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艷
【摘要】在初中英語課程標準和大綱指導下,本文以人教版初中英語教材七年級上冊為例進行教材取舍及調整分析,闡述教材取舍的原因、教材取舍和調整層次和方法,使其更符合學生的需要以及實際教學的需要。
【關鍵詞】初中英語;教材;取舍及調整
目前,部分院校使用的初中英語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Go for it!》,該套教材在教學中充分體現了完成教學內容和實現教學目標這一教學價值。任何一本教材都有其自己的特色與價值,同時也沒有任何一本教材是適應于所有學生的,初中英語教材也不例外。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教師自身情況以及時代的發展對教材內容進行取舍與調整。
一、教材取舍及調整原因
學生群體的學習需求不局限于一本教材。認知水平差異、不同的教學環境以及教材本身的缺陷等原因都要求教師對教材進行適當調整。
1. 學生在很多方面存在個體差異。每一個學生都是獨立發展的個體,由于遺傳、家庭、社會環境、自身的主觀能動性等不同的因素,造就了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在學校中,最常見的教學組織形式是班級授課制,即一個老師教授多個班級和多個學生。每個學生之間認知方式、學習方式或許有所不同。主要表現為:有的學生擅長閱讀式學習;有的學生擅長聽力式學習;也有的學生慣于被動式教學等等,因此,面對這種情況時,教師就需要對班級里的每位學生進行大概分析,然后按照大多數學生的需求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對教材進行適當的取舍與調整。
2. 教材與語言教學環境可能存在不完全吻合之處。由于具體教學環境的差異,特定環境的英語課程在培養目標、課程目標以及教學的方式、方法等方面具有特殊性,比如,每個學校所屬的地區和地域不同,因而有些教材中的課程設計并不好實施;有的學校使用有利于提高本校學生的校本教材,在課程目標等方面需要進行調整;再有的學校教學資源匱乏,教學的方式、方法難以很好地實施等等。這就需要教師根據實際的教學環境進行內容的取舍或者進行適當的調整,而教材在編寫過程中不可能充分考慮到這些特殊性。
3. 教材本身可能存在某些方面的缺陷。教材的難易度和梯度不適當,教材的整體性與延續性有所欠缺,某些教學活動的可操作性不強,教學內容缺乏時代性,教材的某些語言素材缺乏真實性等方面的缺陷都會使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大打折扣。以教學內容缺乏時代性為例,教材從編寫到印刷成冊再用于學校教學這一階段需要很久的時間,一兩年甚至更久。這就導致了學校使用的教材可能與時代的發展和學生的認知水平不匹配,容易出現教材編寫的內容太過簡單,或者過于困難等情況。而內容的難易度和梯度不適當就會造成學生對英語學習缺失動機,自然會降低教學效果,因此,適當地對教材進行取舍及調整才能有效實現教學。
二、宏觀上對教材進行取舍與調整
1.部分單元進行整體取舍。在給定的課時內教師無法如期完成教材的全部內容時,可以根據教學需要來刪減教材中的部分單元。以人教版七年級英語上冊為例,這本教材一共包含12個單元,其中前三個單元的知識內容是屬于過渡單元,用來銜接小學和初中階段。后九個單元是七年級學習的重要內容,在英語教學過程中,給定的課時不足以完成所有教材內容的情況下,可以適當從前三個單元里刪減掉一個單元左右,具體的刪減單元可以依據本班的學生水平。
2.某一組成部分進行系統刪減。初中英語教材中涵蓋了聽、說、讀、寫等各項基本內容,如果在給定的課時內教師無法完成全部內容的教授,可以根據重點內容把課型分成聽力課,閱讀課,寫作課等類型進行分段系統學習。在不同的課程類型里可以充分運用教材內容對學生的技能進行針對式培養。比如,在閱讀課型中可以訓練學生的讀和說的能力;在寫作課型中可以訓練學生的說和寫的能力;在聽力課型可以訓練學生的聽和說的能力等等。一種課型的兩種訓練更能減少固定學習模式的枯燥性,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課堂的活躍度。
3.對英語教材的使用目的和教學要求作宏觀的調整。比如普通中學的詞匯要求一般是1600-1800詞,然而學生英語教材的詞匯量大概是2000詞左右,教材中的詞匯比初中英語課程標準和大綱要求多出200-400詞。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可以簡要提及某些超綱詞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水平和學習興趣進行學習,不要求所有學生掌握超綱詞匯。
三、微觀上對教材進行取舍與調整
我們以人教版七年級英語《Go for it!》為例,除了從宏觀上把握好教材的取舍和調整外,微觀上也同樣不可忽視。
1. 適當刪減教材內容。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依據教材內容太難或過于簡單、不符合時代發展、教學難以實施等情況進行適當刪減,不能影響教材整體結構的完整性。
例如,前三個單元Starter Unit 1- Unit 3是小學和初中的銜接單元,有助于學生更好地從小學過渡到初中。由于時代性的影響,這本教材前三單元的第二頁2a- 2e大部分都是各種單詞字母A. B. C等的復習與聽說讀寫的操練活動。這對于現在七年級的學生來說,太過于簡單,并沒有什么實際意義。所以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當考慮目前當下環境和學生的認知學習水平,進行這部分內容刪減。
再如,Unit 5“Do you have a soccer ball?”單元中2a和2b部分。教材2a之前的部分練習了單詞和聽說,2b部分練習了閱讀,在學生聽說技能的培養上看沒有什么太大的問題,但2a部分讓學生在本單元中找出運動相關的詞匯,與前后內容沒有邏輯性,所以放在這里的意義不大。
2. 補充教材內容。學生的學習以及課程的教學需要不僅僅局限于一本教材,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實際補充教材內容。例如,Unit 5“Do you have a soccer ball?”單元中2b部分,2b部分是閱讀一份校刊的調查結果,并回答問題:Who has a soccer ball? 而閱讀文章的題目就是:Do you have a soccer ball?三段小的閱讀材料在開頭就給出了Yes, I do. 或No ,I don't. 所以學生不用看原文就能直接回答出來給出的題目,題目過于簡單和單一。因此,針對閱讀文章,教師可以對題目進行如下補充
(1) Does Alan love soccer?
