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芳 嚴敏
摘要: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一直十分重視對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100年以來,中國共產黨的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在戰亂中開啟,在摸索中起步,在恢復中重建,在曲折中前行,最終走向系統化、常態化、制度化發展的新階段。期間,青年理想信念教育適應時代發展的新形勢與新要求而得以不斷加強和改進,在理論與實踐層面獲得重要進展,并積累了豐富經驗: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引領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始終堅持黨對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絕對領導;始終確保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始終不懈地開創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新途徑。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歷史;經驗
基金項目:湖北省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中國共產黨百年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論與實踐”(項目編號:2020011);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家庭教育對00后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影響及對策研究”(項目編號:20Q049)
中圖分類號:D261.1;D64?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3-854X(2021)09-0041-05
理想信念是人類在實踐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和精神現象。理想是人們基于客觀現實對未來社會和自我發展目標的向往和追求,信念則是基于一定的認識而確立的對某種思想或事物堅信不疑并身體力行的心理態度和精神狀態。“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決定事業成敗。沒有理想信念,就會導致精神上‘缺鈣。”① 有了堅定的理想信念,就有了安身立命的根本。但堅定的理想信念不會在人的頭腦中自發形成,而是需要系統的教育引導。理想信念教育就是教育者對一定的社會成員進行的以樹立某種世界觀和社會理想信念為目的的特殊教育活動。②“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雹?青年作為中國共產黨信賴和依靠的力量,對其進行理想信念教育舉足輕重。
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一直十分重視對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100年以來,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從喚醒青年革命覺悟、激發青年愛國情懷、改造青年思想意識著手不斷前行,教育內容日益豐富,理論基礎不斷夯實,學科體系日益完整,回應現實不斷深入。當下,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如何秉承優良傳統又不斷創新發展,迎接新挑戰,開創新局面,是一個值得關注的課題。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回顧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演進歷程,把握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發展脈絡,總結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基本經驗,對推動新時代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接續改革創新,提升有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中國共產黨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發展歷程
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青年是其堅定的支持者和勇敢的追隨者,而他們強有力的精神支撐就是理想信念。伴隨著中國共產黨的發展,青年理想信念教育也經歷了不同的歷史階段。
(一)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青年理想信念教育
中國共產黨成立后,緊密圍繞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中心任務,圍繞鞏固和發展黨的組織、擴大黨的影響和促進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等具體任務,在黨員干部、軍隊官兵、工農群眾和廣大青年中開展了共產主義理想信念教育,為革命勝利奠定了深厚的群眾基礎,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力量。
第一,組織領導青年團進行青年理想信念教育。“革命的能力,發源于主義的信仰”④。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便以實現共產主義為理想信念,但中國共產黨人堅定的理想信念不是自發形成的,而是在腥風血雨的革命歷程中不斷淬煉熔鑄的。建黨初期,為實現自身的發展壯大,黨面臨的任務就是用馬克思主義先進理論武裝廣大黨員、干部、學生的頭腦,使其牢固樹立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并聚力于青年,寄望于青年團組織。
