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昌迪



摘 要:本文在利用陜西省9個地區498個脫貧農戶家庭數據基礎上,利用可持續生計分析框架中相關的理論,運用多項Logistic回歸模型,探討生計資本對生計策略選擇的影響。結果表明:生計資本中受教育程度、身體健康狀況、耕地面積數量、銀行或信用社貸款機會、收到無償補貼救助或捐款機會、房間數量、居住房屋是否靠近馬路、是否參加專業合作組織都對脫貧農戶選擇純農型、非農型和兼業型產生影響。建議從提升生計資本存量出發,促進農戶選擇多樣化的生計策略,實現可持續生計發展。
關鍵詞:脫貧農戶;生計資本;生計策略;多元Logistic回歸
0 引言
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預示著脫貧攻堅戰的成功。
貧困人口完成質的飛躍,成為脫貧人口,如何維持脫貧人口的非貧困狀態是脫貧攻堅戰勝利后面臨的重大問題。因此,本文以陜西省9個貧困地區脫貧農戶家庭調查數據為例,利用可持續生計分析框架,通過多項Logistic回歸模型研究脫貧農戶生計資本對生計策略的影響,并提出針對性的政策建議以期增加農戶生計資本存量,促進生計策略選擇多樣化,維持其穩定發展。
1 文獻綜述
英國發展署(DFDI)建立了包含脆弱性環境、生計資本、生計策略和生計結果四部分的可持續生計分析框架。本文要用到的生計資本包括農戶的人力資本、自然資本、金融資本、物質資本及社會資本五種,生計策略按照農戶的經濟生產活動分為純農型、非農型和兼業型三種。其中,生計資本決定生計策略的選擇,不同的生計資本狀況影響農戶的生計活動。框架已廣泛應用于農戶(特別是貧困地區和災區農戶)、農民工、失地農民(包括工程移民)等相關弱勢群體生計問題的研究與實踐。
當前我國農村貧困農戶生計策略等與生計相關的問題一直是學者廣泛關注的熱點,但對脫貧農戶的可持續生計研究相對較少,主要聚焦精準脫貧戶、易地扶貧搬遷脫貧戶的生計策略和對其生計滿意度,只是對脫貧農戶的生計資本進行統計研究,以此為基礎來判斷生計的可持續性。可以看出已有研究并沒有對脫貧農戶的生計策略有深入的探討,沒有形成完整的體系。
2 實證分析
2.1 數據來源
本文所使用的數據來源于陜西包括陜南、陜北、關中、漢中、安康、商洛、榆林、延安、寶雞、咸陽、渭南和楊凌9個地區的貧困農戶數據,按照方便抽樣的原則,對已脫貧農戶進行問卷調查,回收脫貧農戶有效問卷498份。
2.2 變量選取
(1)因變量。因變量為脫貧農戶選擇的生計策略。生計策略類型劃分為純農型(Y1)、非農型(Y2)、兼業型(Y3)三種類型。純農型是指農戶完全從事農業經營活動,非農型是指農戶完全的從事非農經營活動,包括家庭經營和外出打工,兼業型是指農戶不僅在家里從事農業活動,還從事非農經營活動。
(2)自變量。自變量為五種生計資本,通過借鑒已有專家對生計資本指標的劃分,人力資本是指個人所具備的知識、技術等,采用身體健康狀況(X1)、受教育程度(X2)和男性勞動力數量(X3)來衡量。自然資本是指農戶擁有的耕地、林地及其他自然資源,采用耕地面積(X4)來測量。金融資本是人們為了實現生計目標所需的資源積累和流動,采用家庭年收入(X5)、是否能從銀行或信用社貸款獲得貸款(X6)和是否得到過無償的補助、救助或捐款(X7)來衡量。物質資本是指人們從事生計活動所需要的基礎設施和生產工具等。采用房間數量(X8)、房屋是否靠近公路(X9)和是否擁有生產性工具(X10)來衡量。社會資本是人們為實現生計目標所需要的社會資源,采用是否政府任職(X11)和是否參加專業合作組織(X12)來衡量,共計12個自變量指標。
2.3 變量描述性統計
表1為因變量和自變量各個指標的描述性統計分析。
2.4 生計資本對生計策略的多項Logistic回歸
本文的因變量生計策略為多分類變量,以純農型(Y1)為參照,運用SPSS22.0構建多項Logistic回歸模型,進行回歸得出表2結果。
