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細鈴
(珠海市廣東實驗中學金灣學校 廣東珠海 519000)
根據課程標準,必修課程地理1第六章自然災害是新教材新增的章節,需要運用資料,說明常見自然災害的成因,了解避災、防災的措施。作為本章第一節,《氣象災害》需要運用相關案例說明洪澇、干旱、臺風、寒潮等氣象災害的成因、現象之間的關系和變化過程(綜合思維),結合學生所生活的環境了解氣象災害帶來的相關影響(區域認知、人地協調觀),由此合理描述特定區域的自然災害現象,并提出相應的避災、防災措施。
為了達到以上課標要求,體現新教材“大單元設計”理念下的深度教學,應如何在課堂中選取適合的情境進行課堂設計?如何在課堂中引導學生結合珠海市的地理背景提出相應的防災避災措施?如何讓學生在課堂中通過對《氣象災害》的學習學以致用,形成分析“災害類”知識的方法?
新課標對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提出了四方面的要求——區域認知、綜合思維、人地協調觀和地理實踐力[1]。新課標要求學生利用地圖、運用資料,說明常見的氣象災害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又以我國常見的氣象災害為切入點,旨在引導學生認識主要氣象災害的發生規律、分布地區及其規律,最終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與區域認知能力、并要求學生結合具體案例提出相應的避災防災措施,以達到培養學生地理實踐力的目標。
實施“大單元”教學是落實統編教材、提高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有效策略[2]。如何確定一個章節的大單元?確定大單元至少要考慮以下問題:一是依據學科核心素養的相關要求,厘清本章節的大單元邏輯。二是該單元至少要對接一個學科核心素養,依據某個核心素養的要求,結合具體的教材,按某種大任務(或觀念、項目、問題)的邏輯,將相關知識或內容結構化。
基于以上“大單元”設計理念,《氣象災害》應作為《自然災害》章節內容的重要基礎,形成以下單元結構邏輯:

大單元教學理念下情境設計,一是要精準目標,做到匹配要素,對接板塊;二是應優化情境,注重聯系,強調真實;三是應完善方案,豐富形式,主動構建,從而為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全面提升構建良好的學習情境。
為了讓學生更直接地了解氣象災害對學生所在區域的影響,在教學過程中選取的情境設計應更貼近生活、更具有時效性,最終選取以下幾個情境素材:
2020年8月19日臺風海高斯登陸珠海市金灣區沿海——臺風災害;
2020安徽歙縣因50年一遇洪災啟用高考備用卷——洪澇災害;
2020四川遭遇“百年一遇”特大洪水——洪澇災害;
2019年西南地區干旱災害相關報道——干旱災害;
2016年1月“世紀大寒潮”相關報道——寒潮災害。
以上教學情境以視頻或圖片呈現,結合學生親身經歷感受,建立災害影響認知,從而更直觀地引起學生對氣象災害的理解。
第一課時:洪澇災害、臺風災害

教學環節 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核心素養臺風災害素材:①2020年8月19日臺風“海高斯”登陸珠海相關報道。②臺風海高斯移動路徑圖、臺風云圖和臺風結構圖、臺風成因動畫示意。③西北太平洋臺風移動的主要路徑示意圖。④2017年天鴿、2018年山竹、2020年海高斯臺風過后的珠海景觀圖片。思考:1.閱讀教材、觀察圖片并說出臺風的概念;說出臺風帶來的主要天氣。2.我國與世界臺風多發地。3.臺風災害帶來的危害有哪些?①結合學生自身經歷進一步理解臺風,加強學科核心素養的滲透。②提高學生讀圖判讀能力,提高學生概括表達的能力。區域認知綜合思維人地協調

過渡 以臺風災害引發的城市內澇問題過渡到洪澇災害。培養學生在生活中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 綜合思維洪澇災害素材:1.安徽歙縣因50年一遇洪災啟用高考備用卷。2.四川遭遇“百年一遇”特大洪水。思考:1.什么是洪澇災害?洪災發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結合影響因素分析中國與世界洪澇災害多發地分布。3.根據以上案例,從經濟、社會、環境三個方面說說洪澇災害的危害。①從具體案例出發,分析洪澇災害的成因和分布,以提升學生的問題分析能力。②引導學生理論結合實際,認識洪澇災害的危害。綜合思維區域認知人地協調觀小結與拓展思考:洪澇災害與臺風災害均是珠海本地易發災害,作為生活在珠海的我們,如何減少以上災害帶來的危害呢?(引導學生回顧“海綿城市”內容)圖片:金灣情侶路的下凹式綠地、綠化帶等景觀圖。結合身邊景觀,激發學生對地理的學習熱情。綜合思維人地協調地理實踐力
第二課時:干旱災害、寒潮災害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教學目的 核心素養回顧過渡第一課時學習的洪澇災害和臺風災害均與降水有關,但如果長期降水偏少或無降水,又會引發什么氣象災害呢?結合時事熱點,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人地協調干旱災害素材:1.2019年西南地區的干旱災害相關報道。2.我國降水量分布圖;我國旱災頻次分布圖。3.我國東部鋒面雨帶的推移示意圖。4.對比分析我國洪澇災害與干旱災害的時空分布。完成教材P102活動。思考:1.干旱災害的概念與危害。2.我國干旱災害多發地及時空分布特征。①將抽象知識具體化。②培養學生讀圖提取信息能力和概括表述能力。區域認知綜合思維人地協調過渡素材:我國東南季風和西北季風示意圖。思考:隨著我國東南季風的減弱,西北季風加強,會不會又出現不同的氣象災害呢?以成因作為聯系過渡,形成地理思維的內在聯系。 綜合思維寒潮災害素材:1.2016年1月“世紀大寒潮”相關報道。2.我國近年寒潮災害景觀圖片。3.侵入我國的寒潮路徑示意圖。思考:1.珠海是否每年都有寒潮?寒潮的定義是什么?2.描述侵入我國寒潮路徑,以及寒潮造成的危害有哪些?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合作討論的能力。綜合思維人地協調
課后練習:
某年9月初,某區域遭遇強降雨襲擊,引發洪澇災害。據材料回答1-2題。(圖略)
1.圖示地區洪澇災害多發的原因是( )。
①地勢低洼,曲流多 ②屬于季風氣候,降水變率大 ③無天然入海河道,泄洪不暢 ④經濟落后,工業用水量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此次洪澇災害對該地區造成的危害可能有( )。
①房屋倒塌 ②工業受損 ③農業增產 ④交通中斷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2019年8月7日在西北太平洋熱帶海區形成超強臺風“利奇馬”,10日臺風在浙江有登陸,給我國東部沿海造成嚴重損失,右圖為“利奇馬”移動路徑示意圖。“利奇馬”由乙地移動到丙地過程中,風力變化最有可能的是( )。

在進行本節內容的教學設計時,結合學生所處地區——珠海市,將第一課時內容調整為“臺風災害”與“洪澇災害”,打破了教材設定,將二者建立了區域聯系進行講授;第二課時利用洪澇災害過渡,進行“干旱災害”的探討,最后呈現“寒潮災害”,將情境設計的效果發揮到最大。但是因重新建立了知識內部聯系,對“干旱與洪澇”的災害聯系與區別未能全面體現。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基本能達到教學目的、指向核心素養、建立大單元的知識框架。但在學生反饋的知識遷移應用上,發現學生對不同區域的災害判讀依舊存在模糊,需要繼續加強學生的區域認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