1922年5月,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綱領》,明確社會主義青年團的性質為“中國青年無產階級的組織,即為完全解放無產階級而奮斗的組織”⑤。自此,在思想和組織上完全統一的中國青年團擔負起對青年開展理想信念教育的重任,團結和帶領青年為在中國建立“一切生產工具收歸公有和禁止不勞而食的初期共產主義社會”⑥ 而奮斗。
中共二大將共產主義的崇高理想追求與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務有機聯系起來,用“打倒軍閥”“打倒國際帝國主義”“為和平而戰”“為自由而戰”“為獨立而戰”等通俗易懂而又振奮人心的戰斗口號教育青年。在黨的領導下,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一方面利用其機關刊物《中國青年》宣傳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同各種錯誤思潮進行交鋒,另一方面積極成立青年學校、救國團、青年先鋒隊等眾多組織凝聚青年,激發青年爭取民族獨立解放的愛國熱情,鼓舞成千上萬革命青年積極響應中國共產黨的號召投身國民革命。
第二,依靠基層黨組織建設開展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按蟾锩笔『?,中國革命陷入低潮。面對殘酷的政治斗爭形勢和軍事上的失敗,黨和紅軍內部出現了“紅旗到底能打多久”的嚴重思想困惑,不少人理想信念發生動搖,甚至有人叛變革命。為此,聚焦于青年,加強對廣大干部黨員和軍隊官兵的理想教育,堅定其革命信念,提振其革命信心,成為黨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1927年9月,“三灣改編”創造性地提出“把支部建在連上”,最大程度地發揮了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由此,不僅轉變了部隊精神面貌,增強了部隊戰斗力,更是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奠定了重要的組織基礎。依托基層黨組織,通過教育“使每一個戰士成為為蘇維埃中國而斗爭的戰士,反帝斗爭的戰士,為民族革命戰爭的戰士,為社會主義斗爭的戰士”⑦。中共四大之后,黨支部工作更是明確包括指導青年成立俱樂部、勞動學校、互助會,開展青年理想信念教育。通過理想信念教育,革命青年自覺抵制、摒棄“怕犧牲”“發洋財”等錯誤思想觀念,提升階級覺悟,遵循鐵的紀律,在艱苦奮斗中磨煉鋼鐵意志。
第三,借力對敵斗爭強化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整個新民主主義革命進程,貫穿始終的斗爭方式是對敵斗爭。土地革命時期,黨用“革命理想高于天”引領青年,將其造就成真正聽黨指揮的人民軍隊的官兵。抗日戰爭時期,黨緊緊圍繞反對帝國主義侵略和奴役、爭取民族獨立這一根本旨歸,以“持久戰”駁斥“亡國論”“速勝論”,在策略上加強對廣大青年、黨員干部、軍隊官兵的理想信念教育,激發他們的民族危機感與使命感,從而積極建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以爭取抗戰的勝利。解放戰爭時期,黨中央構筑了宏大的革命話語體系,在各級領導干部、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和廣大青年中廣泛進行理想信念教育,堅定了廣大青年“將革命進行到底”的決心,使他們堅信革命必勝而“團結得像鋼鐵一樣”。
期間,黨在認真分析形勢的基礎上引導國統區青年學生將爭取自身利益的斗爭與反帝反封建、推翻國民黨政府反動統治的斗爭緊密相連。廣大青年紛紛走上街頭,參加反饑餓、反內戰、反迫害游行示威,其思想也不斷由謀求自身自由與解放向為全民族和廣大無產階級謀利益、謀解放而奮斗轉變。無數青年踴躍響應號召,走上革命道路,成為堅定的共產主義戰士。在青年學生的影響下,民族工商業者、知識分子等民主進步人士紛紛加入,共同開展廣泛的民主愛國運動。
第四,憑借教育和培訓機構規范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在中央蘇區,黨處于極其艱難的環境中仍然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建立起了類型繁多、體系有別、層次各異的教育培養機構,主要有馬克思共產主義大學、蘇維埃大學和紅軍大學等,除了要求青年學習政治常識、時事形勢外,還特別重視對青年的理想信念培養,以造就一支政治堅定、紀律嚴明、意志堅強和軍事技能過硬的革命隊伍和后備力量。在延安革命根據地,黨中央又創建了中央黨校、抗日軍政大學、馬列學院等,對以青年為主體的黨員干部的學習課程進行了部署和規定。1940年,《中共中央書記處關于干部學習的指示》出臺,首次正式性、規范化地對黨員干部教育提出了明確要求。這一時期,青年是延安革命根據地干部培訓的主體,對其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教育、獨立自主原則教育等被列入正式課程,作為成績考核的重要標準。青年理想信念教育不斷具體化、系統化、規范化,培養了一大批信仰堅定、德才兼備的優秀黨員干部和各類專業人才。
(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青年理想信念教育
新中國成立以后,黨對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從體系建構、目標確定、內容選取、方式選擇等方面進行了摸索,過程幾經波折。
第一,采取多樣化的教育形式進行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新中國成立后,教育以全新的方式發展,對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也在新的制度下展開。但因長期受不良環境的影響,青年的思想意識中還殘存一些陳舊、落后、腐朽的東西。為此,用先進思想教育和改造新社會的廣大青年,引導青年樹立科學的世界觀、革命的人生觀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觀念,逐步提高他們的社會主義覺悟,是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題中應有之義。隨著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蓬勃開展,黨帶領人民進入到重要的歷史轉變時期,黨的八大把如何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探索適合中國情況的社會主義道路作為首要問題。為此,培養具有一定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共產主義理想和掌握先進科技的專門人才,讓他們成為又紅又專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成為這一時期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主題。
