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寧
摘要:隨著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交通運輸綜合行政執法改革的指導意見》(中辦發〔2018〕63號)(以下簡稱《指導意見》),為交通運輸非現場執法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明確要求,標志著我國非現場執法工作進入實際應用階段,促進了非現場執法工作效率的提升。但是,交通運輸非現場執法工作中還存在一定的問題,本文主要對交通運輸非現場執法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交通運輸;非現場執法;問題;對策
信息技術和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為交通運輸非現場執法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有助于非現場執法模式的轉變,滿足了交通運輸管理的實際需求,促進交通管理部門進行非現場執法問題的解決。
一、非現場執法問題探究
(一)現場“亮證”難問題
《行政處罰法》中明確要求行政機關在進行交通運輸非現場執法工作時,應當向當事人進行證件的出示,并按照相關法律法規規定,進行檢查工作開展[1]。但是,交通執法人員在實際檢查工作中存在以下兩方面的難題:一是交通技術監控記錄是否可以客觀、公正進行證據的收集和資料提供。二是執法人員如果沒有向當事人出示證件,將直接影響程序的合法性。因此,需要結合交通運輸非現場執法工作開展的需求,進行非現場執法制度的完善,以便保證現場檢查工作的有序開展。
(二)非現場無依據問題
由于交通運輸行政執法工作與交通管理行政執法工作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在實際執法工作中會出現亮證難題,不利于非現場執法工作有序開展。因此,相關部門應當結合非現場執法工作的需求,進行制度改善工作,在超限檢測站點進行技術監測設備的科學安裝,以便對非現場執法工作的開展提供實時監控,不僅促進了非現場執法法律依據的完善,還有助于執法人員法定責任意識的強化,保證非現場執法工作的有序開展。
二、非現場執法的解決重點
(一)非現場執法的發展
在以往交通運輸非現場執法工作開展過程中,由于技術、人力、物力等方面的不足,難以為交通運輸非現場執法工作提供健全的執法依據,導致非現場執法的效果不佳。《指導意見》的落實,對非現場執法態度進行了明確,有助于交通運輸非現場執法工作的有序開展。
(二)非現場執法的傾向
《指導意見》的落實,不僅為非現場執法工作的開展提供了積極的指導,還防止非現場執法環節出現功能擴大的現象,保證了非現場執法的公正性和公平性,從而幫助執法人員解決了現場亮證難題[2]。因此,在進行《指導意見》推廣應用過程中,應當避免兩種傾向的出現,一是應當進行非現場處罰程序的明確,使得執法人員可以根據非現場執法程序要求,進行行政執法工作的開展。二是應當堅持全面、客觀、公正的原則,不能單一把交通技術監控記錄作為行政處罰的依據,要結合全面、客觀、公正的需求,進行證據收集工作的開展,從而為交通運輸非現場執法工作提供全面的依據。
(三)非現場執法的應用
單一的技術監控資料,不能作為交通運輸非現場執法的主要依據。因此,相關部門應當結合非現場執法的實際行政工作需求,進行應用場景的擴大,結合交通技術監控資料對超速、闖紅燈、疲勞駕駛等違法行為的查處工作,進行非現場執法場景違法行為證據范圍的擴大,從而為非現場執法工作的有序開展,提供全面的
證據。
三、非現場執法的推廣策略
(一)相關法律制度的完善
相關法律制度的完善,為交通運輸非現場執法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因此,我國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當結合非現場執法工作需求,進行相關法律制度健全工作,為非現場執法判斷提供統一的認定標準,不僅可以保證非現場執法工作的有序開展,還為執法人員進行執法判斷提供了統一的依據,有助于非現場執法水平的提高。
(二)設備設施標準的制定
目前,我國技術監督部門主要通過專業設備和設施,進行非現場執法證據的收集,以保證非現場執法工作的合法性[3]。但是,由于部分系統平臺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缺乏統一的標準,難以為非現場執法工作的開展提供統一的數據。因此,相關部門可以通過設備、設施標準制定的方式,為系統平臺應用提供統一的標準要求,從而保證了非現場執法證據收集的統一性,有助于交通運輸非現場執法技術審核和判定工作的有序開展。
(三)相關執法難題的探討
交通運輸非現場執法存在諸多困難,導致非現場執法效果不佳。因此,相關部門可以對非現場執法問題進行討論,根據非現場執法促進效果的需求來解決問題,既能保證非現場執法工作的有序開展,又能為交通管理工作的開展提供更多的支持,有助于我國交通管理效果的提升。比如針對出租車非法營運,交通樞紐非現場執法技術監控設備的錄音、拍攝不能作為判斷其營運的依據。相關部門要根據取用和提供非現場執法記錄的需求來判斷問題,通過完善制度來解決問題,降低非現場執法調查取證的難度,從而判斷非法營運出租車的違法行為,既能促進非現場執法的推廣,又能滿足交通運輸安全管理的需要。