(1)根據表2非農型(Y2)模型可知,人力資本中農戶的身體健康狀況,金融資本中的補貼機會,物質資本中的住房靠近馬路及社會資本中的參加專業合作組織對非農型生計策略選擇都具有顯著正向影響,表明脫貧農戶身體健康狀況越好、得到的補貼越多、家中的住房越靠近馬路及參與的專業合作組織可以獲取更多的新政策,越傾向選擇非農型生計策略。而自然資本中的耕地面積對非農型的生計策略選擇具有顯著負向影響,表明耕地面積越大,脫貧農戶選擇純農型的更多。
(2)根據表2兼業型(Y3)模型可知,人力資本中受教育程度、金融資本中貸款機會、物質資本中房間數量及家中的住房靠近馬路對兼業型生計策略具有顯著正向影響,表明脫貧農戶文化水平越高、銀行或信用社貸款的機會越多、房間數量越多及出行方便,其選擇兼業型生計策略的可能性越大。
3 結論與建議
3.1 結論
脫貧農戶生計策略選擇純農型的最多,其次是兼業型,最少為非農型,可以看出,脫貧農戶生計策略選擇多樣化且從事農業居多。
脫貧農戶生計資本不均衡。人力資本中身體健康狀況均值為3.298,脫貧農戶身體健康狀況一般,受教育程度均值0.544,多為小學及以下學歷;自然資本中耕地面積均值為4.72畝,耕地面積存量低;金融資本中貸款機會和補貼較少;物質資本中房間數量均值為3.59,農戶家庭有三四間房,且大多數農戶家庭的房屋靠近公路,出行方便;社會資本中農戶參加專業合作組織的比例較小。
脫貧農戶生計資本影響生計策略的選擇,身體健康能夠外出打工從事非農活動,文化水平越高越能接受新政策新理念,在進行農業生產的基礎上,能夠進行兼業化生產。耕地面積是農戶從事純農型的首要影響因素。無償的補貼加上銀行或信用社的貸款,更加能促進農戶生計策略多樣化。隨著搬遷政策的實施,越來越多農戶被集中安置,靠近公路出行方便,利于農戶從事多種生計策略。房間數量的增多,不僅體現了農戶收入的提高,也促進了生計策略的轉型和升級。參加專業合作組織的農戶能夠學習專業知識,為從事兼業型提供了有利條件。
3.2 建議
要加對農村地區教育的投入,進一步提升脫貧戶的受教育能力。利用好保護好現有耕地,促進特色農業的發展。對需要扶持的脫貧農戶,給予更多的無償補貼、救助或捐款,并適當降低農戶從銀行或信用社貸款的利息,使得農戶能夠“借的起,還得起”。加大對專業合作社的扶持力度,鼓勵更多農戶參與,提高自己的知識技能。
參考文獻
[1]杜尚澤,彭飛.“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側記[EB/OL].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21-02/27/nw.D110000renmrb_20210227_2-01.htm,2021.
[2]DFID,Sustainable Livelihoods Guidance Sheets.Department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2000:45-56.
[3]王灑灑,羅丞.可持續生計分析視角下中國農村留守婦女研究[J].婦女研究論叢,2014,(2):110-118.
[4]孫晗霖,王志章,劉新智,等.生計策略對精準脫貧戶可持續生計的影響有多大?——基于2660個脫貧家庭的數據分析[J].中國軟科學,2020,(02):59-72.
[5]孫晗霖,劉新智,劉娜,等.易地扶貧搬遷脫貧戶生計滿意度及其影響因素研究——以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為例[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44(06):26-36.
[6]潘麗娟.貴州省脫貧農戶可持續生計統計研究[D].貴陽:貴州大學,2018.
[7]伍艷.貧困山區農戶生計資本對生計策略的影響研究——基于四川省平武縣和南江縣的調查數據[J].農業經濟問題,2016,37(03):88-94+112.
[8]潘倩.貴州易地搬遷移民生計資本對生計策略的影響研究[D].貴陽:貴州大學,2019.
[9]張偉,黃文清.可持續生計資本對湖南省農戶收入影響的實證分析[J].湖南農業科學,2018,(05):108-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