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滿林
【摘要】“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健康人格”,而要想培養健康的人格,就要先培養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小學階段是小學生人生的重要階段,也是小學生的起始階段,那么這個階段,必然要培養他們的良好行為習慣。
【關鍵詞】小學生;習慣;習慣培養
一、良好行為習慣對學生一生發展的重要性
家庭是學生的第一所學校,往往在家中會養成很多習慣。小學生因為年齡比較小,通常在家長和教師的保護下,培養他們生活和學習中的習慣。小學生模仿能力極強,在家中可能會模仿家長的行為,在學校中會模仿教師和其他同學的行為。所以,家長和教師可以通過樹立榜樣,培養小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比如在家中,家長可以養成按時打掃衛生、準時、誠信、不亂扔垃圾、不浪費糧食等好習慣,這樣小學生也會學習家長的行為,養成這種良好的習慣。在學校中,教師可以表揚作業寫得好、遵守紀律的學生,這樣也會使得其他學生去模仿,從而養成他們認真寫作業、遵守紀律的習慣。還有對于小學生一些好的行為,教師要及時地表揚他們,鼓勵他們,這樣他們就會做得越來越好,這個習慣就會越來越牢固。同時,家長和教師通過注重自己的言行,做好學生的表率,不僅使自己的習慣得到改善而且有利于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二、小學生在學校存在的不良習慣
1.小學生在學習中,存在著許多不良的學習習慣
根據調查發現,很多小學生在課堂上注意力不集中,或者是注意力集中時間不長,聽著聽著就會有很多小動作或者是看向窗外。還有一些學生作業習慣不好:做作業的姿勢不端正,錯的題目不及時地訂正;有的小學生做作業拖拉,需要教師和家長不斷地提醒;還有的小學生字寫得潦草,做題粗心大意,經常會漏做題,做完作業之后沒有檢查的習慣;還有些小學生不獨立,做作業時特別愛問家長和其他同學,或者是直接抄襲其他同學的作業。這些不好的學習習慣,是因為在學生剛開始接觸學習時,沒有養成一個好的學習習慣?;蛘哒f,是當時家長發現了他們有這種壞的學習習慣,但并沒有及時進行糾正,以致于他們行為習慣越來越差,一定程度上導致學習情況不理想。所以,我們要從小學開始,注重培養學生的良好的學習習慣,發現問題時要及時去糾正。
2.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存在著許多不良的行為習慣
筆者通過觀察一些學生的行為舉止發現,有一些學生有著破壞公共措施、亂扔垃圾、在墻上亂涂亂畫、踐踏小草等行為;還有一些學生會遲到早退、不守時、丟三落四、做勞動的時候不認真,喜歡投機取巧;還有一些小學生喜歡玩電子游戲,喜歡在公共場合打鬧等。這些都是不好的行為習慣,而這些不好的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是日積月累的。家長和教師沒有注意到,周圍其他人也沒有對他們進行教導,久而久之,他們就養成了不好的行為習慣。在課堂上,一些學生不善于聽取同伴的發言,急著發表自己的見解,往往喊著“老師,我……”的搶答現象。在小組合作學習時,大部分學生喜歡發表各自的見解,不善于接受別人的意見來修正自己的答案。
三、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習慣的措施
1.強調校規,制定班規,讓學生樹立正確習慣意識
每次開學的第一個星期,我們可以把這個星期用來進行教育宣傳。在這個星期就由班主任來給學生制定新學期的班級新規定、新要求,還要給他們制定明確的目標。班主任根據班級的實際情況不同,制定出不同的班規。比如,讓他們上下樓梯的時候都要靠右側,不能夠在走廊和校園里隨意奔跑;課前要唱一首歌;要按時完成作業;下課以后要多看一些課外書;課前要做好相應的準備,做好預習,等等。教師可以通過制定班規,告訴學生哪些事情是正確的,哪些事情是錯誤的,我們為什么要這樣做?為什么不可以這么做?要給他們說明原因,這樣也能夠幫助他們培養良好的習慣,樹立正確習慣意識。
2.教師多監督,多糾正
在課堂上,教師要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集中注意力,學會傾聽、學會認真地聽課。上課之前,教師可以讓學生在桌面上只留下書本和筆,其它一切無關的東西,全都收起來,這樣可以減少小學生再做小動作的頻率。當有的學生打斷其他同學發言,或者打斷教師發言時,教師要及時制止,要教他們學會傾聽,認真地聽教師說、聽其他同學說。其次,小學生要有正確的坐姿。小學生現在正處于身體發育的年齡段,這個時候如果不養成好的坐姿,很有可能會影響到他們身體的正常發育,還會影響到他們的視力。再次,培養正確的讀書習慣和書寫習慣。由于小學階段學生剛開始認識的字數量不多,往往都是認識,但是不會去寫。這個時候,教師要培養他們形成一個好的讀書習慣和寫字習慣。如,可以讓學生養成雙手捧著書本讀書的習慣,注意他們的站姿,這樣可以讓他們能夠快速地閱讀、吸收知識,還可以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
3.以身作則,引領養成教育
要培養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要讓他們從小就學會感恩、學會誠實、學會守時。這些需要學校、社會、家長共同的幫助才能夠完成。首先,家長,必須要以身作則。在家中,家長必須要誠實守信,家長就是孩子的鏡子,家長是怎樣表現的孩子就會怎樣去學。所以,家長也要養成一個誠實守信的好習慣。其次,小學生身邊的長輩要有不說臟話、不在公共場合打鬧的習慣,這樣他們才能夠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地學習長輩們的良好行為,逐漸養成自己的行為習慣。
4.積極組織培訓,強化養成教育
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是很容易忘記一些自己本來做過的事情。因此,我們要時常對他們進行培訓,強化他們的習慣意識。教師可以利用每周的升旗儀式,還有每周三的紅領巾廣播站以及班會,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培訓。在這些場合,我們可以向他們講一些社會公德教育和一些社會常識,還可以再給他們講一些法律常識。比如,要告訴他們,要尊重身邊的人,要尊老愛幼,要能夠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去幫助其他人,還有出門時要遵守交通規則,靠右行走。
5.展開評價活動,落實養成教育
評價也是非常重要的。小學生其實也有很強的榮譽感,教師可以對他們表現好的行為進行表揚,給其他學生樹立榜樣,這樣他們也更愿意去做一些好的事情。比如,有些小學生認真聽課、幫助他人,教師就要對他們進行表揚,這樣會使得行為良好的小學生來越好,有壞習慣的小學生能夠自發地及時改正。
四、結語
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筆者看到部分小學生的行為習慣有一定的改善,但是此實踐仍然要繼續堅持下去。教師對于學生不當的行為要嚴抓嚴管,一定要糾正;教師和家長要以身作則,給小學生樹立一個好的榜樣,助力他們養成好的習慣。總之,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持之以恒地訓練。相信經過教師、家庭和社會的共同努力,每一個學生都能乘著良好習慣這艘帆船,乘風破浪,順利地到達成功的彼岸。
參考文獻:
[1]李小魯.家庭教育的目標和方法[J].廣東教育(綜合版),2011(7):120.
責任編輯? 邵健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