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海龍
摘 要:隨著我國“一帶一路”倡議開展以來,“一帶一路”倡議為我國和沿路合作國家的企業提供了許多的機遇,但由于國家文化背景的不同,企業在合作與運營的過程中難以避免會遇到文化沖突或文化誤解,跨文化溝通已經成為跨國企業和合資企業面臨的重要挑戰。本文將通過對跨文化溝通在企業經營中的表現形式、跨文化溝通中遇到的問題及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并相應提出完善對策,旨在為企業跨文化溝通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關鍵詞:“一帶一路”;跨文化溝通;策略
企業文化是企業的核心,企業的發展更是離不開企業文化。隨著我國“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企業的跨文化交流已然成為一種促進企業發展的新型現代化模式。
企業間的跨文化交流不僅可以使“一帶一路”中的其他企業在進行文化的交互與溝通時受益,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我國的企業“走出去”,融入經濟全球化的新局面。然而,由于企業之間的跨文化溝通開展的時間相對較晚,亦無形成成熟有效的交流模式,隨著合作的不斷加深,也逐漸出現了許多難點。對此,我國企業可以在發展本民族的文化的同時,對于外來企業的文化采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手段,從而建設有利于雙方合作共贏的新型市場。
1 理論概述
1.1 “一帶一路”倡議
“一帶一路”倡議是我國與周邊相關國家合作成立的區域合作平臺。在古代絲綢之路的背景下,積極和沿線的國家發展經濟共贏的關系,共同打造相互信任、經濟相互融合、文化相互包容的利益、責任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對于打開中國全面開放的新前景,促進各國經濟繁榮、區域經濟合作、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許多國家和國際組織同中國簽訂了“一帶一路”共同建設的合作協議。而“一帶一路”共建倡議和其理念也被選入國際組織,成為重要國際文件。同時,我國已與沿線國家建設了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滿足了當地的就業需求。其中,中白工業園已成為雙邊合作的典范。
1.2 跨文化溝通
跨文化溝通是指在不同文化背景之中的人們之間的信息互相傳遞、交流和理解過程,其形式可以是語言、手勢或表情。當信息的發送者和接收者所處的文化背景不同時,就會存在跨文化溝通。在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溝通變得越來越常見,良好的溝通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跨文化溝通在“一帶一路”中的體現形式
2.1 企業之間的跨文化溝通
“一帶一路”沿線的國家有著豐富的歷史背景。不同國家和地區都有不同的語言、傳統文化、宗教信仰和習俗。近年來,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各國在貿易和投資政策、戰略方面的障礙不斷消除。然而,不同文化背景的企業依然無法避免跨文化交流帶來的誤解甚至沖突。例如,在中美貿易談判中,中方談判者把總體原則視為解決其他問題的開始。當總體原則確定,合同的細節就可以進行協商。但美方則認為世界不是由概念構成的,而是由事實構成的,所以不過分相信純粹理性的東西。在談判的過程中他們通常會先表示不同的意見,甚至使用一些攻擊性強的規勸手段。在談判的期間,他們大多數時間會做出讓步,一個接一個的解決問題,當讓步到最后的時候,協議也就基本簽訂了。同時他們認為總原則不是必需的,只有當具體的問題解決時,談判才能取得有成效的進展。又比如,中國的企業管理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比較講究人際關系。而西方的管理決策則傾向以底線和事實為基礎,在決策中強調民主,不偏袒任何人,這反映了西方探究平等的管理理念。
2.2 企業內部之間的跨文化溝通
跨文化溝通同樣表現在企業的內部結構。在跨國公司中,有著來自不同國家的員工,由于中西方企業文化的差異,他們對于公司的日常經營和管理方面也存在著不同的認識,而這種差異會影響到公司經營的每一個環節。如果企業管理者能夠意識到并加以運用,那么企業將保持有效運轉。例如,在中國傳統的企業文化中,不提倡鶴立雞群,不提倡以貌取人。而西方的企業文化則更注重企業實質性發展,提倡競爭與追求創新思維,激勵員工用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東方的思維特點是間接而又迂回,強調理解認同。而西方思維的特點是直爽、專業、凡事追求精準。
3 影響企業跨文化溝通的因素
3.1 語言因素
語言是區分不同文化情景中的重要標志之一。不同地區有著獨特的文化,也因此造就了語言的差異。在跨國企業或合資企業中,由于語言的差異性,不同語言的主體在溝通時容易在語句上產生誤會,進而產生文化沖突,影響企業之中人員的關系以及企業的凝聚力。例如中文中的“農民”一詞,其主要意思是從事農業生產的人,而在英語中表達“農民”含義的詞匯有“peasant”“farmer”“boor”,但這些詞匯都不能較全面的表達漢語中“農民”的意思,其中“boor”更有冒犯人的意思。有效準確理解對方所要表達的意思,能夠提高企業員工之間的人際關系,提高工作效率,更能幫助企業開拓市場。
3.2 價值觀念因素
中西方價值觀念的不同是影響跨文化溝通的內在形式。人們的物質追求和精神追求是在獨有的文化氛圍和環境中實現的,而價值觀是其最基本的部分。儒家的思想在中國社會存在了兩千多年,其文化思想已植根于中華民族的意識形態之中,其社會關系更強調人性化和共存化的互助與共處的關系,這明顯區別于西方文化所強調的個人潛力、個人目標和個人利益。在跨文化溝通中,如果溝通雙方對外界信息的反應是基于不同的假設時,當他們的價值觀差異過大,跨文化溝通也就越容易失敗。
3.3 風俗習慣因素
風俗習慣是影響跨文化溝通的具體表現形式。作為特定文化區域的人們遵循的行為準則,風俗習慣經歷了幾百年的流傳,也深深地影響著當地的居民。企業想要在跨文化溝通中取得良好的成果,就必須了解、敬畏、遵循當地的習俗。例如在澳大利亞,當地居民認為兔子是一種不吉祥的動物,會帶來霉運。此外,澳大利亞的土著有原始崇拜的習俗,他們會將一些動植物作為自己部落的圖騰,他們會感到冒犯如果人們食用或傷害了他們所崇拜的圖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