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不懈奮斗的百年實踐,貫穿著實現現代化的追求。新中國的成立,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實踐舞臺。改革開放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找到了一條新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開啟新征程。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領導黨中央守正創新,在開創新局面的新時代偉大實踐中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中國式現代化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堅持以這一思想為武裝,堅決貫徹執行黨中央的路線方針政策,落實推進黨中央的戰略部署,對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國式現代化;重要論述;思想武器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執政話語體系建構研究”(項目編號:20&ZD014)
中圖分類號:D61?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3-854X(2021)09-0020-07
2021年7月1日,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①這個重要論述把現代化道路與文明新形態相聯系,含義十分深刻。黨的十八大、十九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治國理政創新實踐中堅持頂層思維,進行戰略布局,加強全面統籌,作出精心擘畫,把中國共產黨追求現代化目標的思想和實踐提高到一個新境界。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武裝,對于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一、中國共產黨探索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思想和實踐
中國近現代史研究中,經常會把近代和現代兩個概念相等同。其實,從歷史角度看,中國進入近代社會與現代化進程不能相混淆,前者具有歷史分期的意義,后者則具有社會變化的意思。如果說1840年鴉片戰爭是中國進入近代社會開端的話,那么,19世紀60年代后的中國才真正出現追求現代化的征兆。
在中國共產黨誕生前,“為了拯救民族危亡,中國人民奮起反抗,仁人志士奔走吶喊,太平天國運動、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接連而起,各種救國方案輪番出臺,但都以失敗而告終。”② 從學習西方船堅炮利到求強自富的創辦工廠,曾經喚起一些中國人走“實業救國”的路,實踐證明這只是幻想。
習近平指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我們黨孜孜以求的宏偉目標。自成立以來,我們黨就團結帶領人民為此進行了不懈奮斗。”③ 中國共產黨誕生于舊中國風雨如晦的戰爭年代,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統治是首要任務,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就是為推進中國現代化發展創造根本前提。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就已經涉及現代化問題。1938年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指出:“革新軍制離不了現代化,把技術條件增強起來,沒有這一點,是不能把敵人趕過鴨綠江的。”④ 1945年毛澤東在黨的七大會議上的報告中指出:“在新民主主義的政治條件獲得之后,中國人民及其政府必須采取切實步驟,在若干年內逐步地建立重工業和輕工業,使中國由農業國變為工業國。”⑤ 1949年毛澤東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的報告中指出,我們廢除了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在這點上,我們已經或者即將區別于古代,取得了或者即將取得使我們的農業和手工業逐步地向著現代化發展的可能性。”⑥ 革命戰爭年代,中國共產黨已經生成現代化意識,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國情下,探索現代化不具備擺上議程和進行實踐的條件。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共產黨在破壞舊世界后領導建設新世界,探索現代化道路才真正開始。1953年12月,黨中央明確提出“農業、交通運輸業和國防現代化的目標”⑦,這是中國共產黨首次集中強調“現代化”的重要任務。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大正式將現代化的目標概括為“四個現代化”,即“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業和現代化的國防”⑧。1956年底,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社會主義制度確立起來,標志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有了穩固的制度基礎。毛澤東在黨的八大開幕詞中指出:“要把一個落后的農業的中國改變成為一個先進的工業化的中國。”⑨ 黨的八大還描繪了工業化建設的藍圖,提出用15年時間建立一個基本上完整的工業體系,用50年到100年建成一個富強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國家。1959年末,毛澤東強調:“建設社會主義,原來要求是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科學文化現代化,現在要加上國防現代化。”⑩ 1964年12月,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結合國家建設的部署進一步明確了現代化的追求目標,周恩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正式提出“要在不太長的歷史時期內,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水平”{11},并明確要在20世紀內分兩步實現“四個現代化”:第一步,建立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第二步,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使我國經濟走在世界前列。
