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6年國民大會召開前后,《大公報》《益世報》等北方報刊,通過專論、社論、專稿等方式呼吁國民政府注意解決蒙古自治問題,以維護邊疆地區的穩定。蒙古各方力量借助報刊的宣傳,一再強調其獨特的語言、宗教、文化習慣需要實行民族自治制度,引起了輿論界的同情和關注。國民政府、部分學者不贊同蒙古代表的自治訴求,通過《中央日報》《時事新報》《大公報》等媒體進行回應。盡管蒙古自治運動獲得部分輿論的同情,但是主流聲音并不贊同蒙古代表的訴求。這場輿論爭議反映出近代中國邊疆民族自治制度的構建困境。
關鍵詞:蒙古;自治;輿論
中圖分類號:K266?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3-854X(2021)09-0117-06
民國肇建以后,邊疆地區的管理制度不僅是中央政府的重大難題,也是知識界爭議激烈的話題。已有研究指出,民國知識界曾就蒙古地區的管理制度——如何改組蒙藏委員會、如何處理蒙古地區省與盟旗制度糾葛等問題展開討論。①抗戰后,蒙古各方發起謀求擴大政治和經濟權力的自治運動。加上此時國民政府試圖召開以制憲為目的國民大會,從憲法層面確立國家的基本政治制度,使得蒙古自治問題再度引起知識界、新聞界的關注和討論。目前,學界對蒙古自治問題的研究,多關注蒙古自治本身,且集中于抗戰前②,而從輿論層面對戰后蒙古自治問題的研究則非常薄弱。
一、新聞界的呼聲:希望各方注意蒙古自治問題
對于邊疆民族的自治,孫中山曾主張各民族一律平等,大力扶植少數民族自治。但是,南京國民政府在邊疆管理的具體實踐中,礙于各方的情況,提倡用“國族”觀念代替“少數民族”提法,將蒙、藏、回視為宗族,極力回避 “民族自治”問題。③ 不過,國民黨在邊疆地區的行政管理的確存在著嚴重問題。1945年11月2日,國民黨理論刊物《中央周刊》刊文指出,邊疆地區存在著地方施政和中央脫節、狹隘民族主義抬頭、少數民族管理機構昏庸等問題。而要解決這些問題,可以考慮在蒙古和西藏設立特別自治區,其地位略高于省,除了軍事外交歸中央外,可有充分的自治權。④ 此舉說明,國民黨內部也有人意識到這種制度難題。
需要特別指出,相比較于抗戰時期,抗戰后的輿論環境得到了很大改善。南京國民政府曾在1933年建立起各級新聞檢查所,對各報刊的新聞報道與評論進行嚴格管控。⑤ 1938年,國民政府還成立了隸屬于國民黨軍事委員會、接受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領導的戰時新聞檢查局,該機構整合國民黨各級黨部、地方政府的力量,嚴格控制各地報刊的運作。⑥ 根據國民黨新聞局重慶新聞檢查處1943年8月對《中央日報》《新華日報》《大公報》等報刊的檢查情況可知,凡是涉及大后方經濟建設、軍事設施、水災、蝗災的新聞,都在審查范圍之內。⑦ 至于國民黨意識形態和政策的評價,更是屬于禁區。然而,到了1945年7-10月份,在重慶、成都等地興起了聲勢浩大的“廢檢運動”。⑧ 該項運動迫使國民政府在全國各地陸續取消了新聞送檢。同時,國民政府還于1946年2、3月間陸續取消了在各地設置的、掌管報刊流通的郵電檢查所。⑨
輿論環境的改善,使得各報的報道和評論自由度加大。1946年3月22日,北平《世界日報》社論提醒國民政府應注意改善邊疆的經濟文化,在內政上采取革新措施,以增強蒙古的向心力。⑩1946年7月,《大公報》指出,在偽滿時代,因為敵人進行分化,造成蒙古地區的民族矛盾,現在民族問題更難處理。{11} 8月14、15、16日,《大公報》連續刊發專稿指出,東蒙自治運動并沒有得到外來勢力的支持,現在搞的只是省自治,如果政府把握不住機會,政治問題加上經濟問題,可能使游牧民族離我們遠去。{12} 文章還說,今日自治問題主要是經濟問題,興安地區四個盟只有哲里木盟的牧民在生活上可以勉強自給。{13}
