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潔瓊
【內容摘要】數學作業是數學課堂的延伸與補充,是對所學知識的鞏固與檢驗,是教師對學生掌握知識程度的衡量與了解。作業講評課很容易上成是教師的“滿堂灌”,學生對于知識仍舊一知半解。一節好的作業講評課,離不開師生的互動配合。有效的課堂提問可以凝聚學生的注意力,活躍課堂氣氛;加強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關鍵詞】作業講評 幾何題 提問
習題是對學生所學知識點的反饋,是檢測學生是否掌握知識的重要憑證。在作業講評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習題的難易程度,選擇不同的提問方式,幫助學生解決問題,本文將從以下三種提問方式展開探究。
一、開門見山式提問
簡單題考查的知識點單一,學生審題后可直接根據所學定理和結論來解答。像這類相對簡單的題目,教師可直接問學生“是什么”,由學生來講解。例如,已知:點P在∠BAC的平分線AD上,垂足為M,PM=3 cm,則點P到AC的距離是 ? cm。
對于普通學生而言,沒有圖形的幾何題讓他們摸不著頭腦,這時就需要學生抓住關鍵詞“角的平分線”。教師在講評作業時,可直接提問學生:“角平分線的性質是什么?點到直線的距離如何表示?”,讓學生根據問題理解、分析題意,解決問題。根據點到直線的距離的定義,PM可看作是點P到AB的距離,那么根據角平分線的性質定理可得:P到AB的距離等于P到AC的距離,因而得出P到AC的距離是3 cm。
在作業講評課中直問學生數學定理或公式,幫助學生回憶并鞏固所學知識;同時開門見山式的提問,簡潔明了,指向明確,便于學生集中注意力,抓住重點。對于直問“是什么”類的敘述性問題,問題簡單,答案確定,學生也敢于回答,這類提問有利于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在師生間的問答中,增加了師生交流,實現了師生的互動,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二、層層遞進式引問
難度中等及以上的習題,尤其是幾何題,圖中出現較多的線和角,學生易產生混亂,難以找到正確的解題方向。在作業講評時,可以將題目條件進行拆分,化整為零,通過由易到難的階梯式提問,層層遞進,逐步引導學生化繁為簡,突破難點,找到正確、便捷的解題思路。
例如:如圖1,∠BAC的平分線與BC的垂直平分線相交于點D,DE⊥AB,DF⊥AC,垂足分別為E、F,求證:BE=CF。
本題綜合考查了角平分線、垂直平分線的性質及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與性質,難點在于證明時需添加輔助線。在分析過程中,可引導學生將條件分解,梳理解題思路。
提問1:已知條件涉及了哪些較特殊的線?
答:角平分線和垂直平分線。
提問2:哪一條是角平分線?有什么結論?
答:AD平分∠BAC,又DE⊥AB、DF⊥AC,則根據角平分線的性質定理,易得DE=DF。
提問3:垂直平分線呢?有什么性質?
答: DG垂直平分BC,所以點D到線段BC的兩個的端點的距離相等。
(根據學生的應答,引導學生添加輔助線,連接CD、BD,如圖2。)
提問4:你學過哪些方法可以證明兩條邊相等?
答:可通過所在的兩個三角形全等得到對應邊相等、角平分線上的點到角兩邊的距離相等、垂直平分線上的點到線段兩端的距離相等。
提問5:觀察圖中BE和CF的位置,用什么方法來證明它們相等?
答:兩個三角形全等,只需證明△CDF≌△BDE,即可得對應邊BE=CF。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會學生將一個中等難度的綜合題抽絲剝繭,最終解決問題,是作為一名初中教師必須具備的素養。像這一類循序漸進地引問,在學生解答時進行提示,減小問題的難度,不僅有利于學生從單純的知識理解上升到將這些知識靈活運用,還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問題分析與問題解決的能力。
再如,如圖3,在四邊形ABCD中,AB=AD,BC=DC,點E為AD邊上一點,連接BD、CE,CE與BD交于點F,且CE∥AB,若∠A=60°,AB=4,CE=3,求BC的長。
本題考查的是垂直平分線、等邊三角形的判定與特征,以及勾股定理的運用。它存在一定的難度,通過層層遞進的引導式提問,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提高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
提問1:條件AB=AD,BC=DC,你能得到什么結論?
答:點A與點C到B、D兩點的距離相等,得AC是BD的垂直平分線。故可作輔助線,連接AC,則AC⊥BD,如圖4。
提問2:由AB=AD,∠A=60°,又得到什么結論呢?
答:△ABD是等邊三角形,得AB=AD=BD=4;又AC⊥BD,由三線合一可得BG=DG=2,∠BAC=∠DAC=30°。
提問3:條件CE∥AB,這兩條線平行,又能得出什么呢?
答:由兩直線平行,內錯角相等,得∠BAC=∠ACE=30°,通過等量代換得到∠DAC=∠ACE=30°;又由等角對等邊,可得AE=CE=3,所以DE=1。同時兩直線平行,同位角相等,所以∠BAD=∠CED=60°,得△EFD是等邊三角形,DF=DE=1,所以GF=DG-DF=1。
提問4:現已有AC⊥BD、BG=2這兩個結果,該怎么求BC呢?