1978年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黨中央決定實行改革開放,“把全黨工作的著重點和全國人民的注意力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12},改革開放的偉大抉擇和創新實踐邁出了現代化建設的新步伐。鄧小平領導黨中央撥亂反正,把被“以階級斗爭為綱”錯誤思想和實踐打斷的現代化建設提上議程,重新恢復“四個現代化”的提法。1979年3月,鄧小平在接見英中文化協會執行委員會代表團時第一次提出了“中國式的現代化”概念,他解釋說:“我們定的目標是在本世紀末實現四個現代化。我們的概念與西方不同,我姑且用個新說法,叫做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13} 同年12月,鄧小平在會見來訪的日本首相太平正芳時指出:“我們要實現的四個現代化,是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我們的四個現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們那樣的現代化概念,而是‘小康之家”{14}。用“小康之家”解釋“中國式的現代化”,是鄧小平的一大創造,它除了向外賓表示我們黨領導中國人民建設現代化國家的堅定決心外,更傳遞了中國搞現代化有自身特色的信息。
在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21世紀的進程中,江澤民、胡錦濤領導黨中央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道路上不斷前進。江澤民在1992年黨的十四大上所作的報告,題目就是“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奪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更大勝利”,報告中提出了“三步走”戰略目標,其中的第三步就是到21世紀中葉建國100周年的時候,“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15}。胡錦濤在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我們黨正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偉大事業的繼承和發展。撫今追昔,我們深感肩負的使命神圣而光榮。展望未來,我們對實現推進現代化建設、完成祖國統一、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這三大任務充滿信心。”{16} 在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城鎮化進程加快,經濟保持快速增長,社會長期穩定,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歷史性轉變,實現了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中國式現代化呈現欣欣向榮的建設局面。
2012年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開啟新征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擔當起新時代的歷史使命,對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作出全面部署,以一系列重大創新舉措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在2013年3月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習近平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奮斗目標”{17}。他還指出:“我們將堅持以人為本,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現代化建設各個方面、各個環節相協調,建設美麗中國。”{18} 黨中央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堅持依規治黨、形成比較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戰勝一系列重大風險挑戰,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明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戰略安排,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更為完善的制度保證、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19}
2017年黨的十九大作出新的部署,對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以路線圖的形式作出了具體安排:從2020年到本世紀中葉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從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斗1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二個階段,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斗15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基本實現現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戰略安排。”{20} 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進入了振奮人心的歷史階段。
中國共產黨致力于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征程開啟于民族危難之際,在接續奮斗中艱辛探索前行,在不斷取得成就中砥礪奮進。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實現了中華民族由不斷衰落到根本扭轉命運、持續走向繁榮富強的偉大飛躍。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取得的偉大勝利,使具有五千多年文明歷史的中華民族全面邁向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以創造人類社會發展史上驚天動地的發展奇跡,使中華民族煥發出蓬勃生機。
二、習近平關于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重要論述
縱觀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百年奮斗的歷程,現代化的訴求由潛而顯、由淺而深地表現出來,在實踐經驗積累中不斷加深認識。中國傳統文化、近現代中國國情以及政治發展邏輯,決定了中國現代化道路的選擇從一開始就具有自身的特色。鄧小平不僅提出中國搞的現代化前面有“社會主義”這個限定詞,而且還明確提出了“中國式的現代化”的概念。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領導黨中央守正創新,在開創新局面的新時代偉大實踐中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中國式現代化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