10月20日,國民黨華北黨報《華北日報》也刊文呼吁國民政府要注意邊疆各省尤其是熱河、察哈爾地區的復員和自治,希望政府能夠調動物資救濟邊民生活,以收獲邊疆地區的民心。{14} 10月23、24、26日的《大公報》連載戈衍棣從北平寄來的稿件,要求政府注意內蒙問題,尤其是注意盟旗制度與省縣制度之爭,不要讓他們因為失望而走向分離。{15} 文章提示國民政府,要團結自治運動中傾向政府的派別,不要總是開空頭支票,蒙古自治運動的經濟問題,是屯墾實邊所帶來的農業與牧業沖突。{16} 文章還提醒政府注意蒙古青年組織的青年勵志會等各種組織,他們通過聯系蒙古的國大代表和參政員,要求政府改革和充實邊政機構。{17}
《大公報》連載關于蒙古自治的文章,并呼吁政府注意這一問題,其目的何在?10月30日,該報評論直言不諱道,連日所載通信,意圖引起負責當局的關注并提供給專心研究這一問題的人們以參考。對于蒙古自治的大體預判,文章說,內蒙自治動向,并不像若干神經過敏人士所猜測的那樣,他們要的只是合理的自治。政府若是能抓住問題重心,且有解決的勇氣,則內蒙問題不是問題。否則,任憑問題發霉,可能使得本無問題或者很少有問題的事情,逐漸生出一些棘手的事情。{18}
1946年11月15日國民大會召開,《益世報》《大公報》紛紛報道蒙古代表的動向。《益世報》17日專電報道說,蒙古同鄉會向蒙古各代表建議,在大會中提出蒙古自治方案,萬一此案不能通過,請蒙古全體代表一律退席。{19} 《大公報》18日報道了蒙古國民大會代表團的訴求,即他們要求在新的憲法中列入規定各民族自治權、確定盟旗地位、設立自治行政機構、增加各盟旗的國大代表和立法委員及監察委員名額、振興蒙古地區畜牧業的主張。{20}
經過《益世報》《大公報》的報道,蒙古自治問題引起全國關注。在上海,已經為國民黨改造和控制的《申報》{21} 21日的社論響應道蒙古同胞只是要求自治、不在分裂,希望政府能盡力滿足邊疆民族的要求,以慰藉邊民。{22} 在浙江,11月25日的《大同日報》社論建議國民政府從速解決蒙古自治問題,具體辦法就是遵循孫中山對民族問題的基本態度,在國大召開之際,制定一個加強民族團結的方案,對各民族的自治給予扶植,增進與邊疆地區的文化交流,堅定人民信仰。{23} 此外,蒙古代表在自治請愿的過程中,內蒙旅京同鄉會在會外喊出“內蒙要求自治”的呼聲,內蒙各旗國大代表團團長榮祥有“如果國民大會不能解決內蒙自治問題,全體內蒙代表即將退出國民大會”的表示。《益世報》11月27日的社論,一方面對其行為表示同情,另一方面也批評其以退出國大為要挾不可取。但是,社論總體上認為,內蒙自治只要不“他決”“他治”,政府自應盡量輔助其自治。{24}
二、蒙古各方訴求與支持聲音
抗戰后的蒙古自治運動,主張在國民政府領導下進行自治的力量占據主流,故赴京的蒙古各方代表試圖運用輿論力量,加強對國民大會制憲的影響,從而確立蒙古自治制度和獲取自治權。11月10日,駐京西蒙代表團團長榮祥對媒體稱,蒙人此次要求自治,是擁護二中全會之決議,并無任何背景,勿以分裂之語加于蒙古。{25} 11月15日,國民大會正式開幕。蒙古卓索圖盟代表札奇斯欽、昭烏達盟代表卓里格圖,在11月23日與記者的談話時強調,自治運動不是分離運動,只是為加強蒙民的向心力。這個談話批評國民政府一味籠絡在京王公的政策,并沒有執行歷年對邊疆民族所做出的各種承諾,并沒有給予盟旗自治,也沒有保障蒙民的各種利益和合法權利。{26} 蒙古代表斯欽巴圖爾在11月24、25日的《大公報》上同樣強調自治運動不是獨立運動,內蒙要求自治就是希望在國家領土主權完整的條件下,由蒙古人民自己來管理行政,希望國民政府能給這些忠誠于中央政府者以有力的支援。具體措施就是,在政治上實行盟旗制度,在經濟上阻止移民屯墾,在人事上讓蒙古族中的知識分子領導蒙古走上民主之路。{27}