1950年10月,教育部要求“貫徹群眾路線的教學方法”,“根據理論與實際一致的教學方法,啟發學生分析自己的思想,搜集、整理、研究各種問題”,“多用自學和集體討論的方法”⑧。與此同時,積極開辟理想信念教育的廣泛陣地,加強時政宣傳與革命傳統教育,鼓勵青年參與勞動生產、政治與社會改革運動、社會主義教育運動等,在實踐鍛造中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
第二,以重大歷史事件為契機開展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在進行理論教育的同時,突出實踐導向,特別是利用重大事件對青年進行青年理想信念教育顯得十分重要。新中國剛成立,黨和國家就面臨著美帝國主義的侵犯。在抗美援朝之初,不少人也包括青年群體畏懼美國的軍事和經濟實力,對抗美援朝的重大意義也認識不夠。針對這些問題,1950 年11月1日《人民日報》發表《開展抗美援朝的政治教育》社論,號召各級團組織和進步青年團體把握時機,凝聚青年人心,通過報告會、討論會、參觀考察、控訴會等方式向全國人民闡明美國侵略朝鮮的最終企圖,揭露美國對中國的侵略行徑,喚起青年和群眾保家衛國、同仇敵愾和戰勝美帝國主義和一切侵略者的決心,克服“恐美”“崇美”的投降主義心理。通過宣傳教育,廣大青年愛國熱情高漲,積極報名參加各種軍事干校,捐款捐物,為抗美援朝貢獻自己的力量。
第三,通過整黨運動和知識分子思想改造運動促進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在1951年下半年至1954年春的整黨運動中,圍繞共產黨員的標準問題,廣大青年黨員發揚成績、糾正錯誤,更加明確了黨的性質、宗旨和最終目標,筑牢了抵制腐朽資產階級思想侵蝕的防線,完成了一次較大規模的黨員清理與新黨員發展工作,黨在組織成分和黨員素質方面有了明顯改善。為了讓廣大知識分子徹底分清革命與反革命、樹立為人民服務的觀念,黨中央先后在大中小學的教職員和高中以上的學生中組織學習文件、社會考察和舉辦報告會,讓他們了解國內國際形勢和黨的各項政策;組織參觀工廠、農村以及土地改革、抗美援朝、鎮壓反革命的成果展覽會,勇于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使知識分子提高思想覺悟,站穩革命立場,進而影響和帶動青年團結奮進,獻身社會主義建設事業。
第四,以勞動教育和先進榜樣學習推動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在建設社會主義過程中,各行各業涌現出雷鋒、王進喜、王杰、焦裕祿、錢學森等一大批模范人物,誕生了“雷鋒精神”、“鐵人精神”、“大慶精神”、“焦裕祿精神”、“南京路上好八連”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等,這些都成為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資源。在榜樣力量的感召下,一大批知識青年繼承和發揚革命青年的光榮傳統,上山下鄉、走向廣大農村,投身到火熱的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既理論聯系實際,增進了對中國廣大農村現實狀況的理性認知,又增強了勞動意識和勞動能力。廣大青年報效祖國、服務人民、為國爭光、為民族爭氣的理想信念,在中國大地上扎根發芽。
從新中國成立開始,經過近30年的努力,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在摸索中起步,激發了廣大青年建設祖國與服務人民的積極性,提升了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但“文革”十年,較為系統完備的青年理想信念教育近于停滯,課堂教學受到沖擊而中斷,造成部分青年在理想信念的追求上缺乏理性,從而帶來了深刻的教訓。
(三)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青年理想信念教育
“文革”結束后,青年理想信念教育進入撥亂反正階段。黨將理想信念教育作為系統工程來抓,在具體化、常態化、規范化等方面作了新的部署,這標志著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恢復發展開啟了新序幕。
第一,在服務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開展青年理想信念教育。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步入正軌。1980年教育部、團中央印發的《關于加強高等學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提出:“教育學生把個人的理想同祖國的四個現代化建設聯系起來,樹雄心,立壯志,刻苦讀書,把全部聰明才智貢獻給壯麗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事業。”⑨ 這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明確了基本任務,指明了前進方向。
1982年10月,教育部《關于在高等學校逐步開設共產主義思想品德課程的通知》指出,要通過思想品德課教學,將青年學生培養成為“有革命理想、講革命道德、守革命紀律、有文化的又紅又專的人才”⑩,以服務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自此,共產主義思想品德課在全國高校先后正式開設,成為青年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渠道。同時,教育部提出:共產主義思想品德課要對青年學生進行共產主義人生觀和共產主義道德教育,回答有關人生、理想、道德等方面的問題,引導他們培養共產主義的人生觀與道德品質。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步入正軌,走向系統建設與規范發展的新階段,為青年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提供了思想保障。
