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東超
[摘 要]隨著我國稅收體制改革的推進及企業經營多元化發展,企業面臨的稅務風險正在威脅著企業。作為以制造業為代表的生產企業,如何真正認清其在稅務風險管理中的問題,并采取相應措施予以防范,是擺在我國生產企業面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生產企業;稅務風險;風險管理
[DOI]10.13939/j.cnki.zgsc.2021.22.149
1 生產企業稅務風險具體表現
1.1 稅收相關政策法規風險
所謂的稅務風險主要體現就是政策執行有誤所承受的風險。國家為了保障行政權力的實施,通過制定相關稅收政策以增加財政收入及調節行業發展,覆蓋了所有行業的經濟行為,并通過建立法律、辦法、規范等文件對稅務征收進行規定。在相關法律、制度制定完畢后,國家會根據行業政策調整及外部市場變化對政策進行調整,這樣的調整造成我國稅收相關政策具有一定的變化性。這樣一來,國家的稅收法律體系就在不斷龐大,且各個稅種也會不斷地變化,這樣就對企業財務人員有關政策的把握性方面提出了要求。
1.2 生產企業在處理涉稅業務過程中產生的風險
生產企業在執行稅收政策時會產生一定的風險,這個風險主要是受財務人員的專業技術能力及稅收風險管理意識等因素影響。目前,在多數的生產企業中,將稅務風險管理認為是一項只有投入沒有回報的項目,其不像擴大銷售量那樣直接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因此,多數的企業將稅務風險管理工作錯誤地認為是單純地降低稅務成本,以使企業間接獲得經濟利益,而忽視了企業稅務管理在提升市場地位及避免行政處罰等方面的作用。生產企業一旦未能有效地控制稅務風險,將會使企業社會地位、市場形象及經濟利益受到極大的損失。
1.3 稅務機關行政檢查風險
稅務稽查工作是保證國家稅收及時、足額繳納的保障,隨著我國稅務稽查手段的創新及金稅三期等信息化平臺的建立,稅務機關對企業稽查力度不斷加大。這樣一來,企業的納稅流程是否規范、數據是否準確已經變得透明、公平,稅務稽查工作人員只要坐在辦公室通過互聯網就可以詳細地了解企業各方面的數據,并通過納稅評估和稅務稽查等行政管理環節,對企業納稅情況進行檢查。這時一旦企業納稅存在問題,將直接面對繳納滯納金及罰款等行政處罰事項的后果,直接加劇了企業的成本負擔,影響企業經營。
2 生產企業開展稅務風險管理的重要意義
首先,開展稅務風險管理有利于企業提高市場地位,特別是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下,生產企業為了謀求發展及生存,開始對稅務風險管理給予必要的重視,生產企業在對相關稅收法律進行分析的基礎上,組織財務人員制定符合生產企業特點的稅收籌劃方案,一來可以降低生產企業的稅負,二來有助于提升企業整體的財務管理效率。其次,開展稅務風險管理可以提高生產企業的經營利潤。稅收作為企業的一項費用,直接關系著企業會計期間的利潤水平,如果企業未能對稅收進行合理的籌劃,將會喪失法律所給予的優惠政策,增加生產企業的經營成本。如果生產企業的財務人員可以在稅法框架內制定稅收籌劃方案,以合理的規劃達到降低企業整體稅負的目的,就會使生產企業經濟效益有所提升。最后,有利于加強財務管理,加強稅務風險管理,使企業管理人員能夠及時了解到企業財務部門存在的問題,進而有效控制可能出現的財務風險,為企業的長遠發展提供強大的經濟基礎。
3 生產企業產生稅務風險的具體原因
生產企業的特殊性決定其在原材料采購、固定資產投資及產品生產與銷售等過程中將會面臨著不同的稅務風險,這些風險將給生產企業帶來一定的經濟與法律損失。目前,導致生產企業產生稅務風險的主要因素為內部因素與外部因素。
3.1 從生產企業內部分析
3.1.1 未樹立正確的納稅意識
個別的生產企業一味地追求經濟利益,并未樹立正確的稅務風險防范及納稅意識,為了降低稅負而采取偷稅漏稅行為,使生產企業面臨極大的稅務風險。例如,某生產企業在生產產品過程中產生了大量的廢料,企業內部生產車間為了獲取福利發放資金,擅自將廢料出售,并未將相關情況向財務部門申報,造成該生產企業收入不實,少繳納了增值稅、企業所得稅等稅款。
3.1.2 生產企業財務人員理論知識未能更新
個別的生產企業財務人員只將精力投入到簡單、重復的會計核算工作中,未學習新出臺的稅收法律,仍沿用傳統的稅收籌劃手段,以致企業的稅收籌劃活動被稅務機關認定為偷稅行為,給企業帶來了一定的經濟、法律風險。
3.1.3 生產企業未能建立科學的稅務風險管理制度
稅務風險管理制度是企業風險防范措施有效實施的保障。個別的生產企業并未能根據自身管理需求及生產工藝制定稅務風險管理制度,使生產企業稅務風險問題并未得到有效的控制,阻礙著企業正常生產與經營的開展。
3.1.4 稅收籌劃方案不科學
所謂的稅收籌劃工作是指企業財務人員在稅收法律允許的范圍內,對各個涉稅活動進行事前的規劃、布置,以使企業稅負達到最低的工作流程。而在個別的生產企業中,由于管理層對稅收籌劃工作的漠視及財務人員對市場判斷的失誤,造成生產企業制定的稅務風險管理制度不完善,進而給生產企業帶來一定的經濟損失。
3.1.5 對國家稅收法律等政策理解有誤
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推行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并行的經濟政策,各個時期都會制定經濟發展目標,并發布相應的稅收優惠政策。企業若擁有相應的條件及資格,只要在相應時期內提供相關材料即可享受國家的稅收優惠。而個別的生產企業在國家出臺有關本行業稅收優惠政策文件時,未能及時獲取或者未能積極響應優惠政策文件規定,使本企業未能享受國家優惠政策給企業帶來的經濟利益。例如,某水泥生產企業享受國家對原料加工成熟料的稅收優惠政策,該企業為了達到享受稅收優惠政策的條件,不惜在生產水泥過程中摻入其他原料,以此向稅務機關申報享受增值稅即征即退。此外,如果生產企業想申報該優惠條件,還需要滿足沒有環境、稅務行政處罰的先決條件,如果該企業財務人員不了解近三年企業行政處罰情況,直接向稅務機關申報退稅,則會被稅務機關認定為偷稅行為。