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珍
(廣東省東莞市沙田鎮中心小學 廣東東莞 523980)
思維導圖是人類自然思維的一種自然功能,它是對發散性思維的一個表達,是將思維內容形象化轉換,以多種元素作為一個中心點向外發散若干點,最終而形成的一個思維結構。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實施以圖促寫,能有效優化語文作文教學。因此,教師應積極采用多樣式的教學策略,將思維導圖引入小學作文教學實踐,引導小學生按照相關要求或者主題,根據中心思想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活躍學生的作文思維,最終實現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最優化。
在小學階段的作文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通過思維導圖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寫作出題,針對寫作題材進行有效把握,充分展示出自己的情感表達,思維導圖的運用可以幫助學生在作文構思中通過一些關鍵詞語將自己的創作構思進行快速的總結和歸納。學生的生活環境、經歷、認知、理解、情感都存在極大的差異性,教師引導學生運用思維導圖,可以很好地幫助學生將自己的寫作內容變得更加連貫、更具邏輯性,也會使學生的作文更加合情合理。以統編版四年級教材的習作《我和 過一天》教學為例,本節課程中,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寫作想法運用思維導圖進行文章邏輯構思。比如,引導學生想想自己和一位神話故事中某個人物的一天,然后鼓勵小學生運用思維導圖進行大膽的想象,合理規劃自己的創作思維,確定自己的作文題目,明確寫作思路,然后進行分支,對二級分支進行細化調整,保證創作思維的條理性和邏輯性,構建出自己的作文思維導圖框架,理清寫作思路[1]。

在小學階段的語文作文教學中,語文教師需要充分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事物和元素,借助思維導圖,有效啟發學生的生活化寫作思考,有效拓寬學生的作文創作途徑,使學生可以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寫作經驗將自己的作文創作得更加實用化和生活化,進而有效激發學生的作文裂變,達到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最優化。以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我的植物朋友》的習作教學為例,本節課程中,教師可以現在板書上畫一個花盆,引導學生以自己的植物朋友為中心,逐步向四周延伸和拓展。首先引導學生運用思維導圖進行分支,從多方面、多角度出發進行想象,不斷擴大自己的視線和思路,打開自己的想象思維。比如,以植物朋友的確定、特點觀察、想象等多方面作為二級分支,然后進行二級分支細化,充分構思自己的創作思路,促進作文思維的活躍,最大化促進學生作文寫作能力的提高。語文教師運用思維導圖,能夠有效轉變學生的作文線性思維模式,充分拓寬學生的作文習作視野,最大化地激發學生的作文創作靈感,最終促使學生的作文風格和創作魅力可以得到無限的釋放、激活[2]。

完善的作文評價是小學語文學科作文教學的重點內容,傳統的語文作文評價中,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限制,語文教師不能很好地實現對每一位學生進行面批,只能是大概、籠統地進行相關問題的講解,這樣傳統的作文評價模式下,導致小學生的作文寫作不能得到實質性的突破。而將思維導圖運用于作文評價活動中,語文教師可以利用關鍵字或者圖片等形式更加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學生的作文創作思路,及時發現學生作文中存在的問題,便于及時給予指導和修正,進而有效提升小學語文作文的教學有效性。以統編版五年級教材中《二十年以后的家鄉》的習作教學為例,在本篇作文寫作結束以后,語文教師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作文繪制一個完整的思維導圖,讓學生在繪制的過程中檢查自己的主題是否正確。最后教師利用學生繪制的思維導圖深入分析學生的作文脈絡、層次安排及主次詳略等,同時對小學生的思維導圖進行進一步的補充和完善,有效深化學生的作文創作,使小學生可以有效充實自己的作文表達[3]。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運用思維導圖,實現以圖促寫,能夠有效優化作文教學活動,在有效拓寬小學生作文思路的同時,有效啟發學生的作文思維,使學生可以更加清晰明了地結合自己的作文框架進行作文寫作,進而最大限度地發揮思維導圖的作用,實現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最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