第二,在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引領青年理想信念教育。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各種社會思潮與非主流思想觀念強勢涌入,西方敵對勢力也加緊對我國實施“和平演變”。此時,社會上出現了重物質文明、輕精神文明的現象,少數青年深受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的影響,缺乏組織紀律性,個人主義嚴重,思想意識混亂,甚至對四項基本原則產生抵觸,“從中央到許多地方在政治思想戰線上存在著軟弱混亂現象”{11},青年理想信念教育面臨嚴峻的考驗。
針對青年理想信念動搖問題,黨和國家采取系列強力措施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1987年3月,國家教委頒發《關于在高等學校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公共課)教學中旗幟鮮明地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的通知》,要求高校堅持用馬克思主義教育青年學生,使他們能夠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分析風云變幻的國際形勢,正確看待改革開放過程中遇到的新問題、新情況。1992年,黨的十四大確定了加快改革開放、推動經濟深入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主要任務。黨特別重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青年理想信念教育,以幫助青年正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與方法論來思考、應對新形勢下的現實問題。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步入整體性發展階段,其系統性、完備性、學理性明顯提升。
第三,在各領域加強思想政治教育中專注于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作為黨和國家意識形態領域重要的系統工程,在各領域廣泛展開、有序加強。在軍隊,《關于加強軍隊政治工作的決議》《關于新時期軍隊政治工作的決定》《關于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軍隊政治工作的若干問題》要求全軍指戰員傳承黨的血脈基因、提高政治定力。在企業,《關于加強職工教育工作的決定》《國營企業職工思想政治工作綱要》針對企業黨的建設弱化、邊緣化問題,強調對企業職工進行黨性教育、宗旨教育,為企業做大做強提供堅強保證。在農村,《全國農村工作會議紀要》已明確提出在廣大村民中開展社會主義思想理論教育,以堅定理想信念。在學校,黨中央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簡稱“16號文件”),強調對青年學生“要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深入進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引導學生中的先進分子“樹立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確立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念”{12},并確定了新世紀青年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地位、具體內容?!豆竦赖陆ㄔO實施綱要》對全體民眾作出要求,提出要創新道德教育內容,完善道德實踐和文明創建的形式,推動公民道德教育與實踐的常態化、制度化建設。各領域思想政治教育重在理想信念教育,專注于青年群體。
(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青年理想信念教育
新時代,改革開放步入攻堅期,各種矛盾錯綜復雜,部分青年中出現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等傾向,這引起了黨中央的高度重視。為此,習近平總書記多次發表重要講話,反復強調要切實加強青年理想信念教育,號召廣大青年用初心砥礪信仰、用理論堅定信念、用實踐增強信心,努力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第一,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緊扣中國夢的時代主題。黨的十八大之后,青年思想理論教育聚焦“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13}?;诖耍嗄昀硐胄拍罱逃⒅嘏c時代特征相融合,與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相結合,培育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習近平指出:“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只要我們善于聆聽時代聲音,勇于堅持真理、修正錯誤,21世紀中國的馬克思主義一定能夠展現出更強大、更有說服力的真理力量!”{14} 新的時代、新的期許,注定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將在實現中國夢的征程中書寫繼往開來的新篇章。