11月28、29日,國民大會進入討論如何制定地方政治制度的階段。蒙古代表團于12月1日下午2時在國民大會堂召開記者招待會。綜合《申報》《大公報》《中央日報》《益世報》這幾大報的報道可知,主要參與人員為蒙古哲里木盟呼倫貝爾布塔哈、代表團團長金養浩等13人;蒙古卓索圖、昭烏達兩盟代表團團長云丹桑布、副團長札奇斯欽及團員4名;蒙古察哈爾土默特旗總管榮祥(代表烏盟、伊盟兩盟)和白云梯、吳云鵬等25位要人,以及到會記者一百多人。{28} 招待會上,白瑞要求保障少數民族自治權,保證蒙旗制度以及國大代表、立法委員、監察委員名額,強調需要實行盟旗制度。{29} 土默特旗總管榮祥訴說牧民遭受到的不公平經濟待遇。金養浩則抱怨復員經費和教育經費的缺乏。{30} 卓索圖和昭烏達兩盟的代表札奇斯欽主要強調,經濟上的武裝屯墾幾乎把蒙古人趕到了沙漠上,希望中樞能夠了解人民疾苦。{31} 發布會結尾,白云梯希望記者多為弱小民族呼吁。{32}
在國民大會會場外,12月7日下午5時,蒙古旅平同鄉會、蒙古青年勵志會等在北平招待各報記者。蒙古青年勵志會理事陳紹武在報告時指出,內蒙自治非分裂運動,內蒙雖然文化比較落后,但有自治能力,運動絕非少數人謀求政治出路。蒙人希望在憲法中能增加民族專章,被授予高度自治權。{33} 蒙古國大代表團還于8日午后集會討論,決定上書蔣介石說明內蒙同胞的愿望。{34}
對蒙古代表的活動,各報紛紛予以報道。《益世報》(上海版)在12月2日報道了蒙古代表召開記者招待會的事情。{35} 位于上海,隸屬于青年黨的《中華時報》12月2日也以專電的形式,轉引了蒙古代表所提的六項要求。{36} 上海《立報》在12月4日同樣報道了蒙古代表的要求。而且,該報該日第1版“專論”欄目還刊載了鐘潛九的《少數民族問題》一文。文章強調,蒙古等少數民族的語言、風俗、文化習慣不同于本部,現在不能采用簡單的增加其國大代表和立法委員名額的辦法,而應充分賦予他們自治權。{37}
《大公報》是蒙古自治運動的忠實支持者,該報的反復報道和評論起到了推揚作用。8日,上海《大眾夜報》在該日“民主論壇”欄目中刊載了未署名的《少數民族問題》一文,該文引用《大公報》5日社論《內蒙自治問題》作為結語,大意強調,我們同情蒙古代表的要求,應該去效仿世界上解決好民族問題的例子。{38} 9日《大公報》再次發表社論說,內蒙代表的自治運動要求是合理的,因為國父強調各民族一律平等,盟旗制度不過是省憲制度的具體化,國大應正視這個問題。倘若蒙古代表退出國大,則國事又添一個糾紛。此外,社論還提醒說,時有耳聞漢蒙人民因雜居而多有摩擦。現在的情形,如果要阻止蒙古分裂傾向,就要采取地方民族自治,在憲法上滿足其自治要求。{39} 該文在12月25日被《文匯報》資料室編輯的《時代文摘》轉引,加大了傳播的廣度。{40} 針對有人擔心內蒙自治而發生分離的問題,《大公報》13日的短評說,這明顯是一種過慮,倘真有分化獨立的意思,做法早就是另外一套了。故“關于內蒙同胞這種內向的自治,人人應善為理解,予以同情的考慮,切勿懷挾成見,曲解事實。有了問題,應求合理的解決,若只抹殺問題或躲避問題,那恐怕是愚蠢的辦法吧。”{41}
在浙江,12月13日的《大同日報》社論重復蒙古代表的言論,希望在國民大會召開之際,把邊疆民族自治問題進行討論,并列入憲法,對邊疆同胞的自治給予充分的保障,以促使國內各民族的團結。{42} 報刊的報道活動也使正在參加國民大會的民社黨做出回應,民社黨的發言人楊浚明11日談話指出,民社黨一向主張扶植少數民族,現在該黨期望各方面對蒙藏同胞原有盟旗制度和宗教風俗加以尊重,使全國人民均能得到真正的平等。{43}
在廣州,作為國民黨黨報的《中山日報》15日的“星期論文”專欄上刊載了郝綸的文章。對于蒙古代表向國民大會所提六項要求,文章說,已被人遺忘的民族問題,正在被輿論界所重視,各地報紙紛紛提供不少意見。作者結合自身經歷說,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教育落后,外人利用政府政策失當制造外交糾紛,所以朝野上下應該正視這個問題,只要蒙古代表所提自治要求不超出地方自治范圍,憲法上應規定其地位,并在各方面對其進行扶持。{44}
三、同情但不贊同:輿論界主流態度
對于蒙古自治運動所持各項理由,有學者明確表示不贊同。時任國立政治學校教授的馬大英{45}12月1日在《中央日報》刊文說,蒙漢問題是文化問題,而不是種族問題。蒙古方面所說的行政制度與經濟問題,可以通過在地方設縣或者旗來解決,牧區與農業區的劃分,則由中央派遣相關專家,到各地實地考察進行劃分,至于所謂地方自治,須是地域自治而不是民族自治。{46}