四、非現場執法案例分析——貨車公路運輸超限超載
(一)治理貨車超載超限的事件回顧
我國關于貨車超載超限的治理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一是單一執法階段。二是多部門聯合長效治理階段。三是現代化治理體系建設和應用階段。這三階段的發展,不僅體現了我國貨車超載超限治理水平的提升,還滿足了我國新時期建設和發展的要求,提高了貨車超載、超限治理的效果[4]。在貨車超載超限治理過程中,《道路交通安全法》《公路安全保護條例法》和《超限車輛行駛公路管理規定》(交通運輸部62號令)是超載超限治理的法規體系,三者不僅明確了公路安全保護條例,還明確了道路運輸條例,為相關部門開展非現場執法工作提供了明確的指導意見,促進了非現場執法水平的提高。
(三)治理超限超載非現場執法的分析及實踐
目前,治理超限超載非現場執法已經在我國浙江、安徽、江蘇、廣西、北京、天津等省份得到了應用,并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其具體實踐效果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非現場執法業務框架的構建。在針對超載、超限的非現場執法應用過程中,各省結合實際應用需求,構建了科學的非現場執法框架,不僅為現場取證的開展提供了遠程技術支持,也促進了非現場執法信息系統的完善,從而為非現場執法的開展提供了全面的證據。結合非現場執法處罰需求,完善相應法律法規,規范非現場執法案件處罰流程,保障非現場執法工作效果。二是促進了非現場執法監督考核體系的完善。各省份借助治理超載、超限非現場執法業務框架,進行了現場數據監管手段的完善,實現了非現場執法業務的全過程監管,不僅為非現場執法判斷提供了健全的數據支持,還有助于執法監察工作的完善,加強了對從業人員和運輸企業的監督考核力度[5]。三是關鍵設備的升級。治理超限、超載非現場執法分析與實踐工作的落實,促進了治超非現場執法系統的完善。用于非現場執法的治超系統將不停車動態稱重、視頻監控、圖像抓拍及車牌識別、信息提示系統等有機集成,建立起一個全天候貨運車輛超載違法行為監控系統,對貨運車輛超載行為實施有效檢測和監控,為交通管理部門提供治超執法依據。用于非現場執法的治超系統,一般由前端貨運車輛超限信息采集系統和后端超限信息管理與非現場執法平臺組成,實現了當貨車在允許行駛速度范圍內行駛,或通過非現場執法時不停車不稱重,不停車稱重設備能準確稱量整車總重量,為非現場執法工作提供準確
數據[5]。
(四)治理超限超載非現場執法的相關思考
相關部門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治理超限超載非現場執法工作的完善,保證交通執法管理的智能化、科學化和精細化。一是設施設備網絡化健全。相關部門可以結合計算機技術和信息技術的發展,進行設施設備強化工作,提高設施設備的監控覆蓋范圍,不僅可以對貨車運輸稱重、電子抓拍等檢測設備進行優化,還可以實現車輛監控的實時接入,為非現場執法工作的開展提供全面的證據。二是數據資源的協同化轉變。相關部門可以結合交通運輸非現場執法資源數據庫構建的需求,進行行業內數據資源共享互通的強化,提高數據融合應用的力度,從而促進數據資源的協同化發展。一方面相關部門可以結合非現場執法需求,進行交通指揮體系的健全,為非現場執法工作的開展提供健全的體系支持。另一方面相關部門可以打破行業內的數據壁壘,強化公安、城管、市場監督等部門的數據交流,實現數據的資源共享,從而為非現場執法工作的開展提供全面的數據支持。三是建立標準化的執法流程。相關部門可以結合交通運輸非現場執法工作開展需求,進行執法流程的標準化建立,促進執法公示制度、記錄制度、審核制度的全面推行,從而為非現場執法流程的完善,提供明確的制度保障,保證了非現場執法的公正性、客觀性和合法性[6]。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交通運輸非現場執法問題的解決,對于公路治理超限超載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相關部門應當對交通運輸非現場執法環節存在的問題進行正確分析,完善相關法律制度,制定設備設施標準,探討相關執法問題,從而為非現場執法工作的開展,提供健全的法律制度與設備設施標準,促進非現場執法效果的強化,降低執法壓力。
參考文獻:
[1]王志勇,林楊.寧波交通運輸非現場執法建設研究[J].寧波經濟(三江論壇),2020(09):29-31.
[2]王彥來,胡威,何澤勇.公路超限超載非現場執法系統產生的原因和基本原理[J].衡器,2020,49(05):36-40.
[3]宋佳奇.交通警察現場執法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探究[J].遼寧警察學院學報,2020,22(01):89-95.
[4]張勇,司延召,趙楚亞,劉濤.淺析治超非現場執法存在的問題[J].計量技術,2019(07):67-68+57.
[5]陳暉,張柱庭.交通運輸非現場執法的若干問題分析[J].中國公路,2019(08):28-31.
[6]楊歡.淺談公路超載超限非現場執法系統檢定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法[J].衡器,2019,48(04):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