第二,青年理想信念教育依托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發展。新時代,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作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學理依憑,獲得突飛猛進的發展。借力系列措施,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理論研究、理論宣傳以及人才培養上產生了示范、引領和帶動效應。同時實施“馬克思主義中青年理論家培育計劃”“馬克思主義理論骨干人才培養計劃”“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等,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人力儲備和智力保障。習近平總書記在多次講話中對青年學生寄予殷切希望,要求他們堅守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貢獻聰明才智;對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提出了“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的總要求,寄望他們擔負起對青年進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任。在黨中央的關懷下,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在人員隊伍、經費投入、平臺建設、制度保障等方面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強有力的學理支撐。
第三,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在常態化、制度化進程中彰顯成效。理想信念的確立和鞏固是一個長期的動態過程,需要常態化、制度化作為基石。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面對國內外復雜的意識形態斗爭,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把理想信念教育當作中國共產黨的強基固本工程加以筑建,擘畫出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的新藍圖。隨著AI 技術、大數據等的普及應用,“三嚴三實”“兩學一做”“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以及黨史學習教育等黨內集中教育活動的開展,實現了學習方式手段的突破,尤其是“學習強國”等全媒體教育學習平臺在全方位宣傳馬克思主義中的“流量”效應得到凸顯。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又將“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作為鞏固全體人民團結奮斗共同思想基礎的重要實現路徑。不僅如此,新時代各級紀委和監察委的建立,構建起了嚴格有效的監督懲治機構體系,堅持反腐敗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用“鐵一般的紀律”同喪失理想信念的腐敗行為作斗爭,劃定了黨員理想信念不可逾越的底線、紅線、警戒線,昭示著黨性錘煉的底氣和硬氣。中國共產黨以信仰的偉力練就“金剛不壞之身”,使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更有說服力。
二、中國共產黨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基本經驗
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青年理想信念教育雖然歷經波折,但總體來說內容豐富、措施得力、效果明顯,為新時代接續發展提供了有益經驗。
(一)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引領青年理想信念教育
中國共產黨在其百年歷史中,一直把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看家本領,以此引領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在革命戰爭年代,黨通過創辦革命刊物、出版馬列書籍、指導馬克思主義研究會、開辦黨校和訓練班、進行整風等形式,對青年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理想信念教育,建構起青年的政治靈魂和精神支柱。無數青年英勇奮斗,視死如歸,尊奉“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敵人只能砍下我們的頭顱,決不能動搖我們的信仰”,生動展現了理想信念的力量。新中國成立后,黨建立了以各級黨校為中心的干部教育培訓體系,把理想信念教育作為一個重要內容融入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中,以此激勵廣大青年投身社會主義建設。新時代,黨把青年理想信念教育作為思想建設的戰略任務,層層落實、有序推進。廣大青年通過深入學習黨的創新理論,不斷提高馬克思主義思想覺悟和理論水平,保持了對遠大理想和奮斗目標的清醒認知和執著追求。
(二)始終堅持黨對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絕對領導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皼]有黨的領導,社會主義的教育是不能設想的”{15}。理想信念教育是教育的導航標,這決定了必須把堅持黨的絕對領導與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作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最高遵循。中國共產黨百年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所取得的成就,與黨的高度重視、深圖遠慮密不可分。堅持黨的絕對領導與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是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取得成效的前提條件和根本保障。新中國成立后,黨和國家圍繞青年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出臺了諸多文件,涉及課程設置與改革、教材編訂與修改、學科與師資隊伍建設、教育理念及內容方法改革創新等各個方面。當前,意識形態領域是政治安全的前沿陣地,斗爭是沒有硝煙、撲朔迷離的暗戰。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更應義無反顧地堅持黨的絕對領導,激勵青年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作為他們的終身課題,在緊跟黨奮斗中爭做新時代的青年馬克思主義者。
