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 牟麗君
【摘要】目的:院前急救護理在嚴重多發性外傷患者救治中的應用探析。方法:選取2018年3月至2020年1月接受我院護理的98例嚴重多發性外傷患者,依據統計學分組方法均分為兩組,其中對照組49例施以常規院前護理措施,觀察組49例施以院前急救護理干預。運用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兩組搶救時的時間、成功率及對護理的滿意度。結果:兩組在護理滿意度、四項搶救指標及急救成功率上存在數值差異,體現了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提示均為觀察組優。結論:對嚴重多發性外傷患者施以院前急救護理,有利于優化對患者實施救治時的各項指標,提高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及急救的成功率,值得推廣使用。
【關鍵詞】院前急救;滿意度;嚴重多發性外傷;急救成功率
中圖分類號:R47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標號:2096-5249(2021)02-0097-02
臨床上,將患者由單一創傷因素所致的多組織或器官的損傷稱為多發性外傷,其不是簡單的多部位外傷的疊加,而是各創傷之間存在相互作用關系的一系列癥候群[ 1 ]。由于多發性外傷患者出現休克、殘疾乃至死亡的概率較高,因此,需要醫院不斷優化急救護理措施,在接到急救中心分配的急救任務后,以最短的時間實施最有效的救治方式來提高患者生存的概率[ 2 ]。本研究即是將我院實施的常規院前護理措施與院前急救護理干預進行對比,探究其應用的實際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2018年3月至2020年1月于我院接受院前護理的嚴重多發性外傷患者選取98例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性別分布:男53例、女45例,年齡分布:21~69歲,平均(46.38±5.66)歲;病情統計:交通事故37例;高處墜落13例;利器刺傷23例;其他25例;損傷部位統計:顱腦損傷15例,胸腹部損傷32例,骨折及軟組織損傷51例。依據統計學分組方法分作兩組,其中對照組49例施以常規院前護理措施,觀察組49例施以院前急救護理干預。在對患者的具體資料經統計學分析后,并未觀察到兩組在數據上存在顯著差異(P>0.05),可實施對比。本研究已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并通過。
納入標準:(1)由單一致傷因素導致的兩個及以上的解剖部位損傷;(2)至少有一處致命傷;(3)患者損傷嚴重評分(InjurySeverityScore,ISS)超過16 分;(4)患者或家屬知情并自愿參與本研究;(5)確診為嚴重多發性外傷。排除標準:排除不符合多發性外傷診斷。
1.2 方法
對照組施以常規院前護理措施:到現場后快速了解和評估患者基本信息,包括致傷原因、可能出現的外傷部位等;及時監測其生命體征,對其明顯出現創傷的部位進行清潔和包扎止血,送上擔架前往醫院。
觀察組施以院前急救護理干預:(1)建立急救護理團隊。根據我院實際情況,建立專業的急救團隊,成員要至少要包含1名科室醫生、2名經驗較多的護理人員等。定期對急救護理團隊的成員實施培訓,內容包含:首先是醫療事故相關的法律知識學習,可通過專業律師講座或觀看視頻的方法進行學習;其次是實際案例學習,組織管理人定期整理由院前急救護理工作不全面引發的醫療事故案例,提高成員風險意識;最后是技能訓練,如心肺骨折、包扎止血等,加強成員處理急性外傷患者的水平;且在每次急救后都需對本次實施救治的過程進行反思,總結可以優化的部分,成員相互交流意見,不斷調整院前急救措施。(2)檢傷分類:接到急救任務后,需快速聚合急救團隊,并即時了解現場傷者的基本信息,檢查其呼吸、神經及循環系統,(3)呼吸通暢:在實施救治的過程中要注意患者的呼吸通暢,避免血液、痰液及嘔吐物對呼吸道的堵塞,降低窒息而亡的概率[4]。打開患者口腔,觀察其舌頭后墜情況,對于已經出現舌后墜的患者采用舌鉗將其拉出;采用面罩供氧的方式,保證其呼吸的正常進行,將其流速控制在5?L/min左右[5];對于存在嚴重呼吸障礙的患者,可切開其氣管實施插管。(4)快速建立靜脈通道。多發性外傷患者常會因開放性的傷口而出現失血過多的情況,為避免其休克,通常需要快速為其建立至少兩條靜脈通道,一方面及時為其補充血液、抗休克,另一方面用于藥物輸入,控制其內部電解質的平衡。為患者補液時,要遵循先輸晶體液后輸膠體液的順序[6],并實時根據患者的血壓、血流動力學等生理指標調整速率和容量;(5)止血處理,對于存在明顯機體創傷的患者,應及時對其創面進行消毒和止血,可利用止血帶、加壓包等無菌醫療器材實施救治,對于出現肢體骨折的患者,除了止血處理外,還需采用夾板對患肢進行簡單固定,避免斷裂的骨頭刺入軟組織;移動患者時,盡量平穩,避免二次創傷。(6)轉運措施:在患者移入救護車內后,即時與醫院急診部門保持通訊,匯報情況,確認到達的時間,以保證患者在到達醫院后及時得到接診救治;在轉運過程中,患者若意識較為清醒且有家屬陪伴,需做好兩者的心理護理工作,告知其當前機體的損傷情況及后續可能采取的治療措施,保持兩者情緒的穩定以獲得其配合;為避免運輸中,患者身體的搖晃加重病情需固定床位,必要時可采用約束帶,使其始終保持安全的體位。
