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朋飛
【內容摘要】結合校本教材,以興趣小組的活動視頻為線索,創造具有真實性、啟發性、生成性的問題化情境。基于問題情境,以學生為主體提出指向明確且具有探究性的問題,使學生能夠主動進入探究性學習活動中,培養科學思維和科學探究能力。同時結合生活情境滲透情感教育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全面落實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關鍵詞】創設問題情境 明確探究問題 開展活動 發展素養
《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年半)》指出:生物學課程的根本任務是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即在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時變現出來的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本節課作為統編教材的補充,教學過程中在充分結合當地生活實例的基礎上,利用“情境—問題—活動”教學模式,通過不同教學活動的設計,達到全面落實學生的核心素養的目的。
一、教材分析及設計思路
本節課選自校本教材《舌尖上的平度——蟠桃大姜》,分別從大姜的作用、認識大姜、大姜的生殖、探究大姜的儲存及大姜的再加工五個方面介紹了蟠桃大姜。首先從貼近生活的大姜的作用開始,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引入認識大姜的環節。通過興趣小組設疑,引發認知沖突,借此設計觀察活動,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生物學知識對根、莖進行觀察做出判斷。繼續設疑,引導學生復習種子的結構,得出有性生殖和無性生殖的概念,由觀察到科學思維再到概念的形成,都是通過學生的自主構建完成,避免了生硬講解。再通過大姜的豐收引出儲存方式,引導學生推測影響因素、設計探究實驗,在發展科學思維的同時也鍛煉了科學探究能力。最后以大姜的再加工再次回到生活中,同時完成對學生的情感滲透。通過以上具有邏輯性的問題設計,輔以探究活動,實現了由課內到課外、知識到實踐的轉變。既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將生物學知識與生活問題有效結合,又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全面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
二、學情分析
基于學生生活中對大姜的認識,從大姜的作用開始進入本節課的學習。學生之前已經學習了植物體的結構層次、呼吸作用等相關知識,因此課堂上通過設置真實情境,讓學生利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對于植物的生殖,利用學生已經掌握的種子的結構,借此比較與“姜種”的不同,制造矛盾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教學目標
1. 辨認大姜的器官;
2. 通過回顧種子的結構,了解無性生殖的概念,并說出其優勢;
3. 探究大姜的儲存條件,并能說出其中蘊含的生物學原理;
4. 培養學生對家鄉的自豪感和熱愛。
四、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激發探究欲望
創設情境:同學們好,初次見面,老師給大家準備了一點小禮物,每個同學的面前都有一塊糖,大家趕快來品嘗一下。除了甜,你有沒有品嘗出其他的味道?有股特殊的辛辣味,這種奇特的味道就來自于——大姜。
問題設計:說到大姜,我們家鄉就有一個明星品牌,那就是——蟠桃大姜。同學們有沒有家里有種植大姜的呢?給大家簡單地介紹一下。
設計意圖:品嘗姜糖,可以迅速拉近與學生距離,加強學生感官體驗,激發學習興趣,從而順利導入“蟠桃大姜”的學習。學生結合自身生活經歷在對蟠桃大姜介紹的同時,加深了對家鄉的了解。
2.層層推進,引導科學思維和探究
(1)自主學習——大姜的作用
創設情境:大姜的身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很常見,你能不能來談談生活中大姜都有什么用途?通過大家的交流我們能夠感受到大姜既可以食用,又可以藥用。為了進一步了解家鄉的大姜,我們大姜收獲先遣隊的同學已經搶先一步來到了大姜的種植地,下面就讓我們跟隨他們的腳步,走近蟠桃大姜!
設計意圖:將課堂與生活相連接,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入手,總結大姜的作用,可以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求知心理。
(2)合作探究——認識大姜
創設情境:視頻1
生:阿姨您好,我們是生物興趣小組的,今天幫您出姜,向您學習大姜的知識來了。
姜農:歡迎同學們的到來。
生:阿姨,大姜在哪呢?
姜農:眼前的這一片都是大姜呀,只不過它們都藏在了地底下。
生:原來是這樣啊,那我們這就開始干活吧,迫不及待地想要揭開大姜的真面目了呢。
姜農:給大家發放工具,簡單講述出姜方法,叮囑注意安全。
生1:賣力干活,拿著大姜說:“終于見到大姜的真面目,原來你的根埋藏的這么好呀!”
生2:端詳一番,“這不是大姜的根吧,我認為是大姜的莖”
齊聲說:同學們,你們能幫我們判斷一下嗎?
問題設計:興趣小組經過一上午的勞動,收獲了大姜的同時,也提出問題,我們平常吃到的姜究竟是“根”還是“莖”呢?大家的意見并不統一,接下來就請大家以小組為單位,仔細觀察你面前的蟠桃大姜,來辨別一下大姜的各個器官,待會兒把你們的結論分享給大家。
設計意圖:將姜塊屬于“根”還是“莖”以興趣小組的對話的形式體現出來,一方面揭示學生不自知的矛盾點,加強知識在生活中的運用,另一面在判斷器官類別時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知識運用能力,同時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3)走進生活——大姜的繁殖
創設情境:視頻2
噢,我知道了,我們平常食用的是大姜的地下莖,由于南北氣候差異,大姜在北方是不開花的。
可是同學們我又有一個新問題了,大姜不開花,沒有種子,那我們蟠桃這片片大姜又是怎么繁殖來的呢?
