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曉佳
“和雅”教育,是為潤澤童心、明禮啟智、立德修身、雅正言行的教育?!昂汀斌w現在人與自然、社會、他人以及與所學文化知識之間的和諧;“雅”體現在學生的語言之雅、舉止之雅、情趣之雅、品味之雅。
本文強調在教學中抓住詩詞表達的愛國、感恩、勵志等不同情感,在發展學生個性的同時培養學生高尚道德情操,傳承“和”而不同,“雅”而不俗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們從詩詞入手深化“和雅”的教育理念,會有更好的教學效果。
一、詩詞分類整理,學習有類可“依”
我校將《我的國學課》作為開展“和雅”詩詞教育的校本教材,將小學階段不同年級的適讀詩詞按“惜時如金”“家國情懷”“勵志自強”等進行分類,從詩詞延伸到道德情感的教育。通過學生晨讀吟誦,課上教師講解賞析,課間詩詞韻律操、課后詩詞小組比拼、詩詞誦讀會、詩詞講堂等多種方式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詩中情感與美德。這樣一來便實現了有類可“依”,既充實了學生對古詩的積累,又落實了“和雅”教育。
二、營造詩境共情,和雅潤澤童心
深化“和雅”理念的古詩詞課堂依舊重在引導學生讀懂詩意,讀出詩韻,進入詩境。教師根據詩歌風格特點、審美情趣、價值取向引導學生,結合班級學生特點,進行情境導入式教學,進而濡染其心靈,陶冶其性情,培養其興趣,提高其素養。所以品詩情、入詩境,讓詩詞潤澤童心是詩詞課堂中深化“和雅”理念的關鍵第一步。
然而詩境感悟難得,感受深淺又因人而異,為營造共情詩境我認為可從以下幾點入手:
(一)朗讀中入情入境
古詩教學重在朗讀,教師采取多樣的形式讓學生進行朗讀,學生有興趣才能更投入。如《望廬山瀑布》,不妨先從字詞的朗讀引導入手,學生結合肢體動作,邊讀邊想象:“生紫煙”學生舉起手臂感受裊裊輕煙徐徐上升之感,“飛流直下”讀出快速向下,學生手臂下揮接著重讀“三千尺”,銜接音頻沖擊的水聲,向下濺起的白色浪花浮現在孩子們的腦海中。最后教師再拓展同寫壯觀山水的古詩如《望天門山》《登廬山五老峰》……通過抑揚頓挫的誦讀,感受祖國山河的壯美。這樣的朗讀更能帶學生入情入境。
(二)吟誦中感悟詩心
詩心,詩人之心,是詩人內心思想與情感的濃縮,詩人因內心充滿情感,才會有吟的欲望,這與千年之后我們的“吟”有共通之妙。
吟誦是古人“讀”的方式。四個聲調、平仄高低、格律長短的簡單傳授,再從日常字詞入手練習唱法,之后便能實現字字可唱,句句可吟。這種吟唱方式小學生能在吟中自悟也更感興趣,還會不自覺產生課上吟、課下唱的效果,如古詩《清明》《鹿柴》,學生在課前課后都會哼出聲。詩心的傳遞正是在這種“輕重緩急”的調子里得到潛移默化:當吟道“咬定青山不放松”會說“原來是這樣使勁,絕不松懈”;當吟道“萬事空”會說“原來人到生命盡頭理想還未達成是這般絕望”……
吟誦能做到潤物無聲,讓孩子在課堂中入情至深。他們也正是在觸碰詩心,感受至深之時,受到詩中的優雅情趣、深情重義、凌云壯志等“和雅”理念很好的感染與啟發,這種影響自然要比簡單的言傳更為深遠。
(三)手繪中引發想象
小學階段的古詩詞寫景詩句居多,而且詩中自有畫,畫亦可賦詩。兩者兼具色彩美、結構美、意境美,教師不妨引導學生進行手繪通過想象入境,讓學生執筆作畫繪出童心所見,傳達真實之感。比如《宿新市徐公店》《惠崇春江晚景》等山水田園詩,美物美景陶冶了孩子們的身心,他們邊讀邊畫,以“我手畫我心”畫出自己心中對詩境之美的個性解讀。同時這種心靈上的陶冶會深刻影響學生外在的品行,這就是所謂的“心至純,行至美”。
三、發掘德育資源,雅正學生言行
雅正言行是個長期的過程,古詩詞中蘊含豐富的德育資源,教師需要細心發掘再適當加工。當學到《長歌行》“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時,學生對“老大傷悲”感觸不深,此時不妨往珍惜時間的方向引導,加強學生的時間觀念,鼓勵他們在同樣長時間內做更多事情。再拓展其他詩歌,如教學《蜂》“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時,學生能感受到蜜蜂的辛勤奉獻,卻較難體會感恩,教師便可從奉獻的人和事入手引導思考:他們是誰?他們為誰辛苦?誰又得到那份香甜?小組討論中學生慢慢從蜜蜂辛勤采蜜的香甜學會感恩自己在生活中得到的香甜。除此,寫景詩也有可挖掘的德育資源,像《小池》中“泉眼無聲惜細流”:“惜”字體現泉眼對水源的愛護,因此不難想到校園中洗手池邊學生浪費水資源的現象,不妨建議學生改成環保標語:“清水無端盡白流,大家用水要節流”、“洗手用水惜細流,擰緊水源才對頭”。這樣既加深學生對古詩的理解感悟,又雅正了他們浪費水源的行為。
我們相信,讀詩詞的孩子總會不同。古詩詞課堂教學不只是傳授詩詞文化知識,更應結合學生的學習與生活實際,讓學生在古詩詞獨特魅力的感染中得到感悟,并內化為自己的認識及平時的習慣,最終成就和雅人生。
四、和雅詩詞滿園,經典陪伴成長
詩詞不止步于課堂教學,課下的熏陶與引導也是濃墨一筆。自我校申報揭陽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以詩詞為載體,打造“和雅”文化特色學校實施研究》立項以來,校園中縈繞著濃濃的“詩詞啟智、和雅育人”氛圍:校園校道上的詩詞名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钡?童心手繪的田園詩詞風景畫,像“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等畫作;樓梯轉角懸著《弟子規》《岳陽樓記》等大幅書法作品;教室內外更是裝飾了孩子們多形式的詩詞作品,圖書角書香四溢,植物臺上一片生機。
晨讀課上書聲瑯瑯、吟誦聲聲,令人沉醉;課間活動則是以配樂歌唱的詩歌為背景音樂(《憫農》《長歌行》《尋隱者不遇》《春曉》四首組合)的古詩韻律操,盡顯濃濃的詩詞“和雅”文化;古詩詞誦讀比賽、“朝陽讀書”讀書、詩詞插畫發及詩詞知識競賽等活動。只有這樣在課堂上深化“和雅”的教育理念,校園的硬文化和軟文化都應該跟上配齊,才能全面而連續地給孩子們深化“和雅”理念。
在古詩詞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立足于學生個體,讓學生感悟古詩詞的教材內容。通過營造情境,學生自己體驗、感悟;再從吟誦聲聲及童心手繪等的反饋助推學生的成長;再者,細心挖掘詩詞德育資源,外在規范學生日常的言行,實現內外結合的“和雅”育人。
【注釋】
[1]“依”:依從,態度與品德形成的三個過程:依從、認同、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