(2) How many balls does Gina have?
(3) Why does Wang Wei like ping-pong?
(4)How many ping-pong balls and ping-pong bats dose Wang Wei have?
在詞匯方面,教師可以給學生補充一些他們常用并感興趣的詞語。例如,學到“春節”詞匯等詞時,教師可以根據春節情境適當補充“放鞭炮”“貼春聯”“看春晚”“團圓飯”等詞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可以擴寬學生的語言圖式和內容圖式,有助于學生圖式的積累。
在背景知識方面,例如有涉及長江、黃河等河流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猜測國內外著名河流名稱,擴充學生的知識面。此外,教材內容的補充應切合實際,既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拓寬學生的學習視野,又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成績等等,切不可隨意根據教師喜好,補充一些對學生來說意義不大的知識。
3.替換教學內容和活動。 過多的刪減或補充內容可能會影響到教材整體結構的完整性。教材中的教學內容和活動在教學實施過程中若是沒有非常大的的問題,可以進行局部替換。例如,Unit 8 “When is your birthday?”單元中2 c部分是一個有關活動舉行的時間短文, 課后口語練習中就有這樣一個話題:
What activities from 2b do you like?
這個話題相對來說比較簡單,學生照葫蘆畫瓢說出文中的活動名稱就可以了,沒什么太大的討論價值。教師可以在實際教學中再加入一些可以討論的事項,例如,你想舉辦一個生日活動,讓學生討論一下生日的時間、地點、要邀請哪些人參加活動?等等,切近學生生活,討論的活動與單元主題相關也可以鞏固已學知識。
4.擴展教材內容或活動步驟。在某些教材中,教學活動設計可能會出現難度過高或過低等現象。如果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認為某一活動設計難度過高,教學活動難以操作或得不到好的反饋效果等,可以在此活動的基礎上增加幾個過渡性的活動,以此降低難度;如果某一活動設計過于簡單,對學生毫無挑戰性或沒有實際教學意義等,教師也可以對此進行拓展延伸,以此增加活動的難度,來提高教學層次以及豐富教學內容。例如,Unit 1“My name's Gina”? Section B中,1a部分是聽錄音跟讀與1-9的英文單詞,1b部分是聽錄音寫出所聽到的電話號碼。
在教學實際中,教師應在1 a和1 b之間加一個小活動,聽錄音,按照先后順序,給所聽到的數字單詞標序號。因為1a部分學生聽錄音并跟讀后,只能簡單了解數字單詞和數字的匹配。直接進行到1b任務讓學生聽對話,寫出電話號碼,任務有點偏高,學生會反應不過來。所以,教師應該加個小活動過渡銜接一下英文單詞和數字的對應。學生熟悉了英文單詞和數字對應后,進行到1b任務會更自然順暢。
5. 調整教學順序。在實際教學中,沒有絕對的標準來衡量教材內容的難易,教師依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學生的現有英語水平和認知能力)以及教師的自身情況(教材的理解能力和知識的運用的能力等)對教材內容的順序進行適當調整,可有助于提高教學效果。例如,Unit 1“My name's Gina”Section A中的2a和2b部分,2a部分是讓學生聽錄音在四幅場景圖中排序,2b部分是聽錄音圈出所聽到的名字。
根據學生的認知范圍和教材內容的順序,可以讓學生先聽錄音圈出所聽到的名字,這樣學生的認知范圍縮小,只需要注意所出現的名字,但其他部分也會有相應記憶,對對話有了大概了解。圈出名字之后,再讓學生聽對話,從圖片中分析對話場景并給圖片編號。結合認知范圍由小到大,教材內容的由易到難。所以,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將2b部分調整到2a部分前面,符合學生認知范圍,有助于提高學習效果。
6. 調整教學方法。受客觀條件差異、學生現有水平差異以及教師情況差異等影響,教師要注意調整教學的方法。
教學方法的使用受到各個學校的具體教學環境,教學設備資源等客觀條件限制,在教學設備資源較好的學校,教師可運用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豐富多樣,學生的知識接受水平也大多會強于教學設備資源差的學校。
在詞匯教學中,教師可以進行趣味性教學。講解過程中首先可以采取“諧音記憶”方法,如單詞guess有猜測的意思,教師可以采取“蓋死”即把瓶子蓋死,猜猜里面是什么?這種諧音加動作,更容易引發學生興趣,有助于學生記憶詞匯。另外,如有生活類等詞匯時,教師可以運用實例,將詞匯賦予到學生實際生活中,在實際生活中創設教學情境。
四、結語
教材在實際教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教師傳授知識的載體,也是學生學習知識的主體。教師要想充分發揮教材在英語教學中的積極作用,就需要在具體教學實踐中,分析學生認知水平,提高自身教學能力,豐富教學方法,在宏觀和微觀上把控教材,對其進行適當的取舍及調整,這樣才有助于加強學生學習動力,進而提升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程曉堂.英語教材分析與設計[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2.
[2]魏兆瑩.淺談英語教學中教材的選擇、取舍和調整[J].黑龍江史志,2012(6):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