問題設計:要解決這個問題,教師聯系了我們當地小有名氣的鄉村主播小凈,讓她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大姜的種植過程,請大家仔細觀看,從中找出解決問題的線索。剛才的視頻中,姜農們把姜種放進了土壤中,姜種的“種”,跟我們學過的菜豆和玉米的種子是一回事嗎?
設計意圖:利用當下流行的“主播”形式,讓課堂變得更加潮流有趣,學生通過觀看視頻,發現大姜是靠姜塊繁殖,姜塊屬于莖并不是種子,由此回顧前面所學菜豆和玉米種子的結構,總結出有性生殖和無性生殖兩種不同的繁殖方式,整體過程流暢符合學生認知。
(4)學以致用——大姜的儲存
創設情境:視頻3
生:這一上午的勞動還真是累啊,農民伯伯肯定更加辛苦,不過看到這滿滿的大姜加上收獲的知識,這次的勞動還真是值得。
生:阿姨,那接下來的大姜我們要運到哪里去呢?
姜農:為了更好地儲存大姜,來年能賣個更高的價格,我們需要把它拉到姜窖去。
生:姜窖?這是什么?
姜農:是一種儲存大姜的地窖,到了大家就明白了。
到達地窖
生:這看似普普通通的地窖有什么魔力可以儲存大姜呢?同學們,你們能設計實驗來探究一下大姜的儲存條件嗎?
問題設計:俗話說得好,姜還是老的辣,為了獲得更高的經濟收益,姜農通常會把大姜儲存起來,來年再賣。如果儲存方法不恰當就極易出現發霉變質和變干變硬的現象,那細心地你有沒有觀察過媽媽都是怎么儲存家里的大姜的呢?這些方法里包含哪些影響大姜儲存的因素?接下來就請大家以小組為單位,按照我們科學探究的5步法,選定其中的一種影響因素設計一個探究方案。
設計意圖:觀看姜窖的環境、總結生活中儲存大姜的方法→推測其中的影響因素→設計探究實驗→預測試驗結果→興趣小組揭示結果→揭示生物學原理→學以致用,實驗是科學探究最常見的形式,雖不能當堂實施得出結論,但通過預測、揭示這種處理方式將實驗和常態課融合,同樣可以有效鍛煉學生科學思維,增強其科學探究能力。
(5)情感滲透——大姜的再加工
保存完好的生姜,不僅可以直接食用,我們還可以對它進行再加工,發揮更大的經濟效益我們當地地“仁禾生姜交易市場”就是著名的姜產品再加工場所,他們產出的姜產品系列品類繁多,這些產品都給姜農帶來較高的經濟收益。知我平度、愛我家鄉,一株株的蟠桃大姜不僅暖了我們的身體,也切切實實改變了姜農們的生活,接下來讓我們一起傾聽一下姜農們的心聲。
設計意圖:展示貼近生活的姜加工產品,豐富學生的生活體驗。通過聆聽姜農們的真實心聲,可以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引導學生關注生活、關注社會,激發對家鄉的自豪感,從而達到培養其社會責任感的目的。
(6)作業布置,拓展提升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平度市優越的自然條件培育出優良的蟠桃大姜,同時也養育了我們這些朝氣蓬勃、富有理想的少年們。老師希望大家以“我為蟠桃大姜代言”為主題錄制一個短視頻,向外界更好地宣傳我們的蟠桃大姜!
設計意圖:短視頻是學生比較喜歡的一種新媒體形式,采用這種形式既可以提高學生的興趣,又可以鍛煉學生的表達創作能力,加強其核心素養的培養。
五、教學反思
本節課借助情境—問題—活動的教學模式,設計相應的教學活動,以求全面落實生物核心素養,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創設真實有趣的問題情境
充分利用興趣小組的活動,將活動過程拍攝為視頻,視頻的主人公和場景都是學生所熟悉的,具備真實性和趣味性。同時將拍攝的活動視頻分解為與教學環節相適應的不同板塊,以此為線索對本節知識進行串聯,使情境具備了邏輯性和科學性,課堂更加具有趣味性。
2.設置流暢連貫的問題串
真實的場景體現了當地特色,針對不同場景,筆者嘗試從中提煉與本節知識密切相關且具有探究性的問題,并挖掘其內在連貫性,形成系列問題串。如:(1)生活中儲存大姜的方法有哪些?(2)這些儲存方法中,包含哪些影響因素?(3)以小組為單位,按照科學探究的步驟,設計一個探究方案。(4)這些儲存方法中蘊含什么生物學原理?這些問題的設置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也使課堂更具高效性。
3.多種活動,全面落實核心素養
本節課中,筆者設計了形式多樣的課堂活動,如觀察活動、探究活動、表達交流活動,作業布置上也采用當下流行的短視頻形式,力圖通過不同形式的探究活動落實不同層次核心素養。如在探究活動中,通過總結方法→推測→探究→預測結果→揭示結果→揭示原理→學以致用,這一系列環節的設置,鍛煉學生科學思維,增強其科學探究能力。在最后的表達交流環節,則通過傾聽心聲→感知家鄉變化→訴說情感等環節從多方面激發學生對家鄉的自豪感和熱愛,培養其社會責任感。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4.
[2]譚永平.再論科學的本質與中學生物教學[J].北京:中學生物教學,2017(13):8-10.
(作者單位:山東省平度市李園街道西關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