第一,強調搞現代化建設決不能照搬別國模式。“人類歷史上,沒有一個民族、沒有一個國家可以通過依賴外部力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趨實現強大和振興。那樣做的結果,不是必然遭遇失敗,就是必然成為他人的附庸。”{21} 別的國家和他人的先進經驗當然值得借鑒汲取,但如果不顧本國國情地照葫蘆畫瓢,不僅沒有成功的希望,而且還會翻船砸鍋。世界上已經有一些國家因為盲目照抄發達國家現代化的作業而嘗到了經濟停滯、社會動蕩、人民不滿的苦果,教訓十分深刻。習近平指出,中國共產黨在一個14億人口的大國搞社會主義,實現現代化,不能簡單延續我國歷史文化的母版,也不能簡單套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設想的模板,既不是其他社會主義實踐的再版,更不是國外現代化發展的翻版。“我國的實踐向世界說明了一個道理:治理一個國家,推動一個國家實現現代化,并不只有西方制度模式這一條道,各國完全可以走出自己的道路來。”{22} 世界上沒有統一的標準模式,現代化也不是西方國家的專利品,只有立足本國的國情,遵循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緊跟時代前進的步伐,才能走通、走順、走好現代化的路。
第二,提出道路選擇正確與否決定中國式現代化的成敗。事實證明,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歷史的改寫是通過正確道路的選擇實現的。客觀地說,鴉片戰爭后許多愛國的仁人志士對救亡圖存道路的探索和選擇都有推動社會進步的意義,但之所以都不能成功,關鍵在于沒有把選擇正確道路與切合中國實際相契合。習近平指出:“中國近代以來的全部歷史告訴我們,中國的事情必須按照中國的特點、中國的實際來辦,這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正確之道”{23}。“一切成功發展振興的民族,都是找到了適合自己實際的道路的民族”{24}。“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25}。“道路問題是關系黨的事業興衰成敗第一位的問題,道路就是黨的生命”{26}。這些重要論述,從歷史經驗與當代實踐的深刻總結中突出了道路選擇對于現代化的重要意義。中國式現代化的核心在于道路的中國化,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集中體現為中國道路的特色。
第三,突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對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巨大優勢。從世界歷史演進的實際情況看,鴉片戰爭后的中國因落后于時代潮流而處于現代化發展的劣勢地位,有研究者稱之為“后發追趕型國家”。趕超現代化先發國家必須彰顯競爭優勢,要以經濟文化落后的底子躋身先進國家行列決不是容易做到的事情。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大力推動生產力發展,尤其是通過改革開放,實現了一窮二白、人口眾多的東方大國大步邁進社會主義社會的偉大飛躍,實現了從生產力相對落后的狀況到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的歷史性突破。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大踏步趕上了時代。創造出這樣的奇跡靠什么?首先是靠偉大政黨和偉大人民的中國力量,同時也是靠社會主義制度的強大優勢。從某種意義上說,在現代化建設的競爭中,制度優勢具有決定性的意義。習近平指出:“制度優勢是一個國家的最大優勢,制度競爭是國家間最根本的競爭。制度穩則國家穩”{27}。“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是我們成就事業的重要法寶”{28}。社會主義中國搞現代化建設要比資本主義制度更有效率,更能在競爭中贏得比較優勢,必須“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充分體現出來”{29}。
第四,形成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新命題。世界現代化的發展進程以西方工業革命為開端,在較長時間里人們習慣性地把現代化與工業化相等同,認知有明顯的局限性。隨著歷史發展尤其是科學技術革命浪潮一波波掀起,以及生產力發展、信息、網絡對社會生活的深刻影響,現代化認知的范圍不斷拓展。中國共產黨20世紀60年代確定的“四個現代化”目標就已經超越了工業化等于現代化的認知。改革開放后,黨中央強調人的現代化,提出了文化現代化、社會現代化等主張,對現代化形成了更加系統和豐滿的認知。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上議程,是對現代化認知的重大理論創造。習近平指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一個國家制度和制度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一個有機整體,相輔相成,有了好的國家治理體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國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發揮國家治理體系的效能”,真正實現社會和諧穩定、國家長治久安要“靠我們在國家治理上的高超能力”。{30} 這個思想超越了認知現代化的線性思維,形成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新聚焦,把國家治理納入現代化的認知,表明實現現代化不是某個方面、某個領域的呈現,衡量國家現代化水平的一個重要標準是國家治理的現代化程度。
第五,闡述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堅持的方向。作為世界各國普遍的追求,現代化無疑是具有共性意義的概念,沒有這樣的共性也就沒有評判標準。然而,如同人類文明多姿多彩一樣,現代化的面相也是各有不同的。歷史、文化、國情不同決定著各國現代化的實際問題、進展情況、路徑選擇的差異。中國式現代化有自己的面相,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在推進現代化的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經驗,黨中央對這些經驗有過深刻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現代化建設在更為廣闊的舞臺上推進,習近平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作出了新的理論概括。他指出:“我們的任務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當然我們建設的現代化必須是具有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實際的”,“我國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這是我國現代化建設必須堅持的方向,要在我國發展的方針政策、戰略戰術、政策舉措、工作部署中得到體現,推動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為之努力。”{31} 這個闡述涉及的面很廣,它既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指明了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方向,又全面揭示了中國式現代化體現中國國情的面相。
