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麗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窗戶應該算是房屋居室的點睛所在。人們常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這句話反過來也證明了窗戶對于房屋的重要作用。
“窗”最初由“囪”來表示,其古文字形如同窗戶的形狀。后來,為了進一步明確字的意思,又在其上增“穴”,創造了上“穴”下“囪”的“窗”,上面的“穴”表示字的意思跟房室有關,下面的“囪”既表示字的讀音與之相接近,又表示字的意思跟窗戶有關。
“窗”有過很多不同的寫法。比如,古代曾經出現過上“穴”下“悤(cōng)”的字形,“悤”表示字的讀音與之接近。后來,又在這種字形的基礎上產生了上“穴”下“忽”的寫法。不過,現在這些字形都已經被廢止了,而“囪”則主要用于表示煙囪的意思,只有“窗”才是表示窗戶這種意義時的規范寫法。
“窗(囪)”最初是指開在屋頂上的天窗。古人穴居,在屋頂上開洞透光,這就是最初的“窗”,也是“窗”字從“穴”的道理所在。《說文解字》:“囪,在墻曰牖,在屋曰囪。”清代學者段玉裁進一步解釋:“屋在上者也。”可見,“窗(囪)”和“牖”是有明確分工的:開在屋頂上的是“窗”,開在墻壁上的是“牖”。東漢王充《論衡·別通》:“開戶內(納)日之光,日光不能照幽,鑿窗啟牖,以助戶明也。”這段文字對窗和牖的功能做了清晰的闡釋,即補充房門起不到的照明作用。

“窗”字的字形演變
古代表示窗戶的字,除了“窗(囪)”和“牖”,還有“向”。具體來說,三者區別如下:“窗”最初指天窗,“牖”最初指朝南的窗戶,“向”最初指朝北的窗戶。《說文解字》:“牖,穿壁以木為交窗也。”段玉裁注:“交窗者,以木橫直為之,即今之窗也。”《論語·雍也》:“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其手。”孔子前去探望患病的伯牛,不便進入內室,就由窗口握著他的手。《說文解字》:“向,北出牖也。”《詩經·豳風·七月》:“塞向墐戶。”意思是把朝北的窗戶堵住(以免冬天的寒風吹進來),用泥封涂門的漏縫。
后來,“窗”進一步指開在墻壁上的窗戶。如《周禮·考工記》:“四旁兩夾窗。”北朝樂府《木蘭詩》:“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貼)花黃。”
“窗助戶為明。”在照明設施不是很完備的古代社會,人們或寒窗苦讀,或秉燭夜談,或臨窗閑飲……不知多少故事,都發生在窗邊。李商隱《夜雨寄北》:“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陶淵明《停云》其二:“有酒有酒,閑飲東窗。”
古時以“窗下”代指讀書。同在窗下讀書的同學則稱“窗友”,又稱“同窗”。唐代杜荀鶴《秋日閑居寄先達》:“到頭身事欲何為,窗下工夫鬢上知。”元代高明《琵琶記》:“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紅樓夢》第九回:“二人唬的忙回頭看時,原來是窗友名金榮者。”

宋劉松年繪《秋窗讀書圖》
值得一提的是,在古代,不僅“囪”可以用作窗戶的“窗”,反過來,“窗”有時也被用來代替煙囪的“囪”。那么,這就需要我們在讀古文的時候仔細辨別了。《廣雅·釋宮》:“其窗謂之堗(突)。”這里的“窗”實際上就是“煙囪”的“囪”,讀音也是cōng。當然,如今“窗”和“囪”在意義和用法上已經有了明確的分工,不能再相互替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