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音 鄒文燕



【摘要】目的:探究早期康復護理在膝關節損傷患者中的應用價值。方法:將我院在2018年5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90例膝關節損傷患者作為研究目標,抽簽分組,分為對照組以及觀察組,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觀察組是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早期康復護理,對比兩組患者的心理健康狀態、主動以及被動屈伸訓練情況。結果:觀察組以及對照組術后3個月與6個月的主動活動度(AROM)、被動活動度(PROM)均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焦慮評估量表(SAS)、抑郁評估量表(SD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早期康復護理在膝關節損傷患者中的應用,可以提升主動以及被動屈伸訓練活動度,值得推廣。
【關鍵詞】膝關節損傷;早期康復護理;價值
中圖分類號:R47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標號:2096-5249(2021)02-0087-02
膝關節屬于人體身體結構中活動度較多,且結構相對復雜的滑膜關節。膝關節損傷后,若是長期固定,可能會導致膝關節僵硬、關節囊粘連等,使得膝關節出現功能障礙[ 1 ]。因此,在治療后應加強對膝關節的康復護理,這對恢復其膝關節功能有極大幫助[ 2 ]。本研究探索早期康復護理在膝關節損傷患者中的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患者自愿加入,納入時間為2018年5月至2019年8月;分組形式:抽簽法;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兩組,各45例。對照組患者年齡26~74歲,平均(45.36±4.87)歲;觀察組年齡27~75歲,平均(46.35±3.87)歲。將兩組的常規資料相比,差異不明顯(P>0.05),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選擇的患者均已經經過醫院明確診斷;患者已經與醫院簽訂同意書,愿意參與本研究;獲得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以及認可。
排除標準:排除意識模糊患者;排除精神疾病患者及拒絕配合患者。
1.2 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例如飲食指導以及健康教育等。
觀察組是在對照組前提下采取早期康復護理,具體護理步驟如下。
(1)心理護理與健康知識指導護理人員應對患者病情予以了解。將早期康復訓練對膝關節損傷恢復重要意義的具體情況向患者闡述,讓其了解訓練的價值。還需將過度制動可能產生的并發癥等問題讓其掌握,將疾病治療依從性最大限度的提升。
由于膝關節損傷后,很多患者會存在較多負面情緒,影響治療的順利進行。護理人員應重視對患者病情觀察以及日常護理,若是其存在緊張或是焦慮等情緒,應與患者加強交流,明確其出現負面情緒的關鍵原因,并制定針對性的心理計劃,緩解其不良心理狀態。很多患者產生負面情緒是由于對膝關節治療知識了解少,因此,護理人員應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告知患者膝關節損傷治療過程、治療細節、術后護理、康復訓練內容等,使其掌握更多的知識,保持良好心理狀態,積極接受治療以及術后護理。
(2)制定康復訓練計劃應對患者病情進行評估以及總結,并制定康復訓練計劃,開展具體的關節活動訓練。訓練程度應以患者自身感受為主,若是覺得訓練中身體存在異常,需及時與護理人員交流以及溝通。依據康復訓練計劃開展訓練,逐漸增加訓練量、延長訓練時間以及活動幅度。護理人員還需以患者實際訓練進度為主,將早期康復訓練計劃進行科學調整。
(3)并發癥護理要保障膝關節得到良好護理,需將其患肢墊高,一般需比心臟所在平面高10?cm,這對靜脈回流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其可以起到將腫脹減輕效果。若是患者存在發熱或是創面紅腫等顯著炎癥,創面暴露位置需要用到激光,并在患者床邊進行照射治療。在治療中,觀察其臨床反應,并及時處理產生的問題。
(4)術后早期階段康復訓練收縮訓練。手術后1天至一周內進行收縮練習,保護關節,避免其受到異常應力影響,減少炎癥的出現。主要采取康復訓練方法是肱四頭肌收縮練習。等長向心收縮練習主要是將大腿前側肌群進行早期康復訓練,指導患者向上將髕骨提拉,每次8?s,每組訓練5次。為了保障肌肉強壯,需在髕骨之上的5 cm位置增加沙袋訓練。還需在術后開展大腿以及小腿肌肉屈伸活動訓練,依據護理人員指導進行規律擴張以及收縮,收縮頻率應持續每次5?s。通常來說,收縮以及放松持續時間比例是2:3,其可以為淋巴液回流以及靜脈血回流提供便利。收縮以及擴張訓練遵循的根本標準是不能引發疲勞。