(三)始終確保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初,青年理想信念教育便肩負著培養青年的愛國主義情懷、共產主義覺悟的光榮使命。新中國成立以后,這一使命在穩固和建設新生的人民政權中發揮了凝心聚力的關鍵作用。雖然“文革”期間青年理想信念教育一度近于停滯,但之前所進行的教育仍對青年產生了至深至遠的影響?!拔母铩敝?,黨和國家各項事業重新步入正軌,黨的理想信念教育的傳統優勢得以鞏固和發展。鄧小平堅持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標,將“有理想”置于“四有”之首,充分表明理想信念教育舉足輕重?!?6號文件”更是確定了理想信念教育在青年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新中國成立至今,針對時代發展的新情況,我們黨在實踐中不斷推動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創新,使其在青年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得以充分彰顯。在教育隊伍建設上,通過充實力量、加大選拔與培訓力度、改善工作薄弱環節等措施,建設了一支具有堅定理想信念、高尚師德師風、扎實理論功底的高素質教育隊伍。在教育內容上,隨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的不斷推出,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日益充實,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不斷注入新的理論。進入新時代,由高校到社會,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常抓不懈,其地位愈發突出??梢?,中國共產黨百年青年理想信念教育雖歷經波折與考驗,但始終居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中樞,是立德樹人的中心內容和重要抓手。
(四)始終不懈地開創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新路徑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開始,就圍繞青年理想信念教育這一核心任務,在堅持理論教育的基礎上,結合實際需要,廣泛開辟和創新途徑。如,通過研究與創新,采取啟發式、研究式和參與式等教育方式,極大地增強了青年學習內化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創造性,也在使理論轉化為他們的認知和信仰上取得了顯著成效。與此同時,相關部門廣泛組織青年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探索參觀學習、社會調查、志愿者服務等多種實踐方式聯動的模式,指引青年在實踐中堅定理想信念。特別是近些年,建構社會、家庭、學校整體性教育體系,綜合運用網絡文化元素吸引青年的新載體和新途徑應運而生。為此,加強網絡陣地建設,利用網站、微博、微信公眾號等載體對青年不失時機地開展理想信念教育,運用技術手段強化網絡監管,積極占領思想陣地,牢固把握網絡理想信念教育話語權、主動權、掌控權等成為新時代的新舉措。隨著理想信念教育載體、途徑與方式的日益豐富多樣,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自主性明顯增強,為青年堅定理想信念拓展了路徑。
注釋:
① 習近平:《在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的講話》,《人民日報》2013年5月5日。
② 彭緒琴:《當代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8年版,第14頁。
③{13}{14}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54、33—34、21頁。
④ 《惲代英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209頁。
⑤ 中國社會科學院現代史研究室、中國革命博物館黨史研究室編:《“一大”前后——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前后資料選編》(一),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1頁。
⑥ 李玉琦:《中國共青團團史簡編》,中國青年出版社1997年版,第17頁。
⑦ 《王稼祥選集》,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97頁。
⑧{15} 教育部社會科學司組編:《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文獻選編(1949—2008)》,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8、38頁。
⑨⑩{11}{12}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組編:《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獻選編(1978—2014)》,知識產權出版社2015年版,第6、16、70、266頁。
作者簡介:周芳,湖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湖北武漢,430062;嚴敏,通訊作者,湖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武漢工程大學法商學院講師,湖北武漢,430073。
(責任編輯? 劉龍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