第六,揭示中國式現代化對人類社會的貢獻。世界是一個整體,各國人民生存在同一個地球上,利益密切相連,命運休戚與共。中國是在鴉片戰爭后西方列強侵略下被動地裹進世界潮流的,長期的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統治造成的嚴重落后使中國難以在世界上發揮作用。新中國成立后,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希望中國為世界作出更多的貢獻,但因為各種因素和條件的影響,這樣的主觀愿望的實現受到限制。改革開放為中國創造出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強大生機,也為中國主動融入世界提供了歷史機遇。隨著國家綜合國力的大幅度提升以及參與全球治理能力的增強,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中國現代化建設取得的卓著成就為人類社會作出了前所未有的貢獻。習近平指出: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不僅致力于中國自身發展,也強調對世界的責任和貢獻;不僅造福中國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實現中國夢給世界帶來的是和平,不是動蕩;是機遇,不是威脅”{32}。“我們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這本身就是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貢獻。我們也要通過中國發展給世界創造更多機遇,通過深化自身實踐探索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并同世界分享。”{33} 把實現中國式現代化與貢獻人類社會相聯系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世界胸懷,習近平的重要論述向世界傳遞了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意義。
三、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大思想武器
黨的十九大確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為推進黨和國家事業繼續發展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奮斗了100年,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自信,貫徹執行黨中央的路線方針政策,落實推進黨中央的戰略部署,在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新征程上再創新輝煌。
第一,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武裝,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根本保證。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關鍵也在黨,這個道理經過歷史驗證已經成為中國人民普遍的共識。從現代化發展的世界軌跡看,如果說西方國家的現代化是由市場來驅動的話,那么,中國式現代化則以政黨推動為主軸。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就成為領導社會主義事業的核心力量,始終堅持黨的領導保證了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不斷取得一個又一個偉大勝利。習近平對堅持黨的領導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他強調:“一定要認清,中國最大的國情就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什么是中國特色?這就是中國特色。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制度是我們自己的,不是從哪里克隆來的,也不是亦步亦趨效仿別人的”。“如果沒有中國共產黨領導,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民族不可能取得今天這樣的成就,也不可能具有今天這樣的國際地位”{34}。“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35}。“沒有黨的領導,民族復興必然是空想”{36}。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武裝,必須在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問題上保持高度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第二,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武裝,把全面從嚴治黨不斷向縱深推進,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打造先鋒組織。實現現代化是國家行為,體現人民意志,因此它不是哪些政黨、哪些群體、哪些階層的事情。馬克思主義告訴我們,人民是歷史的主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歸根到底是由中國人民創造的。中國共產黨是使命型政黨,從建立之日起就確立了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把黨、國家和人民的事業高度統一起來,是中國共產黨先進性的體現。中國共產黨以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先鋒隊組織登上歷史舞臺,作為全國人民的主心骨,必須帶好頭,發揮好先鋒模范作用。“黨是整個社會的表率,黨的各級領導同志又是全黨的表率。”{37} 人民跟黨走,因為黨先進;人民擁護黨的領導,因為黨是旗幟。中國共產黨具有從嚴管黨治黨的歷史傳統,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領導全黨開創全面從嚴治黨新局面,提出“打鐵必須自身硬”,發揚勇于自我革命精神,以巨大勇氣和魄力在自己身上動手術,“堅決清除一切損害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的因素,清除一切侵蝕黨的健康肌體的病毒,確保黨不變質、不變色、不變味,確保黨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成為堅強領導核心。”{38} 習近平指出:“推進任何一項工作,只要我們黨旗幟鮮明了,全黨行動起來了,全社會就會跟著走。”{39}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武裝,必須繼承和發揚偉大建黨精神,踐行初心、擔當使命,團結帶領中國人民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而不懈奮斗。
第三,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武裝,把改革開放進行到底,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保駕護航。1978年底黨中央作出改革開放偉大抉擇,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歷程上具有里程碑意義。“改革開放是我們黨的一次偉大覺醒,正是這個偉大覺醒孕育了我們黨從理論到實踐的偉大創造。改革開放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次偉大革命,正是這個偉大革命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飛躍。”{40} 在社會主義發展史上,執政的共產黨主動進行改革開放是沒有先例和缺乏現成經驗的偉大創舉,解放思想的創新實踐和敢為人先的大膽探索為中國式現代化找到了一條康莊大道。40多年來,從開啟新時期到跨進新世紀,從站上新起點到進入新時代,改革開放極大地改變了中國的面貌、中華民族的面貌、中國人民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現代化建設的面貌也因此煥然一新。改革開放已經被黨和人民視為改變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偉大的改革開放精神成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時代精神的核心。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武裝,必須堅定不移地把改革開放進行到底,把中國式現代化的前途命運牢牢掌握在黨和人民的手中。