1.3 觀察指標
對比不同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及搶救成功的概率
通過發放調查問卷或后期回訪的形式獲得結果。問卷為百分制,評價為非常滿意的分值區間為90~100分,評價為滿意的分值區間為70~89分,評價為一般或不滿意的分值區間為69分以下,滿意的計算中剔除評分結果為一般或不滿意的人數,搶救成功率以醫院記錄為準;對比不同組患者搶救時各指標情況,包含急救反應時間(min)、現場救治時間(min)、出血量(ml)及轉入急診科時間(min);對比不同組患者急救的成功率,依據患者急救情況分為治愈、致殘及病死三類,計算成功率時剔除病死人數。
1.4 統計學方法
2 結果
2.1 對比不同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
觀察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為91.84%,對照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為77.55%,前者較后者滿意度高,有統計學差異意義(P<0.05)。見表1。
2.2 對比不同組患者搶救時各指標情況
觀察組患者急救反應時間為(25.64±8.36)min、現場救治時間為(17.36±6.77)min、出血量為(89.64±3.92)ml、轉入急診科時間為(102.54±19.52)min,四項搶救時的指標均較對照組優,有統計學差異意義(P<0.05),見表2。
2.3 對比不同組急救成功率
觀察組患者急救成功率為93.88%較對照組患者急救成功率81.63%高,有統計學差異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可造成患者出現多發性外傷的因素有車禍、爆炸、尖銳物品的穿刺及高處墜落等[7]。在其機體組織受到嚴重創傷后,可能會影響其內在系統的循環運動及器官生理功能的正常運轉,從而引發休克、殘疾乃至死亡等更為惡劣的情況。需要醫院實施對癥的院前急救措施,從風險意識、急救理論、法律常識、救治技能等角度提高院前急救成員的綜合能力,以提高外傷患者救治率,降低糾紛率,為后續治療做好鋪墊。具體為:在接到急救任務到完成急救工作間,要做好信息的記錄工作,規范書寫格式保證信息的完整性和正確性,為后續制定院前急救護理工作的優化措施和醫療事故的糾紛提供依據,避免出現言辭缺乏嚴謹性、信息記錄過于簡單等情況;其次,對患者實施急救時,除了要遵循先急后緩及先重后輕的基本救治原則外,還需遵循“三清一復”的用藥原則,“三清”指團隊在實施救治時要井然有序,沉著冷靜,看清、聽清及問清患者所用藥物的情況;“一復”指醫護人員給藥前要與醫師反復確認藥品的名稱、劑量與濃度等。最后,加強溝通,無論是急救組成員內部的溝通還是急救人員與患方的溝通,都需提高其有效性,保證言語表達清晰和準確,避免意思傳達出現誤差引起不必要的誤會。本研究通過簡單對比的方法,探究院前急救護理的實際運用效果,結果為:兩組在護理滿意度、四項搶救指標及急救成功率上存在數值差異,體現了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提示均為觀察組優。
綜上所述,對嚴重多發性外傷患者施以院前急救護理,有利于優化對患者實施救治時的各項指標,提高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及急救的成功率,值得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黃俊平.探析院前創傷急救中的護理方式[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摘,2019,19(A2):370,373.
[2] 湯艷麗,方小麗.對外傷患者實施院前急救護理的要點分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9,19(87):365,368.
[3] 楊如錦.嚴重多發性外傷患者的院前急救護理干預價值探討[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9,6(71):107.
[4] 王瓅.嚴重多發性外傷的院前急救護理應用效能探討[J].中國醫藥指南,2019,17(5):4-5.
[5] 李艷麗,王連雙,李雪梅.外傷昏迷患者的院前急救與護理分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8,18(59):218-219.
[6] 李曉英,鐘惠梅,鄭秀春.院前院內一體化急救護理在車禍外傷患者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8,24(14):21-23.
[7] 馬麗華.嚴重多發性外傷患者的院前急救護理干預對策[J].健康之路,2018,17(4):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