對于蒙古自治運動,熱察綏的實際掌權人傅作義也不支持。根據王世杰12月1日的日記記載可知,他在與傅作義晚餐時,傅作義說,所謂內蒙民族問題實際上并不存在,蒙古人口在綏遠、察哈爾、熱河只有15萬、8萬、20萬人,少數蒙古代表高唱自治,是為了少數人的政治欲。{47} 在傅作義的這種態度下,熱察綏三省代表團于12月1日上午10時在國大休息室舉行招待記者會。對于這場記者招待會,《大公報》《益世報》《中央日報》《申報》都給予了報道,《大公報》在報道中甚至說這是“制人機先”的策略。{48} 在記者招待會上,國大代表潘秀仁所持理由跟傅作義一樣。三省聯合代表團就蒙古自治所提出的六點主張發表評論,總體上來看,他們并不反對蒙古代表發展教育、經濟的主張,但反對在一個地方設置兩個不同的行政機構,也就是說主要反對盟旗制度。{49}
對于蒙古代表在記者招待會中的要求,《華北日報》5日的評論也承認,的確需要使各民族在政治、經濟、教育上獲得均等機會。但是該報社論也認為,若是以“民族自治”名義實行盟旗制度,會使省與盟、縣與旗的二元行政權互相牽制,帶來的只是糾紛和混亂。至于解決之道,可以在省縣體制下,對邊疆同胞的語言文字、宗教信仰和習俗給予充分保障。{50}
到了12月8日,就連一向支持蒙古自治運動的《益世報》,態度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此事可能與南京大主教于斌有關,《益世報》在抗戰后因為于斌的庇護,才得以生存下來。另外,于斌從1930年開始,一直在幫助國民政府進行對外宣傳。{51} 針對蒙古代表主張在憲法中明定蒙藏少數民族擁有自治權的建議,《益世報》8日社論說,雖然我們對此要求深表同情,但是,一方面,民族自治容易成為少數民族被歧視的標志,另一方面,這種自治容易受到外力的影響而發生分離。“中華民族”觀念已經為國人公認,五族說法也已經成為歷史名詞。今日的問題在支持邊境文化、經濟、教育的發展,而不在條文的爭議。{52}
針對12月7日蒙古旅平同鄉會等團體在國民大會會場外所發表的宣言,9日的《華北日報》說,其所提意見是值得肯定的,但動輒要求在憲法中列入民族自治專章,將會導致憲法成為一個百衲本。省縣制度即是民族自治制度,盟旗制度如今已經不適用。{53} 針對蒙古代表團在記者招待會上的公開要求,由孔祥熙控股的《時事新報》在10日發表社論說,憲法已經規定了全國國民的權利,然而邊疆代表又做這樣的呼喊,實在是無謂之極。社論在一番縱論后進而批評道,若各民族都召開記者招待會要求自治,一部憲法只列舉各民族的利益就要占去大半,那何必召開勞民傷財的國民大會。{54}
國民大會召開期間,國民黨中央宣傳部負責定期召開記者招待會,以透漏要聞和回應各方面關心的話題。{55} 12月9日下午2時,由南京區大主教于斌(國大主席團成員)主持的中宣部中外記者招待會上,有記者問及蒙古代表要求在憲法中保證少數民族利益一事。于斌答稱,新疆、蒙古等代表的意見已引起廣泛注意,蒙古代表一直關切其在憲法上的地位,惟無獨立要求。孫中山先生由家族、宗族,進而為國族的理想,前途甚為光明。{56} 于斌的回答,基本上是重復國民政府的邊疆政策。
在這種爭議中,12月12日的《大公報》報道態度也發生了變化。該報在報道中援引中央社南京12月11日反對蒙古自治的新聞。中央社記者就憲法中關于少數民族自治及盟旗制度等問題,詢問國大代表、政治地理學者張其昀,張氏的態度明顯偏向國民政府{57}。他說,中國絕無少數民族,故憲法中若列入少數民族一詞易滋生誤會,目前,盟旗制度自有其存在的意義,但憲法中實無訂此項條文的必要。{58}
國民黨最高級別的黨報《中央日報》也不停的刊載反對蒙古自治的各種主張。針對蒙古自治運動風潮,白忠惠在13日的《中央日報》上批評說,所謂內蒙問題,多是破產的蒙民希望自治帶給他們實惠。現在,蒙民在賦稅、政治上獲得很多特殊權利,已經引起漢民的不滿。蒙古自治雖讓人同情,但實際環境不允許其“高度自治”或“民族自治”,至于盟旗制度,可以在過渡后逐漸取締,農牧業沖突,應由中央派遣專家妥為解決。{59}