第四,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武裝,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樹立價值旨歸。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這個思想與歷屆黨中央領導人的思想一脈相承,在繼承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了黨的根本宗旨意識,突出了新時代為人民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的旨意。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包含以下幾個重要觀點:一是強調人民是推動發展的根本力量,二是強調發展成果必須由人民共享,三是強調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制定必須體現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則,四是強調黨治國理政的成效要由人民來評價。習近平指出:“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與人民休戚與共、生死相依,沒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從來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團、任何權勢團體、任何特權階層的利益”{41}。“我們的目標很宏偉,但也很樸素,歸根結底就是讓全體中國人過上好日子。”{42}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武裝,必須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利益作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遵循,使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與人民生活更加美好的追求相對接。
第五,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武裝,提高應對考驗、戰勝風險的能力,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增強安全系數。“國家安全是國家生存發展的基本前提”,“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創新國家安全理念,統攬國家安全全局,創造性提出總體國家安全觀”{43},這對確保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順利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實現現代化是一個充滿風險的事業,有外部風險也有內部風險,有一般風險也有重大風險,有傳統安全風險也有非傳統安全風險,有可以預料的安全風險也有不確定的安全風險,而且各種風險構成的威脅和挑戰形成聯動效應,不能有效應對就會遲滯甚至中斷黨的事業和現代化進程。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執政面對著經濟、政治、意識形態、文化、社會等多方面的風險,我們黨正是在戰勝各種風險中保證了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持續向前發展。改革開放新時期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國內外形勢變化更加劇烈,國家總體安全問題更加突出。習近平反復告誡全黨必須保持憂患意識,“既要有防范風險的先手,也要有應對和化解風險挑戰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風險的有準備之戰,也要打好化險為夷、轉危為機的戰略主動戰。”{44}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武裝,必須不斷提高應對挑戰和戰勝風險的能力,以國家總體安全保證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任務的順利完成。
第六,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武裝,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注入世界意義。中華民族曾以中華文明形態的創造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鴉片戰爭后中華文明受西方近代文明的沖擊逐漸式微,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實現中華文明的現代轉換。成功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意義在于打破長期以來西方發達國家的現代化話語霸權,用無可爭辯的事實證明走社會主義道路同樣可以建成現代化,人類文明的多樣性將隨著中國式現代化的成功而增添新的形態樣式。在世界近200年的發展中,獲得現代化建設成功的都是搞資本主義的國家。蘇聯在現代化建設中曾經取得不俗的成績,但1991年蘇共的垮臺使蘇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半途而廢。中國共產黨對推進現代化建設的決心堅定不移,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積極學習借鑒人類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大力促進中華文明的現代轉換,為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積累了豐富經驗。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武裝,必須彰顯中國式現代化在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上的世界意義,以中國貢獻造福全世界。
習近平指出:“我們國家的發展前景十分光明,但道路不可能一帆風順,藍圖不可能一蹴而就,夢想不可能一夜成真。人間萬事出艱辛。越是美好的未來,越需要我們付出艱辛努力。”{45} 我們黨百年恰是風華正茂,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后,團結帶領中國人民意氣風發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順利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中華民族對實現偉大復興充滿信心,對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充滿期待。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可逆轉,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不可阻擋。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必將在中國共產黨堅強有力的領導下一往無前,以創造奇跡的非凡奮斗擁抱光明燦爛的未來。