膝關節被動訓練。護理人員應提醒患者在進行早期康復訓練之前,需熱敷15?min,軟化周圍組織。訓練結束后冷敷,其可以保證膝關節局部位置疼痛以及炎性反應極大緩解。術后7天,在護理人員專業指導下進行屈膝訓練,需雙手將膝蓋上部的10?cm位置握住,緩慢抬起,足跟需沿著床沿直接向后滑動,一般需以15°為基準,之后緩慢增加訓練量。術后2周屈膝可以實現90°,之后維持屈膝訓練90°直到術后3周。在手術之后的1周就需上下左右推動髕骨,訓練活動結束后,冰敷5?min,每天1次,冰敷時間是2天。
負重以及抗阻力訓練。術后3周,護理人員應了解患者訓練基本情況,并開展主動訓練,抬高腿以及股四頭肌,將鍛煉成果鞏固。臥位訓練期間,患肢需要前后擺動,需坐在床邊,小腿懸空,在肢體重力支撐作用下進行深吸以及抗引力主動康復訓練。在術后40天,護理人員應對其恢復情況實施觀察以及評估,必要的話,可以開展負重訓練,應在維持早期肌力訓練前提下,加強膝關節抗阻力訓練。患肢鍛煉應從部分負重緩慢過渡到徹底負重訓練。另外,還需對患者生活基本能力實施鍛煉,這為其恢復正常生活奠定基礎。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主動以及被動屈伸訓練狀況
兩組患者的膝關節主動活動度(AROM)及被動活動度(PROM)。
(2)兩組患者的心理狀態
觀察組以及對照組心理狀態比較主要分為焦慮以及抑郁狀態。評估標準分別為焦慮評估量表(SAS)以及抑郁評估量表(SDS)。焦慮以及抑郁評估臨界值分別是50分、52分。評分越高,心理問題越嚴重[3]。
1.4 統計學分析
2 結果
2.1 比較兩組主動以及被動屈伸訓練狀況
兩組術后3個月與6個月AROM、PROM對比,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對比兩組患者的心理健康狀況護理前,觀察組以及對照組SAS、SDS評分并無顯著差異;護理后,觀察組SAS、 SD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3 討論
膝關節損傷屬于醫學臨床上比較常見的外科疾病,會影響到患者肢體活動以及日常生活,需重視對膝關節損傷治療以及早期康復護理[4]。本研究觀察組護理措施主要采取的是早期康復護理,護理人員在對患者進行護理期間,發現部分患者有心理問題,具體表現為焦慮、緊張,甚至抑郁,護理人員通過與患者互動,了解到很多患者心理不平穩[5]。主要是由于對膝關節損傷知識了解欠缺,通過告知患者健康內容,使其負面情緒得到緩解[6]。另外,護理人員對膝關節損傷患者制定康復計劃,并進行主動以及被動活動訓練[7]。患者以護理人員的指導以及建議為依據訓練,并將訓練中所存在的疑問提出,提高了患者的主動以及被動活動度,有利于膝關節的恢復[8]。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以及對照組術后3個月與6個月AROM、PROM均高于對照組(P<0.05);護理前,觀察組以及對照組SAS、SDS評并無顯著的差異;護理后,觀察組SAS、SD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綜上所述,給予膝關節損傷患者早期康復護理,可改善其不良情緒,使其愿意配合護理,保證膝關節主動活動度以及被動活動度得到較好提升,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周翠.膝關節損傷關節鏡術后的早期康復護理效果觀察[J].基層醫學論壇,2019,11(3):359-360.
[2] 索麗.早期康復護理應用于膝關節損傷關節鏡術后效果分析[J].醫藥衛生:文摘版:2018,16(5):156.
[3] GUAN Miao, Jilin peoples Hospital. CPM Exercise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Nursing in Improving the Application of Knee Joint Function After Surgery for Fractures of the Knee[J]. China 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 2018,12(6):85.
[4] 邱杰.膝關節損傷關節鏡術后的早期康復護理效果觀察[J].中國保健營養,2019,29(10):207-208.
[5] 敬洪艷.早期康復護理在半月板損傷關節鏡下修復術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8,10(9):199.
[6] Wenxia P , Xiubian C , Minshan L I , et al. Effect of Early Orde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on Functional Recovery After Knee Joint Injury[J]. Clinical Medicine& Engineering, 2019,10(9):56-58.
[7] Hongmei R , Qinghua C . Rehabilitation Nursing Experience for Post-fracture Operation of Around Knee Joint[J]. China Health Standard Management, 2019,8(24):41.
[8] 謝玉真.早期康復護理在膝關節損傷患者中的應用價值研究[J].基層醫學論壇,2020,24(12):1718-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