時任國民政府總統府政務局第三科科長、同時兼任《中央日報》記者的曾資生{60},在15日的《中央日報》“星期專論”欄目撰文回應了蒙古代表的自治訴求。總統府政務局是由蔣介石侍從室改編而來,故該文的態度實際上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高層的意思。該文強調盟旗制度是清朝籠絡蒙古王公的手段,已經不適應現在的情況,現在的問題是要提高蒙胞的生活水平和推進衛生建設。目前切實可行的辦法是,蒙古同胞集中的地方以民族自治為主,蒙漢雜居的地方以地方自治為主。蒙政會改組為邊政部,旗歸省管轄。同時,在省府給蒙古同胞留下適當位置,以延攬蒙胞中的人才。{61} 國民政府高層之所以持這種態度,與蔣介石有很大的關系。12月16日下午蔣介石召見綜合審查會代表,希望一周內結束大會。{62} 唐縱日記也證實了蔣介石的急切心態,“昨日紀念周,主席對各代表訓話,聲色俱厲,要大家通過憲草”。如果不能通過憲法,他只有引退。{63}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國民政府高層不同意在憲法條款中加入民族自治的條款,但是國民政府似乎并沒有封閉蒙古方面的宣傳活動。蒙古各盟旗駐京辦事處代表陳孝賢{64},在12月17日的《中央日報》上點名批評曾資生的文章強調盟旗制度并非空虛實亡,“盟”可以領導旗,“省”不能代替盟。至于在省府中留適當名額的建議不值得考慮。此外,文章強調,邊政部可以成立,但是蒙政會依然要保留。{65} 12月20日的《大眾夜報》轉引《密勒氏評論報》第1045卷第2期社評,內蒙要求自治,絕不是要脫離祖國,迂腐者不必“鰓鰓過慮”。{66}
一向鼎力支持蒙古自治運動的《大公報》態度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22日,該報在星期論文欄目刊載了時任國民政府立法委員呂復{67}的文章。該文反對蒙古代表主張的盟旗制度,認為“盟”就是個聚會的地方,不能等同于省,旗則可以等于縣。至于如何處理二者的矛盾,文章提出在蒙漢雜居的地方,可以按照人口比例選舉相關人員。該文還警示道,民族自決已經超出自治的范圍,必須注意維持國家統一的大體。{68}
12月22日以后,憲法制定問題大體已定。25日憲法將進入一讀、二讀階段。然而,《中央日報》仍在登載反對蒙古自治的文章。白忠惠、陳竹在25日的《中央日報》同時發文,反對蒙古方面的自治訴求。白忠惠批評道,蒙古自治不過是加強王公喇嘛統治的措施,現行政策已經有些鼓勵無知的蒙人欺壓其他民族,況且,蒙漢雜居難以分離,沒有自治的條件,即便自治也應該是在內蒙各省軍政統一的情況下,選舉各族同胞的優秀人才,從而實現自治。{69} 陳竹的文章,則是在重復熱察綏三省國大代表在記者招待會的主張。文章不反對蒙古代表發展教育、衛生的主張,但是也不贊成白云梯所說的增加內蒙立法委員和監察委員的主張,更不贊同在憲法中規定旗的自治地位,認為這是讓多數人服從少數人。{70}
綜上,在戰后蒙古自治這場輿論紛爭中,由于國民政府對這一議題的管控相對寬松,使得多方的訴求大體能通過媒體發出。蒙古自治問題得到京津地區報刊的關注和報道,顯示圍繞該問題的輿論具有明顯的地域性特點。面對輿論紛爭,國內新聞界最初的態度主要是提醒國民政府注意,要在維護國家統一的前提下解決蒙古自治問題,這充分顯示出大一統觀念深入人心。蒙古各方代表利用相對寬松的輿論環境,將自己推行盟旗制度、擴大地方政治參與、維護經濟利益的訴求表達出來。不過,無論是國民政府,抑或是學者、新聞界,多數人主張在省縣制度下實行地方自治,以完成內蒙的新型政治制度構建。仔細傾聽各方的聲音,分析不同派別的訴求,進而構建一套折衷各方意見的體制,或許是從輿論視角研究問題的意義所在。
注釋:
① 此處詳參肖高華、何卓恩:《自治與趨同:國民政府時期知識界的邊制設計》,《江漢論壇》2013年第12期;肖高華:《“廢盟”與“廢省”:國民政府時期知識界的內蒙古省制化之爭》,《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1期;肖高華:《“邊部”與“民委”:國民政府時期知識界的蒙藏委員會改組之爭》,《近代史學刊》2014年第12輯。
② 目前與本文研究間接相關且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有李玉偉:《“四三”會議與內蒙古自治運動的重大進展》,《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6年第5期;楊思機:《20世紀30年代內蒙自治聲中蒙藏委員會改組芻議》,《民族研究》2010年第5期;田宓:《“蒙古青年”與內蒙古自治運動》,《近代史研究》2014年第5期,等等。
③ 李國棟:《民國時期的民族問題與民國政府的民族政策研究》,蘭州大學2006年博士學位論文。
④ 鐘呂恩:《邊疆自治問題研討》,《中央周刊》1945年第43、44期。
⑤ 劉永生:《南京國民政府前期新聞輿論管控機制研究》,中國言實出版社2013年版,第35—38頁。
⑥ 《戰時新聞檢查局及各省市新聞檢查所的組織大綱、辦事細則條例檢查標準注意事項及出版法等法規及有關文書》,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編號:718(4)/366/2、718(4)/366/20。
⑦ 《軍委會戰時新聞檢查局重慶新聞檢查處檢查新華、中央、大公報等的工作報告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編號:718(4)/366。
⑧ 商丁:《〈延安歸來〉與拒檢運動》,《新聞研究資料》1983年第5期。
⑨ 《各郵區郵檢所及臨時郵檢機構停止郵件檢查日期詳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編號:1/2481。
⑩ 《邊疆民族問題》,《世界日報》1946年3月22日。
{11} 《東北盟旗問題》,《大公報》1946年7月5日。
{12} 《東蒙自治問題》,《大公報》1946年8月14日。
{13} 《東蒙自治問題(續)》,《大公報》1946年8月17日。
{14} 《蒙旗自治與安輯問題》,《華北日報》1946年10月20日。
{15} 《關于內蒙問題》,《大公報》1946年10月23日。
{16} 《關于內蒙問題(續)》,《大公報》1946年10月24日。
{17} 《關于內蒙問題(續二十四日)》,《大公報》1946年10月26日。
{18} 《內蒙問題一勺》,《大公報》1946年10月30日。
{19} 《蒙籍國大代表將向大會要求自治》,《益世報》1946年11月18日。
{20} 《內蒙各地代表集京要求保障平等生存》,《大公報》1946年11月18日。
{21} 參方漢奇主編:《中國新聞事業編年史》(中),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534頁。
{22} 《樹立民主的新風范》,《申報》1946年11月21日。
{23} 《民族團結問題》,《大同日報》1946年11月25日。
{24} 《關切內蒙》,《益世報》1946年11月27日。
{25} 《邊疆國大代表陸續抵京》,《益世報》1946年11月9日。
{26} 《蒙民的愿望》,《大公報》1946年11月24日。
{27} 斯欽巴圖爾:《內蒙人民對國大的期望》,《大公報》1946年11月24日。
{28}{32} 《主席宴邊疆代表》,《申報》1946年12月2日。
{29} 《蒙古代表制憲主張》,《中央日報》1946年12月2日。
{30}{31}{48} 《國府政院準備改組》,《大公報》1946年12月2日。
{33} 《蒙古同胞的愿望》,《大公報》1946年12月8日。
{34} 《保存盟旗制度》,《大公報》1946年12月11日。
{35} 《蒙古代表招待記者》,《益世報》(上海)1946年12月2日。