答:在Rt△BGC中,通過勾股定理可求斜邊BC的長。
提問5:但是要求斜邊,必須先求出另一直角邊CG的長度,CG放在哪個直角三角形中來求呢?
答:在Rt△CFG中,∠ACE=30°、GF=1,因為30°角所對的直角邊等于斜邊的一半,得CF=2,由勾股定理可得CG=3。最后,在Rt△BGC中,BC=BG2+ CG2=22+(3)2=7。
綜合題與簡單題的區別在于無法一眼就能說出答案,它是環環相扣,層層遞進的,需要發揮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按部就班,逐步解決問題。層層遞進式的提問,充分考慮了學生的接受程度,通過提問為學生架設了解決問題的橋梁,降低了難度梯度,解決問題的同時提高了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增強了他們的探究意識,為學生以后的自主學習與探究打下基礎。層層遞進式的提問,是為了給學生指引思考方向,培養學生在學習生活中養成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的習慣。
三、豁然開朗式激問
在習題解答時,學生易受到思維定勢的影響,雖能解決問題,卻少了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探究精神,這時就可以通過激問來激勵學生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例如:“思考一下還有其他解決問題的方法嗎?”,這既充分肯定了學生的解題思路與過程,還鼓勵學生跳出固有的思維模式。有時,換個方向考慮,也許會有預料不到的驚喜。
例如:如圖5,在△ABC中,AB=AC,M、N在BC上,且AM=AN,試說明BM=CN。
學生的解答:(1)∵AB=AC(已知)∴∠B=∠C(等邊對等角),有AB=AC、AM=AN、∠B=∠C兩邊一角對應相等,學生很輕易地聯想到證明△ABM≌△ACN,就可以得出BM=CN的結論。
提問1:這三個條件能否證明兩個三角形全等?通過提問設疑,引導學生回顧兩個三角形全等的條件有哪些。
答:三角形全等的條件有:SAS(兩邊及其夾角對應相等)、ASA(兩角及其夾邊對應相等)、AAS(兩角及其對邊對應相等)、HL(直角邊斜邊對應相等)、SSS(三邊對應相等);兩邊一角證明全等時這個角必須是兩條邊的夾角。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達到化錯為對的目的;然后追問,那該如何證明全等呢?
提問2:那么換成是什么條件來證明△ABM≌△ACN?
答:兩角一邊對應相等。
提問3:已經有∠B=∠C這一對角相等,還需要哪兩個角相等呢?
答:∠BAM=∠CAN或∠AMB=∠ANC,就能根據AAS證明兩個三角形全等。而無論哪一組角相等,都需要借助條件AM=AN來得到∠AMC=∠ANB。
提問4:你們還有其他解答方法嗎?能不能不通過證明三角形全等就得到所需的結論呢?
在問題得到解決后繼續追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他們的好奇心,調動學生大腦的運轉,讓他們不斷地思考。這樣的提問有利于學生保持興奮度,在作業講評課中,需要學生全身心地投入,積極思考。在作業講評課中,教師根據學生的應對及時給出提示,在關鍵處不斷發問,引導學生換一個思路,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獨特魅力,并且收獲成功的喜悅。
提問5:條件AB=AC也就是說明這是一個等腰三角形,那么等腰三角形有什么性質或特征嗎?可以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質來證明BM=CN嗎?
教師不斷強調等腰三角形,暗示學生聯想到等腰三角形的三線合一,所以添加輔助線AD:如圖6,作AD⊥BC,垂足為D。在等腰△ABC和等腰△AMN中,由三線合一可知,AD是BC和MN上的高,所以BD=CD、MD=ND,所以BM=CN。
問題解決:∵AB=AC,AD⊥BC,
∴BD=CD(三線合一)
∵AM=AN,AD⊥BC,
∴MD=ND(三線合一)
∴BD-MD=CD-ND即BM=CN。
這個過程相較而言更加簡潔明了,但是學生往往想不到,通過師生間的問答,逐步引導,可以讓學生有一種豁然開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讓學生頓覺原來還可以這樣做。不僅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突破了學生的思維定勢,還有利于發展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數學作業講評課是新授課的延伸與補充,不僅是糾正作業中的問題,更是培養學生實現由了解知識向運用知識轉化的重要過程。通過師生間的提問與回答,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點,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不同難度的習題,可以采用不同的提問方式,讓作業講評課變得富有生機,讓學生的學習能力不斷得到提升,達到“問”故知新的效果。
【參考文獻】
[1]蔡世森.如何上好作業講評課[J].教學與管理,2003(6):27.
[2]楊永剛.談數學課堂提問的藝術[J].甘肅教育,2018.
[3]趙連平.淺談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提問的藝術與策略[J].神州,2012(4):233.
(作者單位:蘇州市吳江區北厙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