四、結語
2021年7月6日,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領導人峰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中國共產黨將團結帶領中國人民深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為人類對現代化道路的探索作出新貢獻。百年中國滄桑巨變,中華民族今非昔比。“一百年前,中華民族呈現在世界面前的是一派衰敗凋零的景象。今天,中華民族向世界展現的是一派欣欣向榮的氣象,正以不可阻擋的步伐邁向偉大復興。”{46} 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經過中國共產黨的長期探索已經呈現清晰的發展輪廓,并以顯著成效呈現其現實可行性,因而受到世界的關注。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全球治理體系深刻重塑,國際格局加速演變。中國共產黨以高度的歷史自覺和精神主動,堅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推動世界大變局向良好的方向發展,推動歷史車輪向著光明的目標前進。中國共產黨有志于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在全球治理面臨的共同性問題越來越突出和挑戰越來越嚴峻的情況下,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積淀的經驗為世界各國提供了全新樣式的選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指導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強大思想武器,不斷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自信,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為人類對現代化道路的探索作出新貢獻的底氣所在。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武裝,堅持黨的領導,對于堅定不移地走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和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具有重大意義。
注釋:
①②{19}{38}{41}{46} 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13—14、2—3、7、19—20、11—12、21—22頁。
③{27}{28}{33}{36}{42}{44}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94、119、126、436、94、134、73頁。
④ 《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11頁。
⑤ 《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81頁。
⑥ 《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0頁。
⑦ 《中共中央文件選集(1949年10月—1966年5月)》第14冊,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508頁。
⑧ 《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5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第584頁。
⑨ 《中共中央文件選集(1949年10月—1966年5月)》第24冊,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52頁。
⑩ 《毛澤東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6頁。
{11} 《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9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版,第483頁。
{12} 《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第4頁。
{13}{14} 《鄧小平年譜》第4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年版,第496、582頁。
{15} 《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7頁。
{16} 《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年版,第43頁。
{17} 《習近平關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年版,第3頁。
{18}{25}{26}{29}{32}{45}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9年版,第326、9、21、93、571、48頁。
{20}{40} 《十九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年版,第21、721頁。
{21}{30} 《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第699、547—548頁。
{22}{24} 《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政治建設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年版,第7、20—21頁。
{23}{39}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13、113頁。
{31} 習近平:《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求是》2021年第9期。
{34} 習近平:《論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年版,第57、59頁。
{35} 《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年版,第355頁。
{37} 《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77頁。
{43}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177、178頁。
作者簡介:齊衛平,華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200241。
(責任編輯? 劉龍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