{36} 《蒙古代表提出六項自治要求》,《中華時報》1946年12月2日。
{37} 鐘潛九:《少數民族問題》,《立報》1946年12月4日。
{38} 《少數民族問題》,《大眾夜報》1946年12月8日。
{39} 《內蒙自治問題》,《大公報》1946年12月9日。
{40} 《內蒙自治問題》,《時代文摘》1946年第2期。原文說是12月6日社評,天津版是12月9日。但是,因為《大公報》在抗戰后有天津、上海、重慶三個版本,有可能是上海版本率先使用這篇社論。
{41} 《內蒙問題》,《大公報》1946年12月13日。
{42} 《邊胞的申訴》,《大同日報》1946年12月13日。
{43} 《扶助蒙藏民族發展》,《大公報》1946年12月13日。
{44} 《國內少數民族問題》,《中山日報》1946年12月15日。
{45}{67} 徐友春主編:《民國人物大辭典》(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152、314頁。
{46} 馬大英:《由歷史關系談盟旗自治》,《中央日報》1946年12月1日。
{47} 林美莉校訂:《王世杰日記》(上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2年版,第834—835頁。
{49} 《熱察綏蒙漢問題》,《益世報》1946年12月2日。
{50} 《憲草中的邊疆問題》,《華北日報》1946年12月5日。
{51} 參見《(國民黨)中宣部和主教于斌關于圣誕節對美播音等事項的來往函件》,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編號:718(4)/112。
{52} 《邊疆民族自治問題》,《益世報》1946年12月8日。
{53} 《論民族自治》,《華北日報》1946年12月9日。
{54} 《國大的邊疆問題》,《時事新報》1946年12月10日。
{55} 《(國民黨)中宣部一九四二至一九四六年度工作檢討報告表和政績比較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編號:718/120/144。
{56} 《公教會無意組黨》,《益世報》1946年12月10日。
{57} 何方昱:《學人、媒介與國家:以〈思想與時代〉月刊為中心(1941—1948)》,《史林》2007年第1期。
{58} 《張其昀談邊民問題》,《大公報》1946年12月12日。
{59} 白忠惠:《由內蒙實際情況論盟旗自治》,《中央日報》1946年12月13日。
{60} 王曉天、王國宇主編:《湖南古今人物辭典》,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885頁。
{61} 曾資生:《盟旗自治問題平議》,《中央日報》1946年12月15日。
{62} 《昨日綜合審查結果大部維持憲草原案》,《益世報》1946年12月17日。
{63} 唐縱:《在蔣介石身邊八年——侍從室高級幕僚唐縱日記》,群眾出版社1991年版,第658頁。
{64} 《中央日報》在該文末尾曾對陳孝賢的身份給予了介紹,以展示該報刊載蒙古自治問題上的所謂開明態度。
{65} 陳孝賢:《與曾資生先生論盟旗自治》,《中央日報》1946年12月17日。
{66} 《內蒙古要求自治》,《大眾夜報》1946年12月20日。
{68} 呂復:《內蒙自治之商榷》,《大公報》1946年12月22日。
{69} 白忠惠:《就“內蒙”現狀再論盟旗自治》,《中央日報》1946年12月25日。
{70} 陳竹:《由邊省自治說起》,《中央日報》1946年12月25日。
作者簡介:何科,中山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研究生,廣東廣州,474180。
(責任編輯? 張衛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