資源、水利、交通、林業等)和社會及互聯網數據(企業事業、媒體等),進行采集、存儲、維護、交換等工作,推進數據的統一匯聚,統一接入數據資源池。
3.3? 數據清洗處理
建設應急管理數據清洗處理系統,通過提取、清洗、比對、標識等數據處理模型,依托自然語言處理、語音分析、生物特征識別等人工智能算法,實現對結構化、半結構化和非結構化數據的清洗、融合、處理,為多源數據進入數據資源池提供支撐和準備。
3.4? 數據資源存儲
建設應急管理數據資源目錄,制定數據資源目錄編制指南,數據資源目錄管理辦法,主題庫、專題庫等數據接入標準規范,推動匯聚、存儲、編目和掛接應急管理工作涉及的所有數據,數據主題庫按照對象、關系、標簽等維度進行劃分;專題庫按照通用專題庫、業務專題庫、配置專題庫進行劃分。
3.5? 數據共享交換
建設數據共享交換系統,通過通信網絡國家省市各級應急管理部門提供全域業務數據服務;通過電子政務外網對政務其他部門提供應急管理數據服務,并交換應急管理工作所需的其他部門數據;通過互聯網為民生和企業提供信息發布、政務服務、城市服務等相關數據。
3.6? 數據分析應用
建設應急管理數據應用服務系統,基于應急管理數據資源池,通過查詢檢索、數據鑒權、數據訂閱、智能標簽、智能檔案等功能,為應急監督、監測預警、應急救援、分析決策、政務管理五大領域,提供建模、可視化分析、多屏展示的數據服務支撐。
3.7? 數據運營運維
開展應急管理數據運營和運維管理能力建設,增加數據標準管理、元數據管理、數據資產管理、數據質量管理、數數據運營管理等功能,并為數據管理正常運營而開展運行維護工作,包括日常維護、巡檢、重保和變更服務,提升應急管理數據運維能力,有效打造優質應急管理服務能力和數據質量。
4 基于數據管理能力的提升,賦能應急管理信息化系統平臺建設
通過感知網、應急管理綜合應用平臺、政務信息交換平臺和互聯網等多個渠道,充分獲取、接入內外部數據,監測預警數據和輿情數據,使應急管理所需的數據在數量、種類、質量方面有實質性提升和飛躍,切實達到標準接入、規范整合、安全共享要求,為應急安全生產、自然災害風險防范和應急救援指揮工作提供支撐。按照應急監督、監測預警、應急救援、分析決策、政務管理五大領域劃分,依托應急管理大數據應用平臺、應急管理云和政府建設的政務云等基礎環境,開展應急管理綜合應用平臺建設,采用“省級統建,省、市、縣分級應用”模式,逐漸將原有業務系統和新建業務系統整合至統一建設的應急管理系統平臺,實現數據融合和業務協同。[3]其中,應急管理綜合應用平臺中的應急決策、指揮調度、協同會商、態勢分析等核心業務系統將應急監督、監測預警、政務管理等應用部署于電子政務外網環境,面向公眾全民使用。
5 結語
數據治理改變了以往只靠人為經驗決策的歷史,通過大數據和科學的應急管理系統,實現了應急監督、監測預警、應急救援、分析決策、政務管理等智慧應急管理功能,為我國應急管理體系帶來全面的提升。在AI和萬物互聯的時代,應急信息系統將繼續向數字化、智能化發展。
[參考文獻]
[1]秦智超.基層應急管理信息化現狀及對策[J].中國應急救援,2020(5):23-29.
[2]張建鋒.數字政府2.0[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9.
[3]江青.數字中國:大數據與政府管理決